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夢 娜
(鄭州大學 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450000)
從李懷家族墓志看唐代高麗化漢人的地位
劉 夢 娜
(鄭州大學 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450000)
李懷家族為遼東李氏的一支,其祖上自十二世祖李敏始定居于遼東襄平,屬于高麗化的漢人。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親征高麗,并下令尋訪李敏之孫即晉尚書令李胤的后裔,李懷的曾祖李敬憑借其祖上的榮光得到征召,其家族成員才得以回歸中原王朝。以李懷家族為代表的高麗化漢人在婚姻對象的選取、對唐朝的認同態(tài)度以及入唐后的任官途徑上都和歸唐后的其他高麗移民有較大差異。從李懷家族的個案中我們可以看出,唐朝統(tǒng)治者實行開明的民族平等政策,這使得入唐后的高麗化漢人能夠積極地融入唐朝社會,并能在各個領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唐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繁榮發(fā)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入唐;高麗化漢人;高麗移民;李隱之;李懷
高麗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幾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在遷入高麗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原生活在中原王朝統(tǒng)治地區(qū)的漢人,他們遷入遼東地區(qū)后與高麗人相互融合。這部分遷入遼東地區(qū)的漢人及其后裔又重新回歸中原王朝,其祖上雖為漢人,但因其長期生活在高麗并接受高麗文化的熏陶,可視為高麗化漢人①*① 拜根興先生在其著作《唐代高麗百濟移民研究——以西安洛陽出土墓志為中心》中,將這類原生活在遼東地區(qū),唐初又遷回中原地區(qū)的漢人統(tǒng)稱為高麗化漢人。,唐代的李懷家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李懷家族本為漢人,自其十二世祖李敏避難至遼東,后其曾祖李敬得到唐太宗的征召,整個家族才得以入唐。李懷墓志[1]821于1928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陽市陳莊村,現(xiàn)藏于洛陽千唐志齋博物館。該墓志拓片及錄文見于《千唐志齋》《唐代墓志匯編》等書中。其父李隱之的墓志[2]10-11為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者,現(xiàn)藏于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李懷及其父李隱之的墓志反映了其家族成員入唐后任職、婚姻、子嗣等情況,對研究高麗化漢人入唐后的起居生活、婚姻交游、精神生活及其所受到的政治待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唐太宗即位后,出于加強政權(quán)建設的需要,廣泛搜羅因隋末戰(zhàn)爭而流落在唐周邊地區(qū)的人口?!杜f唐書·太宗本紀》載:“以金帛購中國人因隋亂沒突厥者男女八萬人,盡還其家屬?!咴录壮?,遣使毀高麗所立京觀,收隋人骸骨,祭而葬之。”可見唐太宗十分重視那些被迫生活在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下的漢人,并極力促使其回歸故土。李懷墓志中記載唐太宗“東幸海關(guān),訪晉尚書令李公之后”,查詢到晉尚書令李公(即李胤)的后裔李敬等人尚在,于是“盡室公行,爰至長安”[1]821。李懷的十世祖李胤是三國曹魏及西晉時期的大臣,歷任樂平侯相、尚書郎、寶豐太守、從事中郎、御史中丞等職。其任職期間,盡職盡責,公正廉潔,得到了西晉皇帝的認可,晉武帝詔曰:“故司徒李胤,太常彭灌,并履忠清儉?!盵3]卷四四,1254李胤聲名遠播,直至唐朝時期仍為時人所贊揚。當是時唐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唐太宗十分欣賞那些清正廉潔的有志之士,聽聞晉尚書令李胤的事跡后,遂征召其后裔入唐,李懷家族得以回到中原王朝。李懷家族雖是漢人,但他們一家自李敏這一代之后長期生活在遼東地區(qū),與高麗人沒有差別,唐太宗將他們安置在長安,開高麗移民遷居長安之先河[4]。
李懷的曾祖李敬定居長安后不久就辭世,其祖父李直未享受到過多的家族榮耀。李隱之墓志中寫到:“祖敬,父直,或孝德動天,馳名于樂浪,或忠勤濟物,譽表于扶余?!比欢?,其二人入唐后均未受到重視。直至李懷這一代,才得到唐朝統(tǒng)治者的認可。李懷為人至善至孝,為友誠信有嘉。李懷原為李隆基的侍從,墓志文中記載唐中宗仙逝后,韋氏叛亂,李懷遂“告難皇邸,剪除無遺,國祚中興,實賴先覺”?;实勰钇渥o國有功,于是封賜其為“游擊將軍行右衛(wèi)扶風郡積善府左果毅”。后恰逢皇帝祭天,加封李懷為“宣威將軍”,又改任為“左威衛(wèi)河南洛、汭府折沖”。不到五年,又追加為“忠武將軍”。唐玄宗授予他為“左龍武軍翊府中郎將”,仍留任“東京左屯營檢?!薄.敃r李懷的母親不幸染病,李懷衣不解帶地侍奉左右。其母仙逝后,仍守孝于靈前,李懷感到有愧于自己的職責,于是多次請求圣上削除他的俸祿,玄宗念其至誠遂不同意他的請求,并加授他為“云麾將軍”[1]821。李懷在平定韋氏叛亂中立下大功,得到了唐玄宗的器重,其家族始為皇帝所重用。李隱之墓志中還記載其次子李懷德曾任左驍衛(wèi)翊府右郎將,少子李懷敏曾任代州陽武鎮(zhèn)將,李懷家族此時得以承襲其先祖李胤的恩蔭,在唐朝被委以重任,得以光耀門楣??梢?,歸唐后的高麗化漢人并未受到唐王朝的區(qū)別對待,在政治上甚至還享受一定的優(yōu)待。
