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荀子的思想貢獻和學術地位

      2016-04-11 03:19:40高專誠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子夏法家荀子

      高專誠(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三晉人文

      荀子的思想貢獻和學術地位

      高專誠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從對社會現實和歷史進程產生影響的角度看,荀子是中國古代最有貢獻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貢獻有二:一是他儒法兼容并存的思想;二是他對孔子、孟子以來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繼承、調整、深化和發(fā)揚。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對先秦時期三晉思想和學術的發(fā)展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荀子;思想貢獻;學術地位;三晉文化

      從對社會現實和歷史進程產生影響的角度看,荀子必是中國古代最有貢獻的思想家之一。

      一、荀子的思想貢獻

      (一)荀子思想的最大貢獻,是他的儒法兼容并存的思想

      荀子從理論上全面合理地論證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如何能夠并存于社會現實和政治現實中的問題。世稱荀子思想“雜王、霸之道”或“禮、法并重”,雖然也是從這個角度作出的觀察,但并沒有強調荀子所主張的儒、法可以并存,可以共同作用于現實,甚至相得益彰的問題。當然,對于荀子在主張儒、法并存的同時,認為儒家之禮更為根本、更為重要的問題,研究者中還有不同的聲音。實際上,如果認真閱讀《荀子》,這種不同看法是不應該有的。

      正因為荀子認為儒、法可以共同有益于社會和政治,所以,他對這兩家思想的研究和思考都非常全面和深刻。這與荀子所處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現實有關,也與他的思想傳承、社會閱歷以及學術歷程有關。特別是后兩者共同促成了荀子思想的理性主義精神,使其能夠從容而不偏激地看待社會和政治,看待思想和文化。

      荀子的另一項重要成就,是將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系統(tǒng)化,包括深化兩家思想的主要范疇,連綴兩家思想中各自主要概念間的關系。傳統(tǒng)上認為荀子是先秦學術的總結者,這只是問題的一半。問題的另一半是,荀子之所以總結學術,目的是為了突顯儒、法思想及其能夠相互容納的那些方面,以便形成一個新的有血有肉的完整的思想體系,更有效地影響現實。荀子做到了。如同所有深刻影響歷史的偉大思想家一樣,荀子的思想雖然沒有被當世完全采納或遵從,但在他身后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里,儒、法共存的政治愿景,儒、法共同作用于現實的時代,終于在西漢中期完成,直到今天。

      (二)荀子的另一項偉大思想貢獻,是對孔子、孟子以來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繼承、調整、深化和發(fā)揚

      荀子堅持了孔子、孟子以來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張,即把道德修身、道德教化、道德約束政治放在其思想首位,強調以先王之道、圣人之道或仁義之道治天下。盡管荀子非常重視法治的作用,但在每一個法治的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忘記強調禮義的核心地位。

      荀子對于孔孟之道理想化的內容有所調整。比如,對于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一方面以德政和仁政思想為基礎提出王道思想,同時,也立足現實,強調了霸道的現實有效性。再比如,對于孟子的性善論,荀子認為現實性不強,所以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性惡論,以期更有效地強化儒家教化的力度。

      荀子對于孔孟之道簡約之處加以細化。比如論“勇”,孔子僅強調禮義之勇,孟子分別了有理之勇與無理之勇,荀子則細化為上、中、下“三勇”。再比如,對于傳統(tǒng)儒家所看重的圣人、仁人和君子,孔子和孟子都是一概而論,荀子則細分為若干層次,主張應該有各種類型的圣人、仁人和君子,以便更好地發(fā)揮儒家道德修身體系的作用。

      當然,荀子思想對儒學最突出的貢獻,也是對孔孟之道的補充,即用法治精神來補充儒家思想對社會現實的作用力度,以使傳統(tǒng)儒家更有效地應對現實。傳統(tǒng)儒學雖然并不完全排斥法治,但孔子和孟子都沒有正面論述過法治問題。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全面考察和深入思考,荀子明確肯定了法治的有效性,并從正面討論了如何推進法治,以及如何以儒家的禮義約束和提升依法治國的問題。對于儒家以德治國和法家依法治國的深入思考,既是儒家思想的全面提升,也是大一統(tǒng)帝國必須具有的治國之道。

