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峰
正面人物的想象與政治標準的桎梏*
——廣播電視志里的早期廣播人物
劉書峰
新中國首輪修志基本已經(jīng)完成,許多廣播電視志中存在對民國時期情況記載不足的問題。尤其對早期廣播人物的記載,首輪廣播電視志存在“入志人物數(shù)量太少”“國民黨官營及民營電臺人物所占比例太小”“人物記述手法較為單一”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緣于人們認為只有“政治正確”的“正面人物”才能入志,導致許多真正為我國廣播事業(yè)發(fā)展做出貢獻的早期人物并未得到恰如其分的記載。在新一輪修志中,人們應解放思想,盡快補救,以多種方式記述早期對中國廣播事業(yè)做出貢獻的人物。
廣播電視志;人物;正面人物;政治標準
上世紀80年代初,在中央有關領導的倡導和支持下,全國掀起新修地方志的熱潮。由于編修地方志的目的是反映成就、教化育人,作為官修史書,在思想上政治上尤其要“同中央保持一致”,廣播電視志普遍存在對民國時期的情況記載不足的問題。以入志人物為例,雖然廣播在民國時期得到較大程度的發(fā)展,一度擁有全亞洲發(fā)射功率最強的廣播電臺,數(shù)量也曾為亞洲之冠,一大批專業(yè)人士為廣播的引進、傳播、發(fā)展、組織等付出了心血,然而這一點卻未在首輪廣播電視志中得到應有的體現(xiàn),僅有極少數(shù)人在地方志中得到記載,這是很遺憾的。本文以全國已出版的所有28部省級廣播電視志及35部地市級廣播電視志為對象,就地方志中早期廣播人物的記載問題進行探討。
“古今方志半人物?!比宋锸堑胤街镜闹匾M成部分。除了以事系人的寫作方法,新修地方志一般以“傳”“簡介”“表”等三種形式專門記述人物。首輪編修的廣播電視志中,各地對入志人物的處理方式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傳”“簡介”“表”俱全,共五部省級志書和一部市縣級志書?!短旖蛲ㄖ尽V播電視電影志》第九篇為“人物”,下設四章:“人物傳”“人物簡介”“專業(yè)技術人員名表”“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及先進、模范人物名錄”;《上海廣播電視志》第十編為“人物”,下設三章:“人物傳記”“人物簡介”“人物表”;《浙江省新聞志》第十編為“人物”,下設三章“人物傳略”“人物簡介”“名錄”;《西藏自治區(qū)志·廣播電影電視志》最后一部分為“人物”,下設“傳”“簡介”“表”三部分;《江西省廣播電視志》第十五章為“人物、先進集體”,下設“人物傳略”、“人物簡介”、“人物表”。市縣級廣播電視志當中,《蕭山市廣播電視志》第六章“隊伍建設和人物”的第四節(jié)是“人物”,下設“人物略傳”“人物簡介”二目,并附“表”和“名錄”。
第二類是設置“人物簡介”或“表(名錄)”,未設“人物傳”,共6部省級志書和3部市縣級志書。如《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志·廣播電視志》《四川省志·廣播電視志》《湖南省志·廣播電視志》《福建省志·廣播電視志》《云南省志·廣播電視志》《新疆通志·廣播電視志》,市縣級的《自貢市廣播電視志》《蘭州市志·廣播電視志》《南京市廣播電視志》等。
第三類最多,即未設立專門的“人物”章節(jié),而是以“以事系人”的記述方式涉及到有關的廣播電視人物。這包括北京市、江蘇省、廣東省、遼寧省、河南省、湖北省、青海省、山東省、黑龍江省、廣西省、吉林省、陜西省、貴州省等省級廣播電視志和大多數(shù)地市級廣播電視志。
除此之外,在《佳木斯市志下卷·第三十四編人物》中,第一章人物傳里記載了曾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國際宣傳處從事對日廣播工作的日本人綠川英子。
根據(jù)以上的粗略統(tǒng)計,可以看出首輪廣播電視志中對人物的記載是比較少的。雖然許多地方對廣播電視志如何記人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也主要限于對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廣播電視人物。如江西省首輪編修廣播電視志的《人物簡介》一節(jié)時擬定的標準是:“1、由省委、省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和全國性其他組織頒證的全國和全省勞模、優(yōu)秀(先進)工作者。2、獲正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者和1983年以前獲副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者。