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互聯網語境下的“小”文化生態(tài)

      2016-04-12 14:51:06孔令斌
      昭通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時代生態(tài)文化

      孔令斌

      (安徽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 文理科學系, 安徽 合肥 230051)

      ●文化學研究

      大互聯網語境下的“小”文化生態(tài)

      孔令斌

      (安徽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 文理科學系, 安徽 合肥 230051)

      互聯網之宏大在于其無所不包,只有對網民這一微觀個體的行為狀態(tài)進行剖析,才能揭示互聯網的整體文化生態(tài)。從活動空間、個人意識、文化內涵三方面入手,可以發(fā)現隨著網絡化進程的加劇,網民的現實生存空間急劇萎縮,自我意識極度膨脹,個性內涵高度同質。這些說明,“小”是互聯網文化最顯著的生態(tài)特征,認識這一點,有助于互聯網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互聯網; 文化生態(tài); 小; 空間; 自我; 個性

      引言

      從閱讀消費到投資理財,從“信息高速公路”到“互聯網+”,網絡滲透著人類社會的各個角落。過往對互聯網文化生態(tài)的研究,無論是命題首創(chuàng)者J.P.Barlow,還是以張慶峰為先驅的國內學者,多將主要目光集中于其無所不包的宏觀系統(tǒng)和調節(jié)延展能力。的確,網絡很大,不僅是空間體積,還在于變革能量,能讓我們重新審視原本熟悉的每寸土壤,發(fā)掘出更多未知的精彩和商機。但同時,網絡也很小,小到個人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幾乎都能與外界發(fā)生聯系,與整個世界息息相關。隨著人類社會網絡化進程的加速,“小”這一特征愈加顯現在網民的生存空間、自我意識、個性內涵等各個層面。

      一、@:空間之小

      半個世紀前,麥克盧漢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1],是針對當時以飛機為代表的高速交通工具和以電視為代表的現代傳媒的普及,而提出的全球化術語。數十年后,互聯網橫空出世,極大地縮短了信息傳輸的時間間隔,賦予了普通大眾更多接收信息的主動權,也在某種意義上取代了傳統(tǒng)交通工具的功能地位,這足以讓“地球村”的定義里新增一條:足不出戶即可視野無限。而@是互聯網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那圓圓的一圈不也正是地球的縮影嗎?

      “地球村”含有人人平等、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而網絡精神——假設互聯網具有思維——在主觀上是謀求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消弭人與人之間因身份地位財富產生的差距,在客觀上也的確取得了較大成效。至少從表面上看,QQ淡化了身份意識,微博均衡了發(fā)聲權利,微信維護了個人隱私,盡管這不意味著真正的平等,卻指向了平等的方向。在這一平等愿景拂照下的地球村民們,似乎也為了標示自身的存在,急于在虛擬世界中找尋坐標。

      @即英文單詞at,表示“在”的意思,電子郵箱地址里最為常見,指該用戶“在”某服務商提供的空間里開辟了個人信箱。只要你上網,無論有線或無線,固定或隨機,網絡空間都會分配給你一個IP地址,作為你在虛擬世界中的門牌號碼。這扇門背后并不如你所愿,會是一個遮風避雨、恣意狂歡的秘密花園,相反卻是一間360度無死角的透明玻璃房間;更加危險的是,你對此渾然不覺。

      “我在這里!”你在向網絡世界高調宣示自我存在,享受快捷便利的同時,互聯網系統(tǒng)也在不厭其煩地記錄網民的蛛絲馬跡,甚至即時狀態(tài)。因而在網絡世界,網民與其說是“來”到這里,不如說是“困”在這里,他們的處境恰如@中那個被包圍的a,稍一留心便會愕然發(fā)現,那圈圍困自己的高墻是從自己的身體里延伸出去的,出口近在轉身之后。這與現實中的牢獄不同,網民是自動入甕。即使他有所覺悟時,早已深陷其中,因為這里對他精神和物質需求的滿足程度,大大超越了現實生活;當他再發(fā)現自己并非異類,終于找到志同道合的族群時,殘存于內心的那絲惶恐和自卑瞬間煙消云散;然后,隨著此類群體的日益成熟、壯大和分流,“我宅我快樂”的宅文化、“我寂寞我驕傲”的無聊文化、“我屌絲我自豪”的自嘲文化等網絡生態(tài)現象漸次興起。

      網民容易對互聯網產生依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互聯網所標榜的用戶中心論和用戶體驗感在一定程度上被實現了,并且被感知到了,這有助于轉移人們對現實的注意力,讓他們去追求虛擬空間的廣闊,而忽略生存空間的狹小。在這樣一個自我觀念愈加強烈的時代,網絡的確看上去比現實做得要好。