      (三)荀子思想是在博學多識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中國思想史上,沒有任何一位思想家能夠像荀子那樣博學多識。在《荀子·賦篇》中,甚至記載了荀子對云、蠶、針等事物的描述,似乎已經超出了哲學家和思想家的關注范圍。但是,在描述和說明這些事物的時候,荀子卻情不自禁地把對社會和人生的關懷表現于其中,比如稱云是“功被天下而不私德者”,稱蠶是“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稱針線之德為“功業(yè)甚博,不見賢良”,這就說明,荀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建立在觀察和思考社會、人生基礎上的,是非常接地氣的。

      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和豐富多樣的思想樣態(tài),荀子采取的是認真考察、虛心學習、積極應對、嚴厲批判的態(tài)度,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主張。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當我們在閱讀《荀子》十萬言的時候,對于他涉及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方方面面的深入論述,通常是難以全面理解和把握的。這也使我們深深感受到,如果缺乏廣闊的胸懷和廣博的知識積累,是難以與荀子展開對話的。

      二、荀子與三晉文化

      在有關先秦思想史和學術史研究方面,遍覽所有綜合性的重要著述,晉和三晉地區(qū)一向不被作為一個有著明確發(fā)展線索的整體來看待。也就是說,在先秦思想史和學術史的研究方面,學術界并沒有把晉和三晉地區(qū)作為一個有著獨特地位的發(fā)展單元來看待。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三晉地區(qū)的思想發(fā)展在先秦思想史和學術史上的地位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有著獨特的發(fā)展脈絡和整體成就的。強調這一點,并不是刻意夸大晉和三晉地區(qū)的重要性,而是希望從一個新的、合理的視角去審視先秦時代思想和學術發(fā)展進程,從而加深認識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去審視,我們才特別提出了荀子思想和學術成就的歷史定位問題。

      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是整體的先秦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是,因為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源于晉文化,深受晉文化的啟迪和塑造,所以,從晉文化的角度看待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中國古代的思想學術發(fā)展,從孔子時代開始,正式進入了傳統(tǒng)上所謂的“私學”時代。也就是說,從孔子開始,才出現了以個人的思想和學術成就為特色的新的思想文化發(fā)展進程。在此之前是“官學”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思想家以個人身份傳播思想文化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被允許的??鬃又?,大批的孔子弟子成為有成就的思想家,最著名的是所謂的“孔門四杰”,即孔子晚年收授的四位年輕弟子,他們是曾子、子夏、子游和子張。

      子夏(卜商)是三晉人氏,從三晉地區(qū)進入孔門,又在孔子去世后回到三晉地區(qū)。子夏是魏文侯的老師,魏文侯的重要大臣也幾乎都師從子夏。子夏雖然未在魏國做官,但他的思想卻深刻影響了魏國的政治、經濟和法治建設。子夏在政治上,堅持孔子所主張的“以德為政”;經濟上主張把發(fā)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法治上主張建立嚴格而健全的法治體系。他的這些思想在魏國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對于魏國在戰(zhàn)國初期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正因為戰(zhàn)國初期魏國國勢的不斷加強,子夏及其思想的影響力在魏國國內及其周邊地區(qū)產生了重要而持久的影響。

      子夏以其在孔子門下的學術所得,整合性地推動了三晉文化的發(fā)展,應該說是全面推動晉文化發(fā)展的第一人。從時間上講,子夏是晉文化史上的第一位思想家和學術家;從思想傳承上講,子夏思想是孔子儒家思想在三晉地區(qū)的發(fā)展;從思想成就上講,子夏創(chuàng)立了三晉儒學,啟迪了三晉法家;從歷史貢獻上講,子夏培養(yǎng)了一大批三晉思想家,影響了包括荀子在內的三晉思想家,奠定了晉文化的歷史走向。所以,要定位荀子的思想和學術地位,必須明確子夏的思想成就和影響。荀子的思想學術成就,是對子夏思想和學術成就的繼承和發(fā)展。先秦時期晉文化的發(fā)展,就“私學”角度看,是始于子夏,終于荀子。

