張 明 王興宇..準格爾旗廣播電視臺 內蒙古 鄂爾多斯市 00300
走進新聞源頭提升媒體影響力
——淺談基層媒體走基層的必要性
張明1王興宇2
1.2.準格爾旗廣播電視臺內蒙古鄂爾多斯市010300
“勿忘人民”是新聞工作者杰出代表穆青生前最喜歡、最常寫的四個字。從事新聞工作50余年,穆青的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寫下了多篇在我國新聞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聞佳作。穆青一生六訪蘭考、七下扶溝、九進輝縣、四訪寧陵……在他的筆下,焦裕祿、吳吉昌、潘從正等一系列典范人物走進了幾代中國人的心靈深處。他曾飽含深情地說:“要當好一個稱職的記者,我的目光和筆觸時刻都不能離開人民。”
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在硝煙彌漫、交通失利的艱苦條件下都要上山下溝、進村入戶,才能采寫出觸動人心的名篇佳作。何況在當下條件便利、物質豐富的時代,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層一線,才能發(fā)現(xiàn)鮮活生動的新聞素材,找到事關基層百姓的新聞線索;才能貼近百姓,了解何為民所需,何為民所急,做到上傳下達,實現(xiàn)信息的傳遞,架設溝通與引導的橋梁。也只有深入基層,才能切實轉作風、改文風,進一步激發(fā)新聞媒體的創(chuàng)新活力,增強其應有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從而形成新聞改革的長效循環(huán)機制,推動新聞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
在中宣部發(fā)出新聞工作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號召后,準格爾旗廣播電視臺積極安排部署,不斷探索“走轉改”新模式,一改過去基層媒體新聞報道內容與方式的程式化作風,將“記者走基層”常態(tài)化,組織采編播一線新聞工作者開展了“新春走基層”“金秋走基層”“百姓心聲”“人物風采”等大型采訪活動。從2011年1月到2013年9月底,準格爾旗廣播電視臺在《準格爾新聞》中共采編、播發(fā)各類新聞稿件5500多條,其中,來自基層一線的采訪報道就達1300多條,占到采訪總量的25%以上。切實增強了新聞報道的貼近性、靈活性與可視性。
“走基層”,不僅能夠深入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也能夠面對面地向群眾宣傳黨委、政府的各項政策信息,促進黨群互動,密切黨群關系,在黨委、政府和群眾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近年來,準格爾旗實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包括十五年免費教育、先看病后付費、新農村建設等。由于種種原因,部分群眾沒有能夠全面準確地了解到惠民政策實施細則,導致政策信息與部分群眾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例如,2011年11月份,本臺記者在沙圪堵鎮(zhèn)采訪“三到服務”活動的時候,—位老大爺就提出來,他所在的村子目前還沒有通油路,而他聽說旗委政府要在2011年實現(xiàn)村村通油路的目標。老大爺在陳述時還面帶憤懣,埋怨政府沒有踐行承諾。見此情景,記者詳細地向老大爺講解:2011年,準格爾旗提出的目標是“村村通砂石路”“鄉(xiāng)鎮(zhèn)通油路”,而不是老大爺所說的那樣。通過記者的講解,老大爺說:“我相信記者,因為你們對政策信息比較了解?!痹谧呋鶎又?,基層媒體與群眾接觸最多,也是關系最為要好的。惠民“一卡通”怎么使用,低保補貼到位了沒有,農村養(yǎng)老保險是多少……這些關于政策信息的問題,在走基層中常常會遇到,也是老百姓最為關注的事情。遇到這種情況,記者便承擔起了政策宣傳員的角色,既讓老百姓了解了政策信息,也發(fā)揮了媒體公信力的作用。由此可見,記者本身肩負的工作不只是信息的傳播,更多的是如何在傳播的過程中去服務百姓,發(fā)揮好“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習近平主席說過“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在獲得較強專業(yè)技能的同時,理論政策素養(yǎng)的提升也是做好基層新聞的一大法寶,這在走基層采訪中尤為重要。
通過走基層,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廠礦車間,與老百姓、一線職工以及不同崗位的普通群眾零距離接觸,用“群眾話”與群眾交流,以最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和最樸實、最生動的事例展現(xiàn)老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新聞稿件《大溝村:全民入股鼓起村民錢袋子》《草根藝術團——成就夢想·舞出希望》《探訪劉四保的幸福生活》《在缺水的日子里》《暴雨沖面后:蔬菜養(yǎng)殖大戶的艱難生活》等稿件,都是記者在基層與老百姓深入交流,親身體驗后采寫出的稿件。其中,稿件《在缺水的日子里》,報道了因干旱少雨,準格爾旗布爾陶亥蘇木的農業(yè)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的故事。為了全面生動地反映事實,記者深入農民于毛禿家的玉米地,向這位莊稼漢了解受災情況,并聯(lián)系到村里的支書和其他群眾,深入田間地頭做了實地調查;稿件《大溝村:全民入股鼓起村民錢袋子》,記者以寫實的手法,報道了在村企共建中,準格爾旗大路鎮(zhèn)大溝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過上了富裕的日子等等。經過這些體驗式的采訪,記者的感官全部被調動起來,寫出的稿件不僅真實可信,而且更具說服力,更有感染力。如此,稿件自然可讀性強,電視畫面也生動飽滿,從前淺嘗輒止的采訪必然沒有出路,工作作風和文風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轉變。
