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合川區(qū)錢塘鎮(zhèn)廣賢完全小學 蔣世昭
語文教學應高聲呼喚誦讀
重慶市合川區(qū)錢塘鎮(zhèn)廣賢完全小學 蔣世昭
葉老曾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學習語文,應該是用語讀文,在讀中解文,而不能離語而文”這說明葉老十分重視誦讀。然而,就目前語文教學現(xiàn)狀而言,卻輕口頭誦讀,而重講解和書面練習。這種做法可謂是舍本逐末,不能不令人擔憂。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語文教師決不能棄口頭誦讀而不顧,而應大聲呼喚誦讀。
一是可以增強人的記憶。文字信號通過誦讀反復刺激,就產(chǎn)生了記憶。在這點上說,誦讀是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要將文本中的“外部語言”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內(nèi)部語言”,要靠歷經(jīng)多次誦讀來增強記憶。
二是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記憶是思維的基礎,只有儲存了一定的知識,才能引發(fā)思考。采集和加工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的儲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其推理的方式是逐漸遞進的,誦讀之初,其言若出他人之口,進而若出自己之口,再讀,若出自己之心,不斷地讀,就若出自己之手。用時則呼之即出。由此可見,熟讀成誦的過程就是不斷反芻、自悟和加深以至融會貫通的過程,是由生漸熟,由感到悟、由淺到深的過程,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誦讀能促進大腦的思維發(fā)展,感受語言的無窮奧秘,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精髓。
三是可以拓展寫作文思。讀與寫,是語言教學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古人早就認為讀是寫的基礎。作家巴金說:“我的那些作品都是從腦子里裝了幾百篇文章產(chǎn)生出來的”,魯迅先生在談到自己學習語文的體會時說,多讀多背就是信手拈來,呼之欲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最后達到妙筆生花。反之,不重視誦讀,“生產(chǎn)”起文章來,即使搜腸刮肚也會捉襟見肘。
正因誦讀有這樣的作用,古往今來幾乎所有學有成就的人都是在青少年時代背誦了大量的作品,后積而薄發(fā)。就我們的經(jīng)驗而言,無論是語匯的積累,語言表達模式的運用,還是思維能力的增強,語言技巧的提高,無一不與誦讀乃至背誦密切相關。大家熟知的西漢賈誼“年十二,就能誦讀詩書屬文,稱于郡中”,最終成為西漢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唐代詩圣杜甫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名言。據(jù)說文學家茅盾就能背誦曹雪芹的巨著《紅樓夢》,他們的誦讀能力無不令人贊嘆,數(shù)學家華羅庚十幾歲就能背誦《古文觀止》二百多篇,至今傳為美談,世界知名的大文豪高爾基,他的成功也取源于大量的不間斷的誦讀??梢?,具有扎實的誦讀功底,無論學文學理,都將終身受益。沒有長期誦讀功夫的積累,“聽”就無源頭,“說”就無底蘊,“寫”就無力度。古今中外許多名家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才能寫出優(yōu)美的文章來。
既然誦讀如此重要,我們就應理所當然提倡誦讀,狠抓誦讀。如何抓誦讀呢?
第一、要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
所謂語感,一般說來,是指“對語言的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感的總稱。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誦讀指導,如能使學生對學習材料在形象上有所感知,在意蘊上有所感悟,在情趣上有所感觸,那么這樣的教學應該是令人欣慰的。
如何訓練語感?應該反復訓練,形成習慣,才能為我所用。語感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理解,二是重復。理解是前提,重復是關鍵。語言的理解要通過各種渠道來實現(xiàn),這也正是我們比古代某些死記硬背的“愚讀”高明之處,但理解的東西并不等于化為己有,只有經(jīng)過多次誦讀,才會出現(xiàn)自動化的功能,才會形成語感,尤其文言文表現(xiàn)更為突出。
第二,要玩味吟詠
中華民族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淀在浩如煙海的文言典籍中,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接觸的古典詩詞和文言文,雖是滄海一粟,但無疑都是流傳至今的精品。因此,我們教學時應該多進行玩味、涵詠。涵詠、玩味是鑒賞作品應持的基本方式。詩要反復地去吟,詞要低回地去誦,文章要暢適地去讀,小說要耐心地去細看。古人讀書治學的經(jīng)驗對于今人確是彌足珍貴的,對文章若能真正做到酣暢淋漓的“美讀”,那么必將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在學生的心靈上,如陽光似甘露,滋潤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第三,還應適時點撥誦讀技巧
1.要掌握好句子間、詞語間的停頓。停頓是語言進行中的間歇。例如:“一個/奇麗的景象/在我的面前/呈現(xiàn)了:一道/完整的虹/襯著/天空/和草原,從地面上/拱了起來,好像一道/彩色的巨門。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就會在朗讀中掌握正確停頓的方法。
2.重音和語調的處理。重音和語調是作者表情達意,突出中心的載體。對小學生來說,主要是掌握語意重音,也就是需要強調的句子中的相關詞語,通過誦讀明確地表達出來。如我今天有語文課。(1)(誰今天有語文課?)我今天有語文課。(2)(你哪一天有語文課?)我今天有語文課。(3)(你今天有沒有語文課?)我今天有語文課。(4)(你今天有什么課?)我今天有語文課。
3.不同語氣的把握。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和豐富的思想感情,靈活運用高低、快慢、輕重等變化的聲音形式,切不可按圖索驥,拘泥于使用某種固定的語氣和句調。比如朗讀五年級《三峽之秋》中“夜,終于來了。岸邊的漁火,江心的燈標,接連地亮起,連同它們在水面映出的紅色光暈,使長江像是眨著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爾駛過的駁船,響著氣笛,在江面劃開一條發(fā)光的路;于是漁火和燈光,都像驚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輕輕地搖曳?!狈郊o先生的話第一句要用平常的語速加平緩、深沉、祥和的語氣朗讀;第二句話要用較快的語速加興奮與驚奇的語氣朗讀,才能把方紀先生熱愛生活、熱愛三峽的深厚感情表達出來。
總之,語文學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誦讀訓練,引導學生去讀,去欣賞,養(yǎng)成誦讀的好習慣,既吸取了知識,又受到了感染、教育,才能不斷促進語文教學質量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