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廣(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陽城廉吏群體的五大特征
張文廣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山西陽城歷史上曾有一個事跡突出且青史留名的廉政官員群體。研究陽城廉政案例,不能單純研究個別廉吏的情況,而應(yīng)研究其群體的基本情況,總結(jié)和概括其基本特征。深入分析陽城古代廉吏群體,可以概括出五個顯著特征,即以民為天、勤于政務(wù)、節(jié)用惠民、剛正不阿、清白有樸,這是他們?yōu)楣偈┱幕咎刭|(zhì)和突出表現(xiàn)。
陽城;廉吏;群體;特征
山西陽城歷史上曾有一個事跡突出且青史留名的廉政官員群體,其中有明代張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吏部尚書王國光,敢于與閹黨抗爭的南明吏部尚書張慎言,依法秉公辦案的清初刑部尚書白胤謙,“無一念不可對天,無一事或敢欺人”的清初戶部右侍郎田六善,清代“直隸第一”的廉能地方官衛(wèi)立鼎,以清德著盛名、因字書垂青史的康熙朝重臣陳廷敬,有“清白宰相”之譽的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田從典,等等。
研究陽城廉政案例,不能單純研究個別廉吏情況,而應(yīng)首先研究和了解其群體的基本情況,闡釋和反映其突出事跡,總結(jié)和概括其基本特征。這既是挖掘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需要,更是凈化政治生態(tài)、重塑山西形象的迫切要求。深入分析陽城古代廉吏群體,可以概括出五個顯著特征,即以民為天、勤于政務(wù)、節(jié)用惠民、剛正不阿、清白有樸,這是他們?yōu)楣偈┱幕咎刭|(zhì)和突出表現(xiàn)。
我國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很早就產(chǎn)生了“民為貴”“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他們看到了人心向背對社稷安危的重要性。在重視整個社會民眾的情況下,這些政治家、思想家形成了“人為國本、食為人命、農(nóng)為急務(wù)”的明確意識,認識到了農(nóng)民群眾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至關(guān)重要。這種民本思想和重農(nóng)意識,是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是中國廉政思想的基石。山西陽城歷代廉吏繼承和發(fā)揚了這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懷著愛民、憂民意識,采取種種養(yǎng)民、利民措施,解除黎民痛苦,改善百姓生活,實現(xiàn)了明清社會的民安邦寧。
陽城縣東關(guān)村人田從典(1652-1728),一生體察民情,為官清廉,頗有德政??滴跞哪辏?695),田從典任廣東英德知縣。剛履任,他就寫文章向城隍廟(離縣衙不到60米)宣誓:“若為囊橐之計,而傾一人家,任喜怒偏,而戕一人命,則大庾嶺上,將同頹石齊傾,始興江頭,直與流波俱逝?!币环难裕砻髯约汗裏o私、為官一任振興一方的志向。
英德文化落后,讀書上進者不多。田從典就大辦教育,興學育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捐出自己的俸薪,建立了近圣書齋。據(jù)史料記載,“國朝定鼎以來,邑學久未修葺,從典鳩工,逐一翻新。又建圣齋,捐俸金買田,專供講席經(jīng)費及獎勵。從此,人文尉起”。他又聘請名師任教,致使每次中舉者八九人。近圣書齋也成為當時重要的書院之一。隨著近圣書齋的建立,英德辦學之風逐漸興盛,培養(yǎng)出大批學子。據(jù)載僅近圣書齋就出了解元、拔元、舉人、貢生等100多名。
