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淺議不完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李娟
(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家庭教育是人們最早接觸的教育,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的結構、家庭成員間的關系模式都會對個體人格的形成、發(fā)展、社交模式、人生規(guī)劃等方面產生很大影響。不完整家庭成長的子女,由于家庭結構的缺損,在教育中會產生諸多的問題,研究其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探析解決的方法,能更好的幫助和引導不完整家庭子女的成長。
不完整家庭;家庭教育;心理問題;職業(yè)觀;解決辦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不僅具有其自然的遺傳因素,也有著社會的“遺傳”因素。我們最早的教育是來源自家庭,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父母關系模式、家庭的氛圍都會對子女的人格形成、人際交往、婚姻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不完整家庭里成長的子女由于其家庭結構的不完整,核心家庭成員在其子女教育中的缺位,導致子女在情感滿足、教育引導方面的缺失,進而產生了許多問題。
不完整家庭,又叫缺損家庭,是指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因素或社會的人為因素導致的家庭結構不完整或者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各種家庭[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格局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不僅給人民帶來了充沛的物質財富,同時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人們的婚戀觀念和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依據(jù)不完整家庭產生因素的不同,筆者將不完整家庭歸類為以下三種:
1.離異型
是指夫妻雙方經法定程序,解除婚約,父母一方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這一類家庭的數(shù)量在改革開放后急劇上升,經濟的發(fā)展和外來文化的雙重作用,人們的傳統(tǒng)婚約觀念被影響和改變。在婚約家庭生活中,當代的人們更注重個體的內心感受,當婚姻遇到障礙或夫妻關系緊張時,人們相較于傳統(tǒng)模式下的夫妻不會選擇將就和隱忍,而是選擇解體[2]。核心家庭關系的解體導致父母有一方離開原來的家庭,這就客觀的造成一方家庭角色的缺失,與此同時離開的一方應該承擔的家庭教育部分也缺失,使得子女無法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
2.留守型
核心家庭關系沒有解體,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長期與子女分離,客觀上造成了只有一方或由父母以外的人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此類不完整家庭雖然不同于離異家庭,但是客觀上父母長期與子女分離,造就子女不能得到父母長期陪伴和關愛。也無法真正意義上接收來自父母的家庭教育。
留守家庭的產生是由于工作、出國、學習等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當今,我國社會正經歷著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鄉(xiāng)村社會向城鎮(zhèn)社會、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同質社會向異質社會、倫理社會向契約社會的轉變。社會的轉型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經濟騰飛與發(fā)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產生的城市、農村留守家庭數(shù)量也逐年遞增。尤其是在偏遠地區(qū)、農村地區(qū)、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由于經濟發(fā)展產生的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距促使人們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xiāng)去發(fā)達地區(qū)打拼,因此子女也不得不面對長期與家長分離的現(xiàn)實,客觀的原因造成親子關系的疏離,家庭教育的缺損。
3.喪偶型
由于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災害、自殺等原因導致核心家庭關系的消滅,家庭結構不完整。此類不完整家庭的形成更多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并且由于家庭核心成員的離世,使得子女不僅家庭教育缺損,而且還要承擔更多失去親人的痛苦。其感情創(chuàng)傷短時間也是很難恢復[3]。
喪偶家庭中親子關系較好,子女能理解家長的痛苦,與家長有相依為命的感覺,更加珍惜與在位家長的感情。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定義是:“父母或其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庇袑W者的觀點認為:家庭教育是指人類社會家庭生活中,家庭構成人員之間的終生持續(xù)不斷的一種教育和影響活動。它既包括家庭成員之間自覺的或非自覺的、經驗的或意識的、有形的或無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響,又包括家庭的社會背景、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環(huán)境因素對其成員產生的無主體影響。筆者認為家庭教育其實是一種在家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特定家庭文化背景下,父母或者其他年長者對未成年子女進行的培養(yǎng)教育,幫助他們形成穩(wěn)定的人格和品德。
家庭是一所沒有掛牌的學校,子女在這所學校里接觸最初的教育,而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或者家中的年長者。有學者指出:“一個人的嬰幼兒時期,主要是家中長輩,特別是父母承擔起教養(yǎng)責任,在家庭中父母教會孩子基本生活能力,教會孩子最初的動腦、用腦,教會孩子如何做人、怎樣待人?!奔彝ソ逃挠绊懼饕w現(xiàn)在:
1.影響子女人生觀
個體的人生觀從萌芽到成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變化到穩(wěn)定的過程。在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漸形成[5]。在這個工程中,身為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從孩子降生之日起,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為人處世的方法都點滴塑造著孩子的心靈。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影響下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但是即使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也會帶有原生態(tài)家庭父母人生觀的烙印[6]。
2.影響子女婚戀觀
原生態(tài)家庭的夫妻共處模式,父母關系是否融洽也會對子女的婚戀觀產生極大的影響。在對20多歲左右的大學生進行訪談中發(fā)現(xiàn),他們對婚姻的態(tài)度、婚外情的看法及性的觀念都可能是父母沖突、關系模式的滯后反應[7]。
