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光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部縣建興中學 637300)
新課程下高中歷史差異性教學策略的實施
?黎光
高中歷史是高中課程的重要學科之一,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進行差異性教學。
高中歷史;差異性教學;策略
高中歷史是高中課程的重要學科之一,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對人類及民族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由于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差異性教學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教學模式。
差異性教學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雖然差異性教學與因材施教有所不同,但兩者都是強調施教者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以滿足學生對學習的需求。
差異性教學主要具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差異性教學以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立足點,始終將學生作為教學中心,嚴格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設定。第二,教學內容具有多樣化特征。由于每個學生在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不一樣,為了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個體情況,選擇多樣化的教學內容。
差異性教學有別于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它強調以學生個體為施教基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地位,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如何才能更好地開展差異性教學活動呢?
1.差異性教學目標的設置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比如,對基礎一般或較差的學生,以對所學知識有基本的認識與理解為目標;對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以鞏固新舊知識為目標;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以發(fā)展其學習思維為目標。例如,在學習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節(jié)內容時,其中的百家爭鳴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多家思想,且各個時期都有相應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張也略有差異。為此,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首先應立足課本知識的難易程度及教學要求;其次,要考慮到不同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再次,將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結合,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要求他們能夠了解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概念、發(fā)生背景、地點、主要人物等知識點;學習能力在中等水平的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識點外,還應對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有較好的了解;學習能力較強者,除了能熟記以上知識外,還應掌握文中提及的思想家的重要成就、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等知識,并思考儒家思想得到良好發(fā)展的原因。
2.差異性教學活動的設計 每個人在看待與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都不同,故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保證活動的多樣化,以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重視學生的興趣差異,有利于凸顯學生的個性差異,而教師通過設計具有差異性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展示個性差異的良好機會。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與特點,能更好地開展有差異性的教學活動。
比如,在學習國共的十年對峙一節(jié)內容時,男女學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興趣。該節(jié)是屬于戰(zhàn)爭類型的內容,男生的興趣會更濃厚,且理解也相對容易;女生大多不愛戰(zhàn)爭類型的題材,可能會表現(xiàn)出興趣不濃、厭學等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到性別差異,可通過播放短視頻、制作PPT等方式吸引學生,從而使其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又如,在學習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一節(jié)內容時,此節(jié)內容屬于文史類,且屬于歐洲文化,許多女生會表現(xiàn)出較濃厚的興趣。如果單純地講授課文中的知識點,部分同學可能很難投入其中。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結合教材及教學目標,事先準備一些影片資料,如關于歐洲早期宗教、文藝復興時期生活、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視頻,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吸引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差異性教學活動的開展方式多種多樣,要求教師能夠靈活運用,以達到教學目標。
3.采用彈性分組教學法 學生具有各自的特點,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及對事物的興趣點存在差異。同時,每一節(jié)課在45分鐘左右,在有限的時間內,若采用傳統(tǒng)的依次講解分析方法、答題技巧與記憶方法等教學方式,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則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如果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征對其進行分組,然后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則有利于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學習需求,將學生進行動態(tài)分組,這樣的分組教學方法稱為彈性分組教學法。彈性分組屬于一種動態(tài)分組,它會結合學生的實際做出相應調整,最大限度地保證每位學生的個性特征獲得充分的尊重。
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1)課堂練習。老師講解完相關的知識點后,在課堂上布置一些耗時較少的作業(yè),學生完成后由教師進行分析與點評。(2)試卷測評。每完成一個章節(jié)內容的課程學習,由教師結合學生情況設計試卷,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測試,以此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3)問卷調查。教師設計一定的實踐題目,讓學生根據(jù)自身實際完成,以考查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思維方式等。評價的方式不限于這幾種,教師還可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
[1]農明琨.新課程下高中歷史差異性教學的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
[2]郭雙劍.高中歷史差異性教學策略研究[J].江西教育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部縣建興中學 6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