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富縣教研室 高建峰
讓教育回歸原點讓課改更加理性——從延安市富縣課堂教學改革想到的
延安市富縣教研室 高建峰
富縣自2013年全面啟動高效課堂建設以來,通過召開現(xiàn)場會、推進會和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年等系列活動,極大地促進了高效課堂建設,課堂教學改革邁出了很大的一步,全縣的教育面貌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提升,校園文化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發(fā)展,教育教學改革成效十分顯著。欣喜之余,我們也意識到我們的工作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改革熱情冷熱不定、師資力量程度不等、學生學習水平不一等,依然制約著我縣教育的科學發(fā)展;部分領導和教師對課堂教學改革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對課改接受度不高,依舊習慣之前“大水漫灌”式的填鴨式教學,學生依然無法真正感受到新課改的益處;有的老師則完全摒棄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導學案搞得課堂轟轟烈烈,但卻忽略了學生基礎學習技能的培養(yǎng),過于注重成效卻忽略了基礎是否扎實,把課改搞得本末倒置。面對以上問題,如何讓課堂教學改革更加注重理性,讓教育真正回到教育原點,我認為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
教育的本真是立德樹人。教育教學改革必須遠離功利性,注重學生的素質提升,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尊重生命、尊重學生,營造寬松和諧、平等公正的教育環(huán)境,改變唯升學率、唯分數(shù)評判教育質量的簡單評價方法,堅持育人為本、全面發(fā)展與升學教育相統(tǒng)一,堅定不移走“尊重規(guī)律、依靠科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素質教育之路。這樣的理念選擇必然要求我們重新學習、終身學習,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等,并通過課堂教學改革,使高效課堂成為學生學業(yè)進步、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正確價值觀確立的場所和樂園。
課堂形式上的“拼拼桌子”并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也不能發(fā)揮合作學習的真正效用。“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交流、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提升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思想指導下、課改的口號聲中,教師已經(jīng)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小組交流,缺乏實質性的合作。有的表面看熱熱鬧鬧,背后有很多的隨意和放任,部分老師把合作理解為“合并”,桌子拼了就是高效的課堂了,前后排圍坐就是交流合作了,不去關注各組成員的分工,很少思考給出的討論題目有沒有價值,不去關注教師的點撥引導總結歸納是否及時到位,也不去關注學習較差的學生是否發(fā)言或者小組內、小組間有沒有撞擊出思維的火花。熱鬧和拼桌并不是高效課堂,也不是實質意義的小組合作。
基于上述判斷,近年來我們要求老師們在課堂上要特別關注四個問題:其一,學生小組的學習安排是否合理,題目分工是否明確,是否更加注重過程化;其二,合作學習內容是否有價值,能否學以致用,能否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其三,討論學習的時間是否適度,效率能否提升;其四,交流的方式、學習結果能否及時反饋,教師提煉總結能否到位,升華是否有效合理。只有這樣,才能把合作學習落到實處,讓學生真正得到提高。
當下,談高效課堂必談“學案導學”,有的甚至把導學案當作高效課堂的同義詞。我認為,并不是所有的導學案都有利于高效課堂的實施,合理運用才能發(fā)揮作用。有的導學案照抄書本原話,有的導學案不注重基礎直接提升讓學生做拓展題,有的導學案將課外練習移到課內,導學案的錯位使用嚴重制約著課堂改革的深入,過分依靠導學案只會導致課堂質量不進反退。
我們要解決好導學案的編訂問題,首先應當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學案”與教輔的關系,學案不能成為教材、教輔的替代品,更多要作為教材知識點的延伸和補充;二是不能把學案當成練習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正確學習,而不是直接讓學生完成大量的練習題,學習方式出現(xiàn)問題會導致學習效率的大幅度下降;三是正確處理好學案與思維訓練的關系,學案不僅能指導學生學習書本知識,更能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與實踐,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進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愛,進一步提升課堂質量,教師與學生思維交匯愈深,教學質量愈高。
教師是課改的推手,評價是課改的引擎。在構建高效課堂和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中,必須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建立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課程發(fā)展的評價體系。不僅如此,也要注重課堂中小組合作評價體系的建立,重視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通過課堂改革的深化,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提高自學能力和交流能力。要讓這些都落到實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學有所成,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極為關鍵。
1.加大課改培訓,轉變教育觀念。不斷轉變教育觀念,要使我們的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yōu)橹R的分享者,沉下心來專心教研和改善教學方式,順應教育發(fā)展需要,及時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讓課改的酒香走出巷子。同時也要做好管理層、專兼職教研員的業(yè)務培訓,通過不斷的教學研究和交流學習深入基層教學、深入課堂、深入學生中間,廣泛調研出謀劃策,豐富管理水平和讓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學生都能擁有獨特有效的學習方式,讓管理者們真正成為懂課改、推課改的行家里手。
2.加強校本研修,提升指導水平。發(fā)揮校本研修的陣地作用,讓校本研修成為解決課堂教學改革、校本教材開發(fā)和管理的研討陣地。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立足于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從實際問題出發(fā),以行動研究為主,使教研與教學緊密結合。要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挖掘學校的種種潛力,讓學校資源更充分地利用起來,讓學校的生命活力釋放得更加徹底。我們要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消除他們對校本研修的神秘感和樹立在校本研修中主動發(fā)展的自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加強學習,充分認識有學習才有“識”,有學習才有“感”,有學習才有“底氣”,有學習才有“風格”的重要性。
3.深化聯(lián)片教研,精準城鄉(xiāng)幫扶。要繼續(xù)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使教育資源向基層傾斜,完善基礎教育設施,縮小城鄉(xiāng)教育之間的二元化差異,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進行多媒體教學促進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使教育供給側改革更具實效,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公平、均衡的教育資源。
4.拓展交流平臺,砥礪自身素質。進一步創(chuàng)設外出學習機會,讓管理者、教師不斷拓展視野、提升素質,增強與其他地區(qū)教師的交流互動,取長補短,砥礪自身;豐富“名師大篷車送培送教、同課異構等活動,在活動中感悟提高;同時能搭建互相學習交流的平臺,多與省內知名學校、教育科研單位結對交流,提升教研員的指導水平,讓先進的教育模式走出“深閨”,帶動區(qū)域課改超越發(fā)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的成長進步始終是我們所有教育人矢志不渝的目標,課堂教學改革需要責任更需要勇氣,需要付出更需要堅持。我們堅信,只要教育回歸原點,課改就會更加科學和理性,讓我們積極投入到一線教育生活的火熱實踐中去,以初心激勵創(chuàng)新,以實干突破觀念,為課改的成功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