      從先秦時期晉和三晉思想、學術發(fā)展的角度定位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從對子夏之學的繼承和發(fā)展角度審視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至少應該有四個方面的著眼點,當然也就至少應該有四個方面的重新認識或全面理解。

      (一)荀子與三晉儒學

      子夏之學在三晉地區(qū)的傳播,最終形成三晉儒學。三晉之儒始于子夏,到戰(zhàn)國中后期出現了荀子之儒,最終形成了三晉儒學的整體脈絡。

      荀子的出生地是緊鄰魏國東部的趙國郇邑(在今山西西南部),他50歲之前也主要活動在以郇邑為中心的地區(qū)。荀子在郇邑的活動年代距子夏去世大約百年左右,從地域和時間上講,荀子肯定有大量的機會接受子夏之學,并受到子夏之學的影響。子夏思想在魏國的重要繼承者之一是弟子李悝。李悝的主要貢獻在經濟思想和法制思想方面,其前者是子夏思想的重點,后者則是荀子思想的重點。李悝思想很可能成為子夏思想與荀子思想之間的傳遞者。

      荀子把子夏創(chuàng)立的三晉儒學推至高峰。儒家堅持以道德治國,認為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標準是千古不易的法則。這種指導思想,使其容易漠視對實際政治形勢的分析和理解。子夏出自孔子之門,但他對孔子的政治追求并不是完全繼承或一味模仿,而是結合三晉實際情況,作出新的調整,取得了可觀成效。在荀子儒學中,鮮明地體現了子夏儒學的這種精神。清代學者章學誠認為,荀子之學就是出自子夏儒學。三晉儒學從子夏開始,到荀子時代走向了成熟。荀子儒學不僅適應了當時天下政治和社會的需求,也奠定了三晉儒學和三晉法家的思想基礎,把子夏儒學的核心精神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甚至可以說是推動三晉儒學發(fā)展到了至高點。

      (二)荀子與儒家經典

      荀子不僅繼承和發(fā)展了子夏思想,而且在早期儒家重要典籍的傳承方面,也是子夏一派的主要繼承者。

      子夏年輕時就追隨孔子,成為孔子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在歷史上留下名姓和業(yè)績的孔子弟子都有其獨到之處??鬃釉谑罆r曾把當時有成就的弟子分為四類,史稱“四科”: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子夏與子游一道位列“文學”之科。

      在孔子時代,“文學”一詞專指文物典章和禮樂制度,相當于現在所說的人文科學,而子夏尤其擅長對自古流傳下來的經典書籍的研究。根據《論語》記載,孔子曾充分肯定子夏對《詩經》某些詩篇的看法。事實上,子夏對經籍的研究,不僅限于思想評說,還有文字方面的考核。據記載,有一次,子夏經過衛(wèi)地時,一位讀晉史的人將標明時間的“己亥”二字錯讀為“三豕”,子夏便明確予以糾正??偟膩碚f,孔門眾多弟子各有所長,但在研究典籍并將研究所得運用于實際方面,子夏的確付出過特殊的辛勞,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到了漢代,朝廷明確把儒家經籍規(guī)定為正統(tǒng)經典,所以,經籍的傳承脈絡就成為學術界的主要論題之一。因為子夏在儒家經籍研究方面頗有成就,漢儒便把許多儒家經典的最早傳承之功歸于子夏,認為正是子夏把孔子所校正過的典籍傳授給了后人。比如《詩經》、《尚書》、《春秋》和三《禮》等,在后世流傳中,都得從子夏說起。盡管這種歸結還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但總體上說,子夏儒學對于儒家傳統(tǒng)典籍的研究和傳承,確實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在研習和傳承儒家經典方面,荀子是子夏一派的主要繼承者。特別是《詩經》和《春秋》,歷史上更有明確的傳承線索,證明荀子之學對子夏之學的繼承和發(fā)展。在《荀子》中,儒家“五經”都是被經常引用和直接論說的對象。荀子還是研究禮和樂的專家,到了漢代,這方面儒家經典的流傳都被儒生們與荀子掛起鉤來。漢儒認為,儒家“五經”都經過了荀子的傳承。這雖然有攀附名人的嫌疑,但漢儒之所以選擇荀子為“五經”的傳承始祖之一,也并非空穴來風的。