田從典還非常重視社會治安,體恤民情。史載,“(英德)縣境踞南北要沖,湞匡河淺,山徑崎嶇,且連崗復嶂,林深村稀,不法強盜,搶劫時聞”。為維護社會安寧,“從典洞悉其害,嚴緝長岡嶺、蟒子坪諸處,盜源肅清”。他大力整治社會治安,營造平和安寧的生活環(huán)境,得到當?shù)匕傩盏目隙ê唾潛P。
康熙三十五年(1696)至三十六年(1697),英德饑荒,百姓“流離失所,遍地哀鴻,不少縣民變賣兒女,以求活命”。田從典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迅速動員官吏“設(shè)賑平糴,災(zāi)民感以德澤”。他還革除繁重的耗羨銀,并徹底查清田畝戶籍,規(guī)范稅收秩序,徹底減輕百姓負擔,原本因沉重丁稅而逃亡的百姓紛紛返鄉(xiāng)定居。
田從典離職時,英德縣民攀車挽留,依依不舍,有的人甚至把他送過了大庾嶺。在英德,他還為曾在此地任過知縣的三位宋代賢臣唐介、鄭俠、洪皓建立了“三賢祠”。他辭世后,英德縣人把他供入祠內(nèi),改“三賢祠”為“四賢祠”,世世代代被人瞻仰。
從政30多年,田從典性甘儉約,食不兼味,家無厚產(chǎn),門無雜賓,有“清白宰相”之稱。雍正六年(1728),田從典病逝。以嚴厲著稱的雍正帝親書“清謹公方”四字贈他,并贈詩贊曰“出納望同天北斗,清芳品擬省中蘭”,謚文端。
勤于政務(wù),即“勤政”。中國古代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基礎(chǔ)的國家,勤于治業(yè)是最基本的品德要求,所謂“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官吏為民師表,應(yīng)該是勤政的模范。自西周以來,歷代思想家、開明統(tǒng)治者都大力倡導勤政,認為“為政之要在于勤”。南宋真德秀說:“當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明代《初仕要覽》中說:“初仕以勤政為首務(wù),政不勤則百事殆?!闭J為官員要把“勤”作為首要的從政理念。如果沒有這樣的理念,則“官不勤則事廢,民受其害”。陽城古代廉吏大都具有勤政這個特征,他們不辭勞苦、恪守職責、勤懇做事、始終如一地為國為民作貢獻。
陽城縣皇城村人陳廷敬(1639-1712),是一名精明強干、勤于政務(wù)的好官,他在不同職位上都能做到不辭勞苦、盡職敬業(yè)。《清史稿》給他以“清勤”的評價。初任庶吉士、經(jīng)館試御試均居第一,被任為秘書院檢討。康熙元年(1662),因供養(yǎng)母親請假回家4年,起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改任內(nèi)秘書院侍讀、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和內(nèi)閣學士。對于經(jīng)史,他能深刻分析其中的含義,講解頗為透徹。由于陳廷敬勤政,又很有才華,在任翰林院學士時,曾和掌院學士喇沙里、侍講學士張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贊賞,表揚他們“每日進講,啟迪朕心,甚有裨益”??滴踉刭n予他和喇沙里、張英3人貂皮各50張,表里綢緞各2匹。
康熙二十年(1681)末,陳廷敬以母喪“丁憂”服滿,再起任禮部侍郎,仍管宮中藏書。在禮部他拒絕請托,禁止送禮,使部屬風氣一時好轉(zhuǎn)??滴醵辏?684)元月,陳廷敬被調(diào)任為吏部右侍郎,管理戶部錢法。針對存在的問題,陳廷敬于八月上疏:“自古所鑄錢幣,時輕時重,過不上多長時間就又要重新改鑄。現(xiàn)在,百姓最為不便的主要是錢價。過去,一兩白銀可兌銅錢一千,今則僅兌九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銅錢為銅,從中漁利。