唐太宗曾云:“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5]卷一九八,6247可見唐朝統(tǒng)治者不輕視高麗移民,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唐朝開明的政治政策使得入唐的高麗人得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軍事、經(jīng)商、文學、醫(yī)學等才能,其中有能力的高麗貴族成員還得到了顯赫的政治地位。然而入唐的高麗化漢人與高麗人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xiàn)在婚姻對象的選取、對唐朝認同度以及入唐后任官途徑上[2]11。
其次,入唐高麗化漢人祖輩屬于漢人,民族歸屬感較強,相比高麗移民能夠更快地接受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李隱之墓志中記載其“厭海堧之風,慕洛汭文化”[2]10,表明他從內(nèi)心深處渴望學習中原漢族文化。高麗化的漢人在當時唐朝開放的社會背景下,很快適應了唐朝的朝野環(huán)境,并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實現(xiàn)了政治上的抱負,得到了唐朝統(tǒng)治者的認可和接受。但是對于剛?cè)胩频牡谝淮啕愐泼駚碚f,唐政府摧毀了其賴以生存的家園,滅國之恨難消,部分人士心生怨恨,反抗斗爭不斷。例如,高麗末代王高藏被俘入唐后,唐高宗授予其“司平太常伯”。儀鳳年間,高宗又授予其“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都督,封朝鮮王”[8]卷二一一。雖然唐王朝摒棄前嫌,禮遇原高麗王族成員,但是高藏懷恨在心,仍不忘反抗,在入唐七年后即儀鳳二年(677年),暗中與靺鞨勾結(jié),意圖謀反[5]卷二〇二,6382??梢姼啕愐泼裨谌胩浦?,仍然意圖恢復高麗王朝,不可能誠心誠意地接受唐王朝的統(tǒng)治。隨著高麗第二代、第三代逐漸融入唐朝民族共同體之中,對于他們的子孫后代來說,出身高麗民族只是一種符號而已[9]151-160。高麗人對唐朝的認同態(tài)度經(jīng)歷了一個由被迫接受到主動接受的過程。
最后,高麗化漢人入唐后較容易受到唐王朝的接納。李懷因為參與平定韋氏叛亂受到皇帝賞識,被授予“游擊將軍(從五品下)行右衛(wèi)扶風郡積善府左果毅”,后不斷加官進爵。唐玄宗念其忠孝至嘉,后拜為“云麾將軍(從三品)”。李懷去世后與夫人王氏合葬于洛陽縣平樂鄉(xiāng)。李懷長期在京師長安任官,并在長安地區(qū)擁有私第,去世后得以遷往東都洛陽,可見李懷通過參與宮廷政變贏得了皇帝的信任,李懷辭世后“二京名流聞之,莫不垂泣”[1]821。而高麗人在漢人的眼中仍屬于“外人”。唐長安地區(qū)雖然也有部分高麗貴族遷入,例如泉男生、泉獻誠、泉毖等,他們都在長安、洛陽地區(qū)擁有私第,但是唐王朝將他們安置在兩京地區(qū)多是出于便于加強控制的目的。唐王朝同時又忌憚他們在兩京地區(qū)擴張勢力,往往令他們鎮(zhèn)守原故土遼東,既可以限制其發(fā)展勢力,又可以通過原高麗貴族的統(tǒng)領引起遼東地區(qū)人們的共鳴,達到控制地方、加強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例如,高麗權(quán)臣泉男生于唐麟德二年(665年)入唐,于總章元年(668年)被唐王朝授予“使持節(jié)遼東大都督、上柱國、玄兔郡開國公”,儀鳳二年(677年),又奉命“存撫遼東,改置州縣”[6]669。唐王朝希望通過泉男生鎮(zhèn)守遼東地區(qū),以削弱高麗人的反抗,進而建立國泰民安、現(xiàn)世安好的封建大帝國。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qū)文管處.《千唐志齋》藏志(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拜根興.新見入唐高麗移民墓志的新探索[C].洛陽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2015.
[3]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拜根興.朝鮮半島古代史關(guān)聯(lián)金石文的現(xiàn)狀[C].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03.
[5]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18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拜根興.高句麗百濟移民關(guān)聯(lián)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2).
[責任編輯:岳 嶺]
2016-05-10
河南省教育廳2014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guān)項目“河南現(xiàn)存宋金元碑刻研究”,項目編號:教社科[2014]436號。
劉夢娜(1992— ),女,河南省洛陽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唐宋考古。
K242
A
1002-6320(2016)06-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