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火南
皂莢是皂樹結(jié)的莢,形狀長扁像刀,可去油膩,能代替肥皂用來洗衣。
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農(nóng)村稱肥皂為“洋肥皂”,用不起。那時,肥皂也須憑票定量供應(yīng),屬于緊缺商品,有錢也不易買到。于是,寒假回家,我跟著農(nóng)家婦女上山采皂莢,別人采不著的高樹,我三兩下就爬上樹頂,用竹竿敲下皂莢果。回家后將這些皂莢果掰成兩半,用繩子串起,曬干后收藏起來,用上幾年都不變質(zhì)。
少年時,我在外求學(xué),從沒買過肥皂,每學(xué)期開學(xué)帶去一串皂莢。每次洗衣前將干皂莢放入清水中泡軟,衣服泡濕,直接把皂莢在衣服上摩擦,清水浸泡幾分鐘,再用手搓搓,清水沖沖,衣服就洗凈了。有些同學(xué)不認(rèn)識皂莢,大為疑惑道:“這怎能洗凈污跡?”后來試著用過之后,衣服立刻潔白如初。從那以后,同學(xué)總是向我討要皂莢洗衣服。
除了洗衣,皂莢還可藥用。我七八歲時,有一次,媽媽用簸箕篩花生屑末,一片花生末飛進我的鼻孔里,怎么也摳不出來,媽媽迅速找來一個皂莢,用刀刮了點粉末,放在我鼻孔前,我猛吸一口后連打兩個噴嚏,花生皮屑也跟著出來了。從此我對皂莢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