按說,銷毀錢幣,其罪至重,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長久不能禁止,就因為私商能從中獲取厚利。因為一兩銀子可買銅七斤,如果將一兩銀子兌成銅錢,則得一千,將這一千銅錢熔化,就得銅八斤十二兩,從中獲一斤十二兩銅價。這些不法商人以此為盈利的捷徑,使得市場上銅錢日趨減少。順治十年時,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后又增為一錢四分,原本是為阻止私鑄,但結(jié)果呢?私鑄依舊時常發(fā)生。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再增加錢幣的重量,而應(yīng)改重為輕。如果這樣,那私鑄之風就會不禁自絕?!蓖瑫r他還指出:“由于近年來產(chǎn)銅之地收稅過重,致使銅礦開采寥寥無幾。應(yīng)當減少稅收,讓百姓也來開采。開采的人多了,銅的產(chǎn)量自然就會增加。隨著銅的增加,銅錢價值也自然會日趨穩(wěn)定?!标愅⒕吹倪@一上疏,受到康熙的高度重視,建議很快被采納,并付諸實行。
康熙二十九年(1690),陳廷敬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針對清廷內(nèi)官員貪污受賄、腐化之風嚴重的情況,他上書皇帝要求制定嚴厲的制度,以改變不良風氣。他的建議被康熙采納,責令都察院嚴懲不法之徒。此舉對于治理國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時,由于銓選官吏搞鬼,選拔人才時有魚目混珠現(xiàn)象。陳廷敬命令所屬,讓候選者首先送上文稿,再審核批準,以制止舞弊行為。他還敢于堅持正義,當時多數(shù)人主張八旗兵駐扎城外捕緝“盜”“賊”,御史李時謙上疏持異議,廷議否定了李的主張,陳廷敬據(jù)理為李力爭。他還針對官吏大都貪得無厭的現(xiàn)狀,上疏力戒貪污浪費,請求詳細制定官民的冠服婚喪制度。
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陳廷敬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辦事審慎,嚴守機密,任職6年間,多次上疏辭職,均被皇帝慰留??滴跛氖拍辏?710)十一月,在他的懇求下,皇帝才予批準。
康熙四十九年(1710),皇帝下詔,命令張玉書、陳廷敬領(lǐng)導編纂一部大型字典。第二年,張玉書病逝,陳廷敬獨任總裁官。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匯》和《正字通》的基礎(chǔ)上增補充實而成的,共收4萬7千多字,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收字最豐富的字典,后來定名為《康熙字典》。陳廷敬去世后,康熙評價他“恪慎清勤,始終一節(jié)”。
“節(jié)用”思想是我國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寶貴財富,我國歷代廉吏以此為其廉政的基本出發(fā)點?!肮?jié)用”既是做人的美德,又是為官的境界,更是立國興業(yè)的基礎(chǔ)。荀子曾提出“強本而節(jié)用”的主張,墨子也提出“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唐代詩人李商隱《詠史》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南宋詩人陸游的家訓“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更深刻地揭示了儉奢是治國安邦成敗的關(guān)鍵?!肮?jié)用”是陽城古代廉吏的一個重要特征。他們認識到,“為政奢侈,必導致傷財,傷財必害民,故愛民必先節(jié)用”。在“節(jié)用”思想的指導下,他們精打細算、節(jié)儉辦事,力求為國家節(jié)約開支、為百姓減輕負擔。