3.影響子女職業(yè)觀
家庭教育的內容影響子女的職業(yè)價值觀形成。因為父母對自己職業(yè)、崗位的看法和態(tài)度通常會在家庭生活中傳遞給孩子,所以子女在未來的職業(yè)選擇時也會較多的將從父母那里獲得的對職業(yè)、崗位的信息反饋表現(xiàn)出來。潛移默化的家庭影響會很大程度的作用子女擇業(yè)、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8]。并且因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家長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經濟實力的不同,對子女職業(yè)觀的影響也不盡相同。通常家庭文化濃厚、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經濟實力較好的家庭,在子女職業(yè)選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方面給出的積極性建議多,相反如果家庭文化氛圍淡薄、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經濟實力困難的家庭,在子女擇業(yè)、職業(yè)規(guī)劃等方面給出的建議較少,指導性較弱。
相較于完整家庭而言,不完整家庭因為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核心成員缺位,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家庭教育也存在許多問題。
1.情感投入不夠理性。在不完整家庭中往往會出現(xiàn)比較極端的兩種情感投入模式。一種是過分溺愛。思想上認為家庭的不完整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心理上有一種對孩子的虧欠。往往用“情感補償”來滿足孩子的各方面的需求,不論這個需求是否合理。面對孩子的不足與缺點也視而不見,如果老師或者其他人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批評時,此類家長往往護短。當關愛慢慢演變成溺愛時,孩子愈發(fā)覺得家庭的缺損是父母對自己的虧欠,將家長的關愛和滿足認為是理所應當,變得自私自利。另一種是放任冷漠。家長將成人間的矛盾轉嫁到孩子身上,特別是離異型不完整家庭中此類情況出現(xiàn)的比較多。家長將婚姻的解體帶給自己的不良情緒宣泄到子女身上,認為子女是自己生活的累贅,相互推諉教育責任。在這樣的模式下,孩子的心靈會受到極大的傷害,認為自己是一個多余的人,不受父母的喜愛。慢慢會形成自卑、叛逆、暴力的性格。
2.缺位的教育模式。不論是由于怎樣的原因導致的家庭不完整,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位是客觀存在的,缺位家長沒有很好的履行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沒有擔當起教育者的責任,沒有很好的引導子女。家庭教育的擔子往往由一方獨自承擔或者由其他家庭長輩承擔,漸漸的親子關系會出現(xiàn)疏遠和裂紋,子女也因沒有很好的受到缺位家長的關心愛護而心生不滿,不利于子女人格的形成、人際交往。特別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青春期,如果子女沒有得到家長很好的家庭教育,這種缺位教育的影響將伴隨子女的一生。
3.心理問題高發(fā)。不完整家庭子女因為失去完整的家庭,失去父母完整的愛,這些孩子的心路歷程比完整家庭子女要艱難、崎嶇的多,這也使得他們的心理變得非常復雜[9]。
他們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1)自卑
當原有家庭的平衡與和諧被打破,子女所熟悉的情感環(huán)境,心理成長氛圍也會發(fā)生改變。家庭的變故,使孩子很難短時間內消化接受,如果再受到來自外界的輿論壓力和人為影響,他們往往自尊心嚴重受挫,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變得不自信,脆弱和敏感。
(2)焦慮
國內外許多研究都證實,夫妻爭吵、家庭不和諧、親人早逝、家庭的破裂會給子女心理行為發(fā)育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無法像完整家庭中的子女一樣得到父母細心的呵護和關愛,這使得他們內心感到悲傷、恐懼,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3)叛逆
關愛的有限和教育的缺位,使不完整家庭成長的孩子會出現(xiàn)叛逆的行為。通過對有叛逆行為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叛逆的主要目的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控訴和表達自己對于家庭和父母的不滿。他們喜歡挑戰(zhàn)父母的教育、挑戰(zhàn)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蔑視法律法規(guī),嚴重者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1.家庭層面
不完整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根源是家庭缺失、教育缺位、教養(yǎng)不當,為此首先要從家長意識層面著手,家長要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為家庭的教育對子女的影響是全方位和持續(xù)性的,子女的教育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次,家長要反思過往的教育盲區(qū)、教養(yǎng)方式問題,從中總結教訓,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教育知識;再次,家庭教育也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一種相互教育,子女問題的產生恰恰是對父母不得當教育方式的反應,家長應該通過子女身上的問題來調整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質,實現(xiàn)自我的教育成長,才能更好的促進家庭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2.學校層面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對于來自不完整家庭的學生更應該給予關愛,同時提高教育的科學性。
(1)培養(yǎng)他們積極樂觀的情緒,發(fā)揮其優(yōu)點長處。
(2)提高抗挫折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多搭建活動平臺,提高其社交能力。豐富的校園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突出自己的長處,釋放自己的青春和活力,找到生活的樂趣和成就感。只有讓他們多走入到集體中,與同齡人多接觸,多參與活動并在其中發(fā)揮自己的長處,他們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和超越自我,走出家庭陰影,找到自信和樂趣,提高與他人交往的能力[10]。
(4)建立心理咨詢中心。讓來自不完整家庭的學生當遇到情緒波動和心理問題時,可以得到專業(yè)心理老師的咨詢和引導,科學的幫助他們排解不良情緒。給出專業(yè)的心理干預,幫助他們度過心情的低潮期。
3.社會層面
關愛和教育不完整家庭子女,除家庭和學校教育外,社會也負有不可推卸責任。不完整家庭子女也是未來社會的參與者,他們是否能健康成長將會影響著未來我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全社會應該為來自不完整家庭的子女提供援助,這是一個有擔當?shù)纳鐣M責任和義務,也是發(fā)展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友善寬松的社會輿論