      二、i:自我之小

      自2013年夏天起,《小時代》系列電影引發(fā)了巨大爭議,也收獲了令人瞠目的票房。什么是“小時代”?按照片方的譯法,“小”的英文為tiny,是空間體積上的極小微小,而非時間意義上的幼小短暫。有學者解釋,“個體性的‘自我’始終是一個最現實而具體,又超驗而浪漫的神秘之物”,郭敬明的世界“就存在于個體與周邊的‘小時代’的關系之中”,“而小時代折射到個體感受之中的感覺才是中心”[2]?!靶r代”描述的應該是一個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時代,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又存活著許許多多以個體為單位、以個性為核心的小時代,呈現出迥異的人生體驗和價值觀。這些小時代既是獨特的,也具有鮮明的群體特征,使我們的城市生活色彩日漸多元和炫目。

      為何是“小時代”?當下的新新人類雖然追求更加開放包容的生活方式,但思維習慣上的小我趨勢愈加嚴重。當這些各異的自我在同一時空相遇時,或許會相互融匯,引為至交;更多的卻是碰撞,繼而產生隔閡,正如片中反復出現的姐妹反目,兄弟鬩墻。網絡時代的自我,不是大寫的“I”,而是小寫的“i”,意即現實人性中社會責任感的消泯,以及寬容氣質的流失。這個過于注重自我的時代之所以沒有出現分崩離析的危局,互聯網居功至偉,它如同一支強效粘合劑,將一堆堆碎亂的彩色玻璃拼接成一幅幅斑駁陸離的時代怪像。

      對網民來說,“小”在生存狀態(tài)上的體現,就是上文提到過的“宅”,其文化特征是現實活動空間的主動壓縮,精神空間的自我滿足?!罢北緫瞧扔跓o奈的孤獨處境,但奇怪的是,眾多“宅民”不僅能夠樂享其中,也未必認同自己是孤獨的?;ヂ摼W在滿足了他們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還能進一步迎合精神需求。當一個整日流連于虛擬空間的人喊出“我不孤單”的時候,這很有可能是他或她的真實心聲,說明其已適應了網絡世界的叢林法則,正游刃有余地維系著自己的網際人脈關系網。在消除孤獨感這一點上,美國青年馬克·扎克伯格功勛卓著。電子郵件、BBS論壇和各種即時通訊軟件長期把持著網絡交際的話語權,直到2004年Facebook上線,網絡人際交往的主軸開始由單體直線交往轉向群體關聯交往;其后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眾多社交網絡服務產品相繼出現,在此大格局下,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工具除了本身功能之外,存在的最大價值就只是對社交網絡用戶進行身份認證。

      社交網絡是web2.0的產物,早在web1.0時代,互聯網正式民用化伊始,大眾面對信息時的被動地位已悄然發(fā)生轉變。Web1.0注重信息的發(fā)布、搜索和聯絡,從功能上看與傳統(tǒng)媒體差別有限,在受眾的自由度上卻不可同日而語。傳統(tǒng)媒體,以紙媒、廣播、電視為代表,人們所具有的自由度僅限于是否閱讀和接受這些信息;門戶網站則為受眾提供了更為寬廣的選擇余地,超鏈接使人們可以自由挑選感興趣的信息進行深入了解。不過,門戶網站和傳統(tǒng)媒體一樣,都是由官方認可的組織機構掌握話語權,同屬于“大媒體”的范疇。門戶網站還能為用戶提供內容訂閱和推送服務,如RSS閱讀器、各類彈窗,這類注重信息精準投放的“小媒體”,在本質上還只是仰大媒體鼻息的附屬品。而真正引發(fā)變革的,是以社交網絡為先鋒的“自媒體”。

      自媒體以用戶為主導,在信息的發(fā)布、傳播和分享過程中,個人與機構享有均等權利,凸顯了web2.0的互動、參與特征。其實早期的BBS已經具備了某些自媒體特性,旨在讓用戶在網絡社區(qū)內自由地發(fā)布信息,在同一話題下進行實時交流;但BBS采用的是站長、版主層級管理制度,用戶則依據站內等級高低,擁有不同的發(fā)言權限,這都有別于后來的自媒體概念。在社交網絡中,用戶開始擁有固定的可公開的個人發(fā)布界面,信息的傳播較以往任何時候更加自由,傳播面積更為廣闊。而隨著移動網絡的興起,個人自建APP將成為新的時尚??梢灶A見,當人人隨身攜有可登錄互聯網的終端設備、處處被無線信號覆蓋成為現實時,當去中心化的“泛媒體”傾向呈現出不可阻擋之勢時,我們的社會觀念,甚至世界形態(tài),將發(fā)生重大改變。

      三、個性:內涵之小

      技術為自我意識的勃發(fā)提供了便利,使個性化生活成為可能。有人說互聯網將徹底進入個性時代,因為第二代互聯網已顯露個性元素,“個性解放”開始成為時代精神[3],而第三代互聯網將以個性為主導,還有人直言網絡時代就是個性時代。在語言、消費等層面,網絡文化擺出了一副針對權威和秩序的解構姿態(tài);在信手打開的個人網絡空間里,總能看見費盡心思的個性化裝飾;將這些個性用技術手段實現出來的IT大腕們,享有著不亞于娛樂明星般的頂禮膜拜……總之,個性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再受到異類般的蔑視和打壓,反倒成了被大肆追捧的詞匯:作為名詞,它是非一般的感覺;作為動詞,它是不走尋常路;作為形容詞,它是impossible is nothing!