陽城縣上莊村人王國光(1512—1594)是節(jié)用惠民的典范。他對國家的突出貢獻是任職戶部尚書期間大刀闊斧、銳意革新之舉。在戶部任職期間,王國光強化了戶部財政事務(wù)的管理機能,改變了國家財政失衡狀況,政績卓著。
精簡機構(gòu),削減開支。當時,戶部簿籍名目繁多,手續(xù)復雜,從州、縣上達戶部就有繕書、輸解、交納等各種費用。下層官員無不叫苦連天。隆慶六年(1572)八月,王國光上疏請示予以裁并,去掉繁復文書的十之三四。辦事人員都稱贊手續(xù)簡便。當時戶部共有13個司,辦公地方狹窄,只有各司的一把手“郎中”一人上崗辦公,副職“員外郎”和“主事”每天只需點個卯就了事,只有在拜官授職時才到此集合。郎中畢竟精力有限,有事只好委托手下人員辦理。這樣一來,日積月累許多弊端就從中發(fā)生。于是,隆慶六年(1572)九月,王國光命令全體部屬人員入署辦公,互相監(jiān)督,因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核實邊餉糧食,制定邊銅政策。當時,明政府用于邊防的軍事開支嚴重不足,而各邊關(guān)每年的支出以及屯田、鹽課等項收入也都無案可查。歷任戶部尚書對此都覺頭疼。王國光頭腦清醒,看得明白。他先是請示朝廷命令邊臣對每年的收支賬目嚴加核實,降低糧食消耗。隆慶六年(1572)十二月,王國光又奏請催征拖欠錢糧,并要求對辦事不力和玩忽職守的地方官員進行嚴懲。此外,他還讓地方官員把收入存欠實數(shù)全部上報戶部,予以通融合計。然后用剩余的部分接濟邊防。這個加強國家宏觀調(diào)控的辦法被采納,收到了良好效果,全國糧食緊張的形勢得以緩解。京城駐軍的糧草供給是由戶部設(shè)在通州的辦事單位來支派的,歷來這里只有一個職能人員“通判官”辦理手續(xù)。軍方等候艱難,誤時誤事,罵聲不絕。萬歷二年(1574)十月,王國光當機立斷,派一個主管郎中去這里坐鎮(zhèn)專管此事,名曰“坐糧廳”,使得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調(diào)控賦稅,實行歸并責成法。全國的錢糧分別由戶部的13個司來管理。面對各行其是、漫無核紀的混亂局面,萬歷三年(1575)十月,王國光奏請神宗實行了“歸并責成法”:打破地緣關(guān)系,將京城附近的府、州、縣的錢糧歸福建司管;南京歸四川司,鹽稅歸山東司,官稅歸貴州司,徐、淮、臨、德等州府歸云南司,御、馬、象、房及24馬房芻料歸廣西司等。由于行之有效,后來便形成明清兩代都沿襲不變的財經(jīng)管理制度。
掌握全國財政狀況,編撰《萬歷會計錄》。王國光通過整理征收賦稅的簿冊,加強戶部對地方政府財政狀況的監(jiān)督。在悉心管理國家財政的基礎(chǔ)上,王國光奉旨編纂一部記載國家財政收支的專書——《萬歷會計錄》?!度f歷會計錄》的出版,使全國各地的賦稅收支有了穩(wěn)定的參照系數(shù),不致造成大起大落的反常現(xiàn)象,不給貪官污吏留下可乘之機。
王國光任戶部尚書四年期間,初步恢復了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穩(wěn)定,為日后經(jīng)濟改革的深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王國光在經(jīng)濟方面的卓越貢獻,使得張居正的老對手高拱也不得不承認王國光“理財奇人,當世無雙”。神宗親手書寫“正己率屬”給予嘉獎?!睹魇贰吩u價:“國光有才智。除掌邦計,多所建白。”
中國廉政史上,涌現(xiàn)出許多不畏強權(quán)、執(zhí)法如山的模范人物。東漢光武帝時代的“強項令”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曾任順天府尹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劉宗周等,都是公正廉明、不畏強權(quán)、執(zhí)法如山的官吏典范。陽城歷史上,也涌現(xiàn)出了一批敢于為民請命、剛正不阿、不惜觸怒當朝天子和權(quán)貴的直臣廉吏。這些剛正不阿的廉吏立于公堂,對官場上形形色色的丑惡現(xiàn)象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正是這一大批正直的諍臣,在統(tǒng)治者開始滑向危險邊緣的時候,毫不遲疑地挺身而出,為他們敲響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警鐘,從而使驕君戒,使賊臣懼,使王朝走向強盛。