      (三)荀子與三晉法家

      戰(zhàn)國時代最具進步色彩的是法家思想,戰(zhàn)國法家就是直接來源于三晉地區(qū),并在三晉地區(qū)逐漸發(fā)展壯大的。三晉法家的明顯特點,就是既有注重實際的法家政治家,也有成就非凡的法家思想家。三晉法家的起源,既與晉和三晉不斷進行的變法活動有關,也與三晉地區(qū)不斷涌現的思想家有關,在這些思想家中,最早的是子夏,最晚的是韓非子,在子夏與韓非子之間的則主要是荀子。

      在子夏注重實踐的儒學思想中,主要是發(fā)展經濟、選用賢人、學以致用等內容,這些思想既是法家思想的核心,也是荀子思想的主要內容。子夏和荀子的思想雖然本質上是儒家的,但卻為法家思想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各個時期的思想準備。在戰(zhàn)國前期,子夏思想是法家思想的開端,并由李悝和吳起等人發(fā)揚光大。到戰(zhàn)國后期,荀子思想繼承了子夏思想中的積極面,并由他的弟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最后完成。

      在荀子的禮學思想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隆禮重法”學說,這一學說與子夏儒學一脈相承。傳統(tǒng)對于“禮”和“法”本質的理解是,“禮”是要防患于未然,“法”則是懲治已經發(fā)生的罪行。在荀子看來,禮是治國的根本,法則是治國的手段。早期儒家偏重于禮,致使奸邪之人有機可乘,容易犯上作亂,難以約束其行為。為了糾正這樣的偏頗,法家一味地強調法治,又容易使人表面上規(guī)規(guī)矩矩,內心卻始終潛伏著犯罪的動機,一有機會,就有可能爆發(fā)。所以,荀子提出“隆禮重法”的思想,直到認為儒法可以兼容、可以共同作用于治國理政,就是想彌補傳統(tǒng)儒、法兩家的不足之處。事實上,在戰(zhàn)國初期魏文侯治國精神中,禮法并重的思想已經初步形成,子夏對魏文侯思想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子夏本人對禮樂制度頗有心得,他自己在西河設教,是孔子儒學重禮的具體表現;但子夏又有太多的著名弟子歸于法,說明子夏思想中重法的傾向也是存在的。

      荀子的政治思想雖然以禮為根本,但由于對法律的重視和全面論述,一定程度上使人們感覺到他的思想重點更在法而不在禮。他的兩位重要弟子韓非子和李斯,一位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位成為秦國和秦朝立法與執(zhí)法的主要人物,應該說都與荀子思想的這種傾向有關。

      荀子的法治思想表現了荀子思想中始終如一的戰(zhàn)斗精神,這正是三晉思想家一貫的思想作風。平心而論,孔子的思想是比較理想化的,而子夏和荀子的思想則相當注重實際。子夏思想孕育了早期三晉法家,而荀子的思想則為法家思想的最后完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四)荀子與三晉名家

      荀子不僅是一位哲學家,還是一位邏輯學家。

      先秦時代所謂名家,也稱名辯家,即當時的邏輯思想家。中國古代沒有形成如西方近代思想史上一樣系統(tǒng)的邏輯學,但這并不是說古代中國人就不講究思維訓練、不講究語言規(guī)律。西學中所謂的歸納、判斷、推理、定義等邏輯思想,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只是中國的名辯家遵循了一個不同的思維體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名辯家大量涌現的時代,三晉地區(qū)集中出現了一大批名辯大家。這些三晉名家掌握了相當的歷史知識,形成了個人的思想體系,然后憑借其妙口生華的辯術到處傳播自己的思想,有力地推動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語言思辨和邏輯思想。