3、在全國節(jié)目、播音、社科類論文專業(yè)評比中獲特等獎(如未獲特等獎的評比取一等獎)者;技術論文、科技發(fā)明等理工科類專業(yè)評比中獲二等獎以上者。4、本系統(tǒng)內(nèi)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作并被省級有關部門認定和推廣有較大效益者。5、在全省系統(tǒng)內(nèi)有很大影響并對廣播電視工作有特殊貢獻者,包括跨省重大宣傳活動、大型重點工程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含各級領導干部)、設計者、主筆?!雹偕瞎佥x:《江西省廣播電視志的總體設計匯報》,載《第二次中國廣播電視史志研討會專輯》,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史學研究委員會、江蘇省廣播電視學會、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北京廣播學院分會、江蘇廣播電視報社。1991年5月,第120頁。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早期廣播人物,指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即已投身廣播事業(yè)并做出較大貢獻的人物,不以其政治立場如共產(chǎn)黨廣播、國民黨廣播、民營廣播為標準,更不以是否在新中國任職,官職大小為標準。
1.入志人物數(shù)量太少
截至2013年,首輪全國省級廣播電視志已經(jīng)全部出版完畢,除西藏自治區(qū)外,所有省級廣播電視志均記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廣播的情況。但遺憾的是,僅有天津、上海、浙江、江西等四部省級廣播電視志書及佳木斯市一部地市級廣播電視志書中以傳或簡介的方式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之前即參加廣播工作的早期廣播人物。經(jīng)統(tǒng)計,總共記述27人,分別是:
人物傳:天津魯荻,上海吳保豐、陳浩天、周行、李介夫、蘇新、楊伯樞、蘇祖國、唐霞輝、華堅,浙江陳澤鳳、鄭浩天,江西湯一鶚,佳木斯綠川英子。以上共14人。
人物簡介:天津趙樹垣,上海苗力沉、周新武、何允、山文葆、林琳、鐘沛璋、張之、鐘期志,浙江袁鳳舉,江西張仲智、曹自明、王族光。以上共13人。
從1923年起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20多年間我國有國民黨官辦電臺、民營電臺、共產(chǎn)黨所辦人民廣播以及外國人所辦各種性質(zhì)的幾百座電臺,許多電臺更因歷經(jīng)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而導致多次遷址、關張、重新開播。但相對于這段時期廣播波瀾壯闊的曲折發(fā)展狀況,作為廣播事業(yè)的建設者、實踐者,這27人顯得實在太微不足道。更為關鍵的是,許多中國廣播史上的重要人物并未收錄其中。從廣播事業(yè)的角度看,國民黨官辦電臺數(shù)量較多、力量較強,為廣播做出貢獻的人物也多,比如國民黨中央電臺歷任主要負責人徐恩曾、吳道一等,國民黨國際廣播電臺主要負責人王慎銘、馮簡等;除此之外,開中國人自辦廣播先河的劉瀚,在上海等發(fā)達城市廣受百姓歡迎的民營廣播電臺的負責人和播音員等,這些為早期中國廣播事業(yè)的開拓、發(fā)展有巨大貢獻的人,在各地的廣播電視志編纂中均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相應的記述。
2.國民黨官營及民營電臺人物所占比例太小
新中國成立之前,國民黨官營廣播是實力最為強大的,據(jù)《中國廣播電視通史》記載,國民黨黨政軍機關創(chuàng)辦的各類廣播電臺累計大約有150座以上,發(fā)射功率最強達幾十千瓦,國民黨的中央廣播事業(yè)指導委員會是負責全國廣播事業(yè)的決策機構,掌控著全國的廣播事業(yè)。民營廣播雖然實力較弱,無論發(fā)射功率還是經(jīng)濟實力都與國民黨官營廣播相差甚遠,但數(shù)量較多,且更為貼近百姓生活,據(jù)《中國現(xiàn)代各類廣播電臺統(tǒng)計資料》估計,“自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開辦第一座民營廣播電臺以來……民國時期各類民營臺累計約在300座左右?!雹俎D(zhuǎn)引自趙玉明主編:《現(xiàn)代中國廣播史料選編》,汕頭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第413頁。而“自1940年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延安創(chuàng)辦解放區(qū)第一座廣播電臺以來,截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先后建立人民廣播電臺46座?!雹谵D(zhuǎn)引自趙玉明主編:《現(xiàn)代中國廣播史料選編》,汕頭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第415頁。