陽城縣匠禮村人楊繼宗(1428-1488)是中國歷史上剛正不阿的典范。明朝成化年間,全國各地官署衙門堂前都書寫著當時“天下四大清官”的名字,楊繼宗名列第一。甚至連高麗國的人都寫詩贊道:“天下誰人肯執(zhí)中?三原王恕秉心公;浙江陳選堪連并,更有山西楊繼宗?!?/p>
明朝中葉的官場,官吏貪黷漸成風氣,楊繼宗雖身處其中卻不為之所染。他在擔任浙江嘉興知府期間,御史孔儒到嘉興清理軍籍,鄉(xiāng)里老人多被他鞭撻而死。楊繼宗張榜告示:有被御史杖責致死的,可到府衙告狀。孔儒十分惱怒。楊繼宗前去拜見他說:“為治之道有一定的規(guī)矩,你只管剔除奸弊,勸誡懲辦官吏。像挨家挨戶稽查考核的事情,則是地方官府的事,你所做的不是律法所規(guī)定的?!笨兹鍩o言以對,但是心里卻頗為忌恨。臨行前,他突然闖入府衙,想搜尋楊繼宗的把柄。打開楊繼宗家的箱筐一看,發(fā)現(xiàn)里面只有舊衣數(shù)件而已,只好悻悻而去。當?shù)赝梁缽埣澑缸域_取了桐城縣衙門的絹,依法應(yīng)判死罪。有個姓張的上級官員受了賄賂想給予開脫。他質(zhì)問楊繼宗此案的失主和原告各是誰,楊繼宗回答說:“失主是朝廷,原告是知府?!表?shù)盟麊】跓o言、不敢再加過問。
明朝中葉太監(jiān)專權(quán),經(jīng)常到各地作威作福,地方長官按慣例要送給他們禮物。有個任織造的宦官名叫秦品,南下路過嘉興,沿途撈盡金銀財寶。楊繼宗贈給他蓮藕和歷書兩樣禮物。秦品大發(fā)雷霆,將兩物摔到地上,非得要實貨不可。于是,楊繼宗發(fā)公函取出庫金說:“錢全在這里,請收下!不過你得簽名蓋章?!眹樀们仄汾s緊溜走,說天下果真有吃了豹子膽的人。在嘉興做官期間,楊繼宗進京入覲,大太監(jiān)汪直想要見他,他堅決不見。明憲宗問汪直:“朝覲官員中誰最廉潔?”汪直回答說:“天下不愛錢的,只有楊繼宗一個人。”
明朝初期因法禁太嚴,許多人都不想做官。每遇考試,地方官吏就報上自己的仇人。楊繼宗感嘆地說:“人才是國家的根本,如果像現(xiàn)在這樣,國家將成什么樣呢?”于是他選擇教師教育子弟,規(guī)定8歲不念書的罰他的父兄,如果補送了子弟入學的,退還罰金;家窮念不起書的,就給予周濟。每月他都親自給學生講課一次,挑出品學兼優(yōu)的人來。后來,這里的人才逐漸出現(xiàn)。對于負責教育的學官,他特別尊重,每次見面總是茶話多時。每次宴會,他總讓學官上座,并說:“我是一個郡的父母官。而你們是教我們子弟的老師,按理你們是上客,怎么能跟一般下屬官吏同列呢?”當?shù)睾K疄榛?,慣例每年得花費3000兩銀子來治理,而楊繼宗只用了1000兩銀子砌石貫鐵,就使塘岸堅固經(jīng)久。9年任滿離去,郡屬7縣官民攀車挽留,幾百里不絕。
9年任滿,楊繼宗被破格升遷為浙江按察使。剛上任不久,他就發(fā)現(xiàn)有十多個倉官因庫存缺糧而進了獄,準備出賣子女來賠償損失。他覺得迷茫,一直在尋思。恰好他和同僚當月的俸金超過了原數(shù),他即刻找到了庫缺的原因。他講明實情,大家都很害怕,紛紛請求捐俸代償。無辜的倉官于是得以獲釋。在此期間,他與同僚張慶常有矛盾發(fā)生。張慶的兄長張敏任職司禮監(jiān),是皇帝身邊的紅人,經(jīng)常在憲宗面前詆毀楊繼宗。憲宗卻說:“你說的不就是那個不要一個錢的楊繼宗嗎?”張敏惶恐不已,忙寫信給張慶說:“要善待楊繼宗,皇上已經(jīng)知道他這個人了?!?/p>