      在這樣一個以個性為王的時代中,越來越多的人視缺乏個性為“丟面兒”。問題是,人人都具有心理學意義上的獨特性,但其中絕大多數人并不擁有獨創(chuàng)性的個性魅力,兩者常常被混淆,從而造成個性四溢的時代幻象。

      每個時代都有跟風效仿的潮流,也不乏創(chuàng)新的元素和案例。只是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獲得變得愈加容易,因而助長了跟風的氣焰,延緩了創(chuàng)新的沖動,這與其說是技術的弊端,不如說是人性的通病。這是一個缺乏個性的自我時代,無論現實生活抑或網絡空間,對個性的追逐最終往往擺脫不了平庸的現狀,趨同反倒成為常態(tài)。以整容為例,一個人想擺脫平庸,彰顯個性,常見的做法就是改變自己。這本應是一場由內到外的全方位改造,但為圖快捷省事,刪繁就簡成外表的改變,而改變外表最不動腦筋的方式,就是直接套用成熟的模板,輕則濃妝,重則整容。這種惰性思維的后果便是人造美女四處橫行,撞鼻撞臉司空見慣,以至于我們樂意相信網上流傳的一條未經證實的配圖段子:“2013年韓國小姐選美遭遇撞臉,多名候選人樣貌神似,難以分辨?!?/p>

      這條消息最初由微博開始在國內流傳。微博的價值不光體現在發(fā)布,還在于轉發(fā)分享。除微博外,在其他網絡空間里,在各種所謂的網絡神帖、神劇、神剪輯及流行語中,隨處可見對舊有元素的復制、粘貼,以及打破、拼接。如同現實中的整容,當我們懶于刻畫自己時,便交給他人來操刀,等到一副副精致或獨特的符號面具問世時,我們只需保持隊形,排隊點贊,然后堂而皇之地戴在臉上,從不在意真?zhèn)巍?/p>

      真正的個性是由思想蘊育綻放的。即使你的思想不具獨特性,你思考的過程也算個性的顯現。這本非什么難事,只是這個時代提供給我們思考的土壤日漸貧瘠,空間不斷收縮,時間愈加急迫,甚至連思考本身也變得多余了。

      結語

      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一切生物皆可作為生態(tài)主體;但在網絡生態(tài)中,人具有生態(tài)主體的唯一性。因此,網民的行為狀態(tài)可以對網絡生態(tài)形成施加直接影響,換句話說,“小”才是互聯網文化最顯著的生態(tài)特征。

      我們在這里探討文化生態(tài)之“小”,并非反駁互聯網語義場之大,而是映證其兼容并蓄的多元姿態(tài)。相較于外部形態(tài),互聯網在文化內涵上卻顯得不夠大氣。以小見大,從微觀分析來構筑宏觀認知,這是深入互聯網精神核心區(qū)域的正確通道,也是探討網絡文化健康發(fā)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1]麥克盧漢.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何道寬,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

      [2]張頤武. “小時代”的新想象:消費與個體性[J]. 當代電影, 2013,(10):49—51.

      [3]姜奇平. 個性化的理論證明——斯特勞森《個體》與卡尼曼“前景理論”比較[J]. 互聯網周刊,2005,(25):64—65.

      The “tiny” cultural ecology under the grand Internet context

      KONG Ling-bin

      (Department of liberal and arts, Anhui Communicatio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230051, China)

      The great of Internet is because of its all-inclusive form,and the whole culture ecology of the Internet could be revealed only by analyzing the behavior of netizens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activity space, person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we can find out netizen’s real living space shrinking sharply,their ego expanding extremely,their individuality and connotation homogenizing highl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These can be described,that the “tiny” is the most notable ecological feature of Internet culture,and to recognize this,it is helpful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culture.

      Internet; cultural ecology; tiny; space; ego; individuality

      2015-10-12

      安徽省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項目(gxyqZD2016483)。

      孔令斌(1981— ),男,安徽合肥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大眾文化和網絡文學研究。

      G122

      A

      2095-7408(2016)02-0094-03

      猜你喜歡
      時代生態(tài)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生態(tài)養(yǎng)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tài)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tài)之旅
      誰遠誰近?
      HANDS OFF THE WHEEL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台州市| 高邮市| 青海省| 云和县| 唐河县| 上思县| 黄浦区| 江门市| 宜章县| 西贡区| 宁安市| 改则县| 洛南县| 梨树县| 若尔盖县| 武清区| 阳东县| 宁晋县| 宽甸| 敖汉旗| 兰西县| 周至县| 重庆市| 肥乡县| 宜君县| 鹤岗市| 阳信县| 桂林市| 攀枝花市| 黎川县| 江都市| 巫山县| 泽库县| 固原市| 永和县| 关岭| 图木舒克市| 基隆市| 佛学| 安岳县|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