然而,上述廣播電視志中記載的27位早期廣播人物,僅有5位曾在國民黨官營廣播電臺工作、5位曾在民營廣播電臺工作,另外17位則自始至終參與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廣播工作。相對于新中國成立之前全國廣播的發(fā)展情況而言,這種收錄比例是失衡的,可以說并未真實全面反映當時廣播發(fā)展的情況。編修地方志過程中,重視中國共產(chǎn)黨廣播人物當然無可厚非,但如前文所述,許多重要國民黨官營廣播人物及社會上著名的民營廣播人物未能得到應有的反映,是比較大的遺憾,無法反映新中國成立前早期廣播的全貌。尤其國民黨中央電臺長期設立于江蘇南京,有關人員的主要活動和貢獻也是在南京進行和產(chǎn)生的,然而首輪江蘇省廣播電視志及南京市廣播電視志中均未有專門記述有關廣播人物,實在遺憾。如在南京廣播電視志中,雖設“人物”與“概況”等并列,但僅列了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南京市廣播電視局歷任負責人、南京人民廣播電臺歷任負責人、南京電視臺歷任負責人、受表彰人員四個表格,篇幅僅3頁。記載內(nèi)容之不足顯而易見。
3.人物記述手法較為單一
廣播電視志也要求真、求善、求美。雖然一般來說,人們不會抱著審美的目的來閱讀廣播電視志,但這并不影響志書對美的追求。提到人物,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西漢司馬遷《史記》中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項羽本紀》等,志書中對人物的記述能夠充分體現(xiàn)一部志書的語言特色和編纂水平,但首輪廣播電視志對人物的記載總體較為平淡,只有上海的寫作水平較高。
《上海廣播電視志》的“李介夫”和“唐霞輝”,可謂廣播人物傳寫作的佼佼者,人物有血有肉,個性突出。前者記述了有“播音皇帝”美譽的傳主在淞滬戰(zhàn)爭中的貢獻;后者則通過幾個典型事例“唐小姐秘書處”“上海唐小姐收”“上海之鶯”等,充分反映了傳主大受聽眾歡迎的盛況。兩個人物傳字數(shù)不多,在充分介紹履歷的基礎上對人物閃光之處進行記述,避免了公式化的寫法,而且不用任何的文學加工,僅通過對史實的客觀記述,使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令人過目不忘。
然而,這樣優(yōu)秀的人物傳記畢竟是少數(shù),在以上27位人物的傳記及簡介中,除上海廣播電視志記載的早期廣播人物外,其他大多數(shù)均采取的是履歷式的寫法,即從頭至尾均為“某某年任某某職,某某年做某某事”等,記載的比較平淡,看不出人物特點,千人一面。
1.對于正面人物的想象
方志起源于兩漢的地記。劉向作《列士傳》《列女傳》,開人物傳記之先河,后世更是因循此道,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人物傳記如先賢傳、良吏傳、文士傳、忠臣傳、高僧傳等等,內(nèi)容都是記載符合當時正統(tǒng)思想和利益的正面人物,目的為了宣揚某種正統(tǒng)的價值觀,或彰顯某地之人杰地靈。地方志中的人物,也是為了彰顯傳主之貢獻,自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只有正面人物才能作傳。
新修方志中有關人物傳標準的討論經(jīng)久不息。1983年4月,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來新夏在《中國地方志通訊》第2期發(fā)表文章《關于地方志編纂工作中的問題》,認為“一個人物的特點,就是他對社會的作用是什么。順潮流而動,促進社會發(fā)展的要立傳,目的是流芳百世;反之,逆潮流而動,阻礙社會發(fā)展的也要立傳,目的是讓他遺臭萬年?!雹俎D(zhuǎn)引自諸葛計《中國方志五十年史事錄》方志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11頁。