走基層的過程,是記者完成選題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大量好新聞的過程。在基層采訪中,只要心里裝著群眾,時刻關心群眾冷暖,就能夠以記者特有的新聞敏銳性挖掘出好題材,發(fā)現(xiàn)好新聞。而往往這些新聞,正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例如,2012年1月,記者在走基層中,得知薛家灣鎮(zhèn)居民艾海燕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其中一個叫羅欽月患上了白血病,急需要做骨髓移植手術。但由于家境貧寒,無力承擔高額的醫(yī)療費用,5歲的小欽月正面臨生命的考驗。記者隨即來到艾海燕家中,采寫了題為《五歲女童生命受考驗呼吁社會伸出援手》的新聞稿件,并發(fā)出挽救小欽月生命的號召。新聞播出后,小欽月的遭遇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同情,大家紛紛以捐款、捐物、幫助聯(lián)系醫(yī)院等方式,對小欽月伸出援助之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小欽月的手術費就基本得到了解決,并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成功做了骨髓移植手術。在此期間,記者還采寫了稿件《病魔無情人有情愛心奉獻表真情》,對小欽月的醫(yī)療費用籌集情況和身體恢復情況作了后續(xù)報道??吹脚畠夯謴土私】?,媽媽艾海燕被社會這種大愛所感動。2013年5月,艾海燕主動加入到準格爾愛心協(xié)會,做了一名義工。雖然家境貧寒,但每次協(xié)會有活動,她都要積極參加,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并帶領兩個女兒做小義工。艾海燕在得到別人幫助后,又能主動站出來幫助更多的人,將人間大愛傳播的更廣、更久遠。她的故事也感動了記者。2013年,本臺走基層記者又先后采寫了稿件《情系養(yǎng)老院傳遞愛心接力棒》《一面錦旗寄托無盡的感激之情》《滴水之恩以涌泉報心懷感恩奉獻社會——記準格爾愛心協(xié)會義工艾海燕》,報道了艾海燕一家“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感恩故事。一時間,艾海燕的故事被人們所關注,口口相傳。而這種飽含人間大愛的新聞作品,不僅彰顯了責任媒體的力量,也讓走基層稿件更加“有血有肉”。看到這些催人淚下的新聞故事上了電視,群眾提供線索的熱情也就愈加高漲,久而久之,這種與群眾深入互動的關系就得以建立,節(jié)目也更加受到群眾的喜歡。實踐證明,只有受眾認可、接受和喜愛,基層媒體才會有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走基層”活動開展以來,準格爾旗廣播電視臺結合地區(qū)實際,因時制宜,深入各蘇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挖掘百姓故事、傾聽群眾心聲。隨著普通群眾的故事被陸續(xù)搬上熒幕,廣播電視自辦節(jié)目也受到更多基層群眾的歡迎。除了滿足“上電視”的新鮮感、好奇感之外,更多的百姓將記者當成“自家人”,不僅積極支持記者進村入戶進行采訪,而且還會熱情提供新聞線索,讓新聞素材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推動“走基層”深入開展。
準格爾旗廣播電視臺還堅持每周召開一次選題策劃會,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搜尋群眾更為喜聞樂見的報道內容?!逗萌藙@亮》《全國勞動模范周玉蓮》《最美鄉(xiāng)間教師王利達》等,這些稿件從百姓視角反映基層普通個體的不平凡生活,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在形象塑造、主旋律弘揚方面,也發(fā)揮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在全社會掀起學習先進的熱潮。其中,《好人劉顯亮》講述的是一位退休老人多年打工資助38名貧困學生上學的感人故事;《最美鄉(xiāng)間教師王利達》報道了一位農村教師默默奉獻教育事業(yè)30年無怨無悔的故事……這些看似普通的人,卻有著令人感動的光輝事跡,有著偉大執(zhí)著的人格魅力。稿件《秦二軍:用嗩吶吹出廣闊舞臺》報道了一位殘疾人身殘志堅,執(zhí)著追求藝術夢的故事;《寒門學子張旭飛:我想讓家人過上好日子》,講述了一位貧困大學生面對貧寒家境,勇敢追求,不言放棄的感人故事等等。這些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報道,得到了相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并通過不同方式對故事的主人給予幫助,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綜上所述,把目光放到基層,把腳踏到基層,把感情帶到基層,與基層群眾“融為一體”“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基層媒體的力量,體現(xiàn)媒體的責任意識和人文情懷。作為基層媒體,積極開展“走基層”活動,構建起媒體關注百姓、百姓支持媒體的良性互動關系,是提升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的一大法寶。
責任編輯:孟憲超
張明準格爾旗廣播電視臺主任播音員王興宇準格爾旗廣播電視臺助理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