后來,楊繼宗以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順天府,責令權(quán)貴歸還侵占農(nóng)民的土地。當時,恰遇星辰變異天象,他就以這是“不祥之兆”為由,上疏一件件指控宦官和文武官員的貪污不法行為,并請求召回全部出鎮(zhèn)在外的宦官。結(jié)果觸怒權(quán)貴,被降職為云南按察史司副使。云南產(chǎn)黃金,該省主要官員無不征收做成器具。他立即上疏彈劾,讓他們一律退還。
明孝宗登基后,任命他為湖廣按察使。到達任所后,他先讓人打來上百斛水,把廳衙沖洗一番才辦公,說:“我要清除污穢?!辈粌H如此,楊繼宗在辦理公事時從不徇私,對于舊時同僚也一視同仁。出任湖廣按察使不久,他又以僉都御史名義巡撫云南。云南三司有許多舊日同僚,相見十分高興。見面后,他起身離開座位向僚友揖禮道:“明天要辦公事,望諸君能給予諒解?!贝稳丈咸?,一舉彈劾罷免了8個不稱職的官吏。就這樣,楊繼宗雖官僅至按察使,但卻名垂青史,成為后世敬仰的一代名臣。
所謂清白有樸,指的是為官者生活儉樸。先秦諸子百家大都崇尚儉樸、反對奢侈,并且把奢侈上升到足以敗家滅國的地步?!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評論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钡履笥诠?jié)儉,罪莫大于奢侈。《墨子·辭讓》也說:“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鼻趦€節(jié)約,國家就能繁榮昌盛,奢侈荒淫,國家就會滅亡?!拔▋€可以養(yǎng)廉”,生活作風的儉樸是廉潔奉公的基礎(chǔ),為官之德以戒奢從儉為先。儉樸有利于官員道德修養(yǎng),有利于官員公正處理政務(wù)。如果官員不能儉樸,就會為私利所惑,不能秉公執(zhí)法,就會導致吏治腐敗、民心生怨、政局不穩(wěn)。
陽城廉吏大都是清白有樸的典范。陳廷敬為官53年,28次升遷,始終清廉為本。即使官至宰輔,生活也非常清貧。他常常記誦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忍饑誦書,率常半飽”的話,因此被人稱為“半飽居士”。
他在京為官50余年,整理行囊,并無長物,只有老屋數(shù)間,準備變賣之后歸老。他致仕后方有閑情外出郊游,但貴為當朝一品,出門竟無車坐,只好向同朝官員王方若借車,他說“:只需要一輛小車,能放下我和一支拐杖就行了。”
陳廷敬不僅自己潔身自好,還特別注重教育家人后輩保持清廉之風。他告誡子孫“清貧耐得始求官”,這便是他一生奉行的為官之道。陳廷敬的四弟陳廷愫在河北武安縣任知縣,深得民心,有“陳青天”的美譽。任期屆滿后,陳廷愫寫信給在京做官的大哥陳廷敬,讓其為自己在京城另謀一官半職。陳廷敬便給四弟寫了一封家書,勸弟弟知足常樂,不要跑官,還是返回老家為好。管理好田地莊園、照看好年邁的父母、欣賞田園風光、以詩書為伴,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陳廷愫依言返回故里,贍養(yǎng)父母,以終天年。陳廷敬之子陳豫朋曾在四川為官,入覲回京,陳廷敬曾以詩勉勵,詩曰:“敝裘羸馬霜天路,賴汝清名到處傳?!标愒ヅ笠愿赣枮閯t,清介自守,自始至終。直到陳廷敬去世后他仍念念不忘“:顧念先世清白傳家,未敢先墜。自筮仕以來,冰兢自矢,雖宦途落,而未曾以賄敗?!贝送猓愅⒕春笕俗龉俚挠袛?shù)十個,但沒有一個貪官,由此可見陳廷敬的言傳身教對家人后代的影響。
山西陽城廉吏群體,彰顯著陽城悠久的文化,體現(xiàn)著陽城人民勤勞質(zhì)樸、誠信耐韌的品格和特征,承載著陽城人民千百年來對中華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突出貢獻,是我們今天廉政建設(shè)可資借鑒的歷史典范和楷模。
(責任編輯王怡敏)
K204
A
1008-9012(2016)02-0076-05
2016-05-16 作者簡介:張文廣(1981—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和山西廉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