      中國古代邏輯學的基本概念是“名”,最早是由孔子提出并使用的??鬃犹岢觥罢钡倪壿嬎枷?,是要用概念和名分去規(guī)范社會??鬃拥倪@種邏輯思想是現代邏輯中所沒有的,這種邏輯不能叫形式邏輯、數理邏輯,應該叫做社會政治邏輯。孔子之后,研究“名”的人更多了,他們的研究已不再注重名對實的規(guī)范作用。他們意外地發(fā)現,名與名之間有許多非常奇妙的關聯,它們之間可以互相推演、證明。由一個名可以證明或否定另一個名,比如公孫龍就推演出“白馬非馬”的邏輯結論,乍看起來非?;闹嚕耆`背生活常識,但當時的人們卻無法從道理上駁倒它。至于現代人,也只認識到了它的邏輯推演過程,而要完全否定它的意義,也難以做到。

      鑒于名辯思想給人們帶來的思考困惑,荀子全面分析了辯的本質。荀子認為,辯,即議論爭辯,應該分為君子之辯與小人之辯。在列國紛爭時代,游士爭先陳述自己的思想和本領,沒有爭論是不可能的。天下人都在議論,但議論的內容卻不一樣。君子議論的是仁義,小人議論的是名利。君子認為,如果能夠討論仁義,就認真地討論;如果不能討論,他們寧肯保持沉默。小人則沒有這種進退取舍,小人的辯論是為了個人的名利,因此,他們有理也說,沒理也說,以至于逞強好辯、無理取鬧。

      荀子邏輯思想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名,其二是辭,其三是辯說,大致相當于今天所講的概念、判斷、推理。關于這三者的含義及其關聯,荀子指出,實際事物混亂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于是給它起上名字加以辯別;命名之后不能讓人明白,就用相關的事物來形容它;形容之后仍然不太清楚,就解釋其所以然的道理;解釋之后還不明白,就反復加以辯明。這一番步步深入的解釋過程,就是今天的概念、判斷、推理邏輯手段的運用。

      荀子本人非常重視概念的準確性和推理的合理性,《荀子》中專門有一篇叫“正名”,說的就是以正確的、并且能夠讓人明白的方式陳述思想學說的問題。在這篇論文中,荀子也批評了名辯家許多“辯而無用”的命題和觀點,如“圣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等。類似的命題,雖然從邏輯思辨的角度能夠說得通,但卻有礙于道德教化和治理國家。顯然,在對待名辯家的態(tài)度上,荀子還是堅持了傳統(tǒng)儒家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的作風,同時也影響了像韓非子這樣的法家人物對待名辯思想的態(tài)度。這樣一來,三晉的名辯之風就帶有更多講求實用、注重社會實踐的精神,與三晉思想的整體發(fā)展方向保持了一致。

      (責任編輯王怡敏)

      K82

      A

      1008-9012(2016)02-0067-05

      2016-04-25 作者簡介:高專誠(1963— ),男,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三晉文化。

      猜你喜歡
      子夏法家荀子
      《論語》知多少?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和諧
      孔子借傘
      讀者(2018年12期)2018-05-30 05:16:40
      小小書法家
      临城县| 孟州市| 济阳县| 雅江县| 海兴县| 芦溪县| 施秉县| 东乌| 汽车| 时尚| 临西县| 天峻县| 台州市| 衡南县| 南部县| 高陵县| 紫云| 迭部县| 治多县| 三门峡市| 荆门市| 荣昌县| 天等县| 丰原市| 临潭县| 雅江县| 张家口市| 博客| 贵阳市| 郓城县| 珲春市| 南康市| 鞍山市| 昌吉市| 扶沟县| 乌拉特中旗| 花莲市| 揭西县| 长海县| 宜兴市|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