中國傳統(tǒng)婚姻道德觀念中,認為不完整家庭是存在病因的,對于這樣的家庭和子女往往存在偏見和歧視。這種舊有的思想給不完整家庭和子女都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特別是離異家庭,不僅父母會在親戚和朋友面前極力隱瞞離婚的真相,孩子也會向學校和老師隱瞞家里的情況,拒絕學校的幫助。為此社會應該通過媒體宣傳,引導大眾珍愛家庭,對于此類家庭及子女更加寬容和友善,使孩子可以在一個相對寬松和平等的社會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11]。
(2)切實可行的經濟援助
不完整家庭還面對著一個普遍問題就是經濟收入偏低,特別是離異型和喪偶型家庭,生活的收入主要依靠一方家長來維持,因此家長也往往為了生計而忽略了對于子女的家庭教育,親子時間較少[12]。
政府應該出臺一些優(yōu)惠政策,對于低收入的不完整家庭應該有更多的政策傾斜,這方面可以多借鑒經驗,例如在香港,政府會免費對低收入離異家庭免息。對于無業(yè)、失業(yè)的不完整家庭父母可以進行免費職業(yè)培訓,優(yōu)先就業(yè),擴展他們的經濟收入來源。
(3)多種形式的社工服務
社工服務的內容可以包括:法律援助、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在校學生補課。社工服務在我國有些地區(qū)已經開展的不錯,社工人員構成主要是大學生志愿者、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公務員等,他們自愿到社區(qū)中,為不完整家庭提供專業(yè)的援助,對學習落后的孩子進行功課輔導。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不完整家庭中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對子女的課業(yè)輔導,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體會到社會的溫暖。
總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也影響著家庭,所以不完整家庭的出現(xiàn)既有其自身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發(fā)展和影響的結果。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文化發(fā)展促使單個家庭受到來自外界的沖擊,單個家庭是否能健康的發(fā)展也會反作用于社會,影響社會的發(fā)展[13]。因此,面對不完整家庭存在的問題,要采取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來解決,這樣既不會使得不完整家庭受到社會的歧視和邊緣化,也會更好的構建一個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內外環(huán)境。家庭的良性發(fā)展、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的勇敢擔當都會促進我國的經濟文化發(fā)展。
[1]陳玉琴.關于缺損型家庭子女的一般心理、對策研究[EB/OL].http//61.172.177.246/more.asptypeid=12&borderid= 4,2006-9-27.
[2]劉春怡.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城市單親家庭調適研究——以長春市為研究個案[D]吉林:吉林農業(yè)大學,2006.
[3]薛曉紅.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成因及調適對策[J].寧夏: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9(05).
[4]趙晨晨.父母婚姻沖突知覺、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婚戀觀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
[5]李天燕著,家庭教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6.
[6]王靖茹,家庭教育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7]趙梅.婚姻沖突及其對青春期子女的影響[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5.
[8]劉永.家庭教育對中國當代青年人生涯發(fā)展影響的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9]張芳芳.缺損型家庭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心理健康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1.
[10]萬來和.離異單親家庭學生教育的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11]徐麗萍.“不穩(wěn)定家庭子女”學校適應問題研究—基于J省C市W小學的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12]段婧.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研究——以華容縣賽南村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13]王敏.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子女健康成長的影響[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04).
Extraction in the incomplete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LI Juan
(Shandong I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inan Shandong 250100)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that people first contact, the way of parents,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memb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tern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social patterns, produce a great impact on the life planning, etc. Incomplete family growth of children, as a result of the family structure defect, will produce many of th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research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analysis solution, can better help and guide the growth of the incomplete family children.
incomplete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rofessional view; The solution
C91
A
2095-7327(2016)-03-0089-04
李娟(1981-),女,山東鄆城人,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國土資源與測繪工程系講師。
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專項課題: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研究(14-2X-2C-15)。
崔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