顯然這時候的文章還帶有非此即彼、階級對立的文風和思想,但這代表了只要影響大、有貢獻,正反兩方面的人物都可以入志的觀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所謂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這種非此即彼的劃分方式本身就是立不住腳的,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資治、教化”,而隨著各種新媒體、新技術的發(fā)展,“存史”已經(jīng)成為地方志的首要任務。以這種觀點看,廣播電視志首先應當實事求是地記述廣播電視發(fā)展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而不是急于劃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因此,廣播電視志應破除必須記述正面人物的想象,轉(zhuǎn)而樹立以對廣播電視是否有貢獻作為入志標準的觀念。地方志研究專家倉修良認為“凡是寫入列傳者要以其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否貢獻為標準,貢獻大的立大傳,貢獻小的立小傳,無貢獻的一律不立傳?!雹趥}修良著:《方志學通論(修訂本)》,方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613頁。這種以“有否貢獻”為標準確定人物能否立傳的做法,應是廣播電視志編纂值得借鑒的。
2.有關政治標準的桎梏
在破除了正面人物的想象之后,仍然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即政治標準。地方志作為官書,反映的是執(zhí)政者的利益。在首輪修志之初,由于經(jīng)過十年“文化大革命”及之前的一系列政治運動,知識分子仍然心有余悸,“左”傾思想一度幾乎成為人們的“護身符”。尤其修志中涉及到人物傳的問題時,更是十分敏感。首輪省級廣播電視志有近一半是在20世紀90年代正式出版,而編修時間有的長達近十年,當時編修者如果仍未完全破除“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也屬正常,這是當時的社會普遍狀態(tài)。在階級斗爭思想仍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許多1949年以前對廣播發(fā)展有所貢獻的人可能在當時仍然屬于被批判的對象,因此這些人物不能入志立傳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尤其在80年代初期開始的史志編纂工作中,在面對某些敏感問題、敏感人物時,始終存有“宜粗不宜細”的指導思想。因此在廣播電視志的人物記載方面,存在早期人物不足,尤其國民黨官營和民營廣播人物較少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前述以“傳”和“簡介”方式入廣播電視志的這27位早期廣播人物中,有17位自始至終為共產(chǎn)黨工作,另外10位曾為國民黨官營廣播電臺和民營廣播電臺工作,而他們當中,有8位在1949年之后留在了新中國工作,只有2位于1949年去了香港和臺灣。新修地方志的具體編纂是各地分別組織進行的,無論篇章設置還是內(nèi)容取舍都無具體統(tǒng)一要求,所以這27位廣播人物是全國各地廣播電視志編纂者各自選擇的最終結(jié)果。最終呈現(xiàn)出這樣的面貌,可以認為是各地地方志編纂者自覺進行的“把關”,政治標準雖未明示,各地地方志編纂者卻不約而同地進行著“自我審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省市以人物志會單獨成書為理由,決定在各專業(yè)志中不再設立人物篇章,但由于人物志由專門的人事組織部門負責成書,且設立標準往往并不能符合所有行業(yè)人物情況,因此人物志的撰寫與專業(yè)志中保留人物篇章實際上并不矛盾。而以此為理由在廣播電視專業(yè)志中不設人物篇章,其實也是編纂者“怕惹麻煩”心態(tài)的表現(xiàn)。
1.提高認識,盡快補救
進入21世紀,第二輪修志工作陸續(xù)展開。2006年5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了第467號國務院令,頒布《地方志工作條例》,為新一輪修志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二輪修志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首輪修志的錯誤進行修正、糾錯、補充。有關早期廣播人物的記述不足問題,由于不是明顯的錯誤,往往不會得到新一輪志書編纂者的重視。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原副組長、中國地方志協(xié)會原會長王忍之在全國續(xù)志篇目設置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修’也是新一輪修志重要的、不應該忽視的任務,不能只講‘續(xù)’,不講‘修’?!蕖墓ぷ髁亢艽?,開拓工作難度固然大,要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不容易,也要付出大量勞動,要做很多考訂、補充、修正等等的工作。好的保留,錯的糾正,漏的補上,長的精簡,如果這些工作做好了,再加上時間上把它延伸,新的續(xù)上,新一輪的修志工作就完成得更全面。擺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部新的、更好的志書,既有最新一段歷史的新的史料,又有對上一部志書的提高、修正。這次修志應做到既續(xù)又修,不能偏廢?!雹偻跞讨骸对谌珖m(xù)志篇目設置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載《中國地方志》2000年第5期,第3頁。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中國地方志》原主編諸葛計也認為,“所謂志書續(xù)修,實際上就是在前志基礎上的續(xù)、補、糾、創(chuàng)。這四個字的含義是:續(xù)記前志下限后的史事;補上前志所當有而實際缺少的內(nèi)容;糾正前志存在的謬誤;在前志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雹谥T葛計:《續(xù)修志書中的“糾”字說》,載《中國地方志》2001年第1~2期,第48頁。
2.多種方式結(jié)合進行記述
本文開篇對現(xiàn)有廣播電視志對人物的記述方式進行了總結(jié),以傳、簡介和表為主,在正文中還可以采取以事系人的寫法。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運用,如事略的寫法,可以集中寫某人與廣播之間發(fā)生的幾件事,不必完整記述人物的生平,彈性大,更為靈活。如《佳木斯市志》中的一篇附錄就十分有特色,活靈活現(xiàn)地記載了作家蕭軍在電臺演講時發(fā)生的一段故事。這種類似于“專記”的處理方式,對于既與廣播電視有關,又不以廣播電視為主業(yè)的人物和事件的記載,提供了借鑒。
K29
劉書峰,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廣播電視年鑒編輯部 副編審 (北京 100024)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國時期的廣播研究”(項目編號:13XWB009)
附: 蕭軍在電臺的一次演講
1946年6月,東北新華廣播電臺于佳木斯開辦,向東北解放區(qū)播音。當時有一個節(jié)目叫《名人演講》,主要邀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談對解放區(qū)的認識及揭發(fā)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內(nèi)戰(zhàn)、禍國殃民的罪行。11月中旬,電臺請東北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院長蕭軍發(fā)表演講。當時,他的著名小說《八月的鄉(xiāng)村》已開始流傳,頗受歡迎。為邀請蕭軍演講,電臺做了精心安排。時間雖然安排在下午7點,但下午4點即派馬車將蕭軍接到電臺。
按電臺規(guī)定,播音時間須準時無誤,播音稿要經(jīng)電臺審閱。經(jīng)商定,蕭軍的演講時間為20分鐘,蕭亦同意,但未出示講稿。播音時間將到,蕭軍忽然從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張約2寸見方的紙片,上面只寫有4行小標題。蕭交給電臺領導后,微笑著等候答復。這使電臺的領導十分為難:這4行小標題,既看不明白要講的具體內(nèi)容,又不知道所需時間。但播音計劃已定,難以更改,又要顧及禮貌。只好對主持人員說:“此公就是這么個脾氣,由他去吧?!?/p>
蕭軍準時進入直播間端坐在話筒前,從衣袋中拿出一只懷表放在講桌上,看了一眼演講提綱便從容地講起來。他的演講內(nèi)容集中、凝煉,語言生動,鏗鏘有力又帶有幾分幽默,很有感染力。演講結(jié)束,包括他留給播音員做結(jié)束語用的10秒鐘,恰好是20分鐘。
蕭軍演講結(jié)束后,電臺工作人員十分敬佩。蕭從直播間走出來時,大家不約而同地起立鼓掌,表示祝賀,熱烈歡送。
——佳木斯市志下卷·第二十四編報刊廣播電視(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責任編輯 陳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