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芳
一
記得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寫過,她和荷西用廢舊的輪胎做成像鳥巢一樣的凳子,把空汽水瓶涂上圖案與色彩,做成富有異域色彩的裝飾品,把快腐爛的羊皮用鹽和明礬處理后做成坐墊……無論是小時候還是現(xiàn)在讀這一段文字,始終覺得文字中有一種三毛式的浪漫與灑脫。
而事實上,撒哈拉的生活是極為艱辛的,但三毛和荷西在改裝這些家具的時候,必然是懷著美麗的憧憬,心里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情,所以讀后令人感覺到一種溫情的氣息。
三毛那個時代早已走遠(yuǎn),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也許是擁有了太多物質(zhì),也就不懂得珍惜和滿足。不知不覺中,這樣的生活模式也影響了我們的孩子。
一個星期天,家里進(jìn)行大掃除,兒子也賣力地清理他的玩具柜。洗澡鴨、電動恐龍、挖沙大卡車、繪本……兒子拎出一大包東西,表示要么扔掉要么送人,總之他不要了。我覺得很奇怪,以前他從未這樣豪爽過,每次要處理掉一些破舊的或不能再用的東西時,他都很猶豫,甚至出爾反爾,怎么這次如此爽快?怕他是一時心血來潮,我再三問兒子:“真的不要了嗎?扔掉或是送人,可就沒有了哦?”兒子豪爽地一揮手:“都不要了!”沒有一絲留戀。
然后,我慢慢發(fā)現(xiàn)這樣的爽快成了常態(tài),只要他認(rèn)為是不需要的東西,就會毫不猶豫地扔掉,并要求我再買新的。他身上的“快餐”特征越來越明顯。我不愿意兒子的生活中除了扔就是買,我希望他在心中的一個角落,為自己保留一些歲月溫情的東西,哪怕只有一點點。
二
兒子在學(xué)習(xí)卡通漫畫。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個一起學(xué)畫的姐姐,用一個一溜兒打開的筆插來裝彩色鉛筆,非常羨慕,于是央求我也給他買一個。我跟他講,這個要網(wǎng)購,如果現(xiàn)在就要,只能自己做一個了。兒子猶豫再三,最后實在敵不過心中的渴望,就答應(yīng)做一個看看。我們尋找斟酌了一番,最后兒子決定用自己小時候的小被套來做。我拆下被套中的一面,縫了筆插的布面,然后在上面用寬皮筋做了40個插筆用的圈,最后裝上綁繩,一個簡單美觀的筆插就做好了。
兒子看著這個自制筆插,總覺得和買的相比還有點不一樣,所以他是帶著筆插別別扭扭地去上課的。下課了,我去接他,美術(shù)班的兩位老師和幾個大孩子圍上來了:唐唐的筆插是你自己做的?很好看??!你怎么會想到自己做呢?現(xiàn)在大家都是去買的……我和大家寒暄了幾句,帶著兒子回家了。一路上,他拿著自己的筆插看了又看,快樂之情溢于言表。我沒有想到這竟打開了一扇門,一扇為孩子保留歲月溫情的門。
從那以后,兒子對于舊物好似多了一點感情,有時他會說,這個飲料瓶挺好看的,不如洗洗干凈來養(yǎng)吊蘭吧;這個糖果盒不錯,我可以拿來放彈珠……但是新鮮勁兒一過,他又會輕易地把東西扔掉。這時,我忽然想起了那本著名的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在那本書里猶太人經(jīng)濟(jì)節(jié)約的智慧一覽無余。書中所蘊含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關(guān)于舊物再利用的智慧,還包含了滿滿的溫暖,那是歲月留給人們的溫情。我想,假如我也能把孩子要廢棄的東西,變成另外一件美妙可愛的東西,也許我們就不僅能跨進(jìn)那扇門,還能走出一條羅馬大道來。
有了這個想法以后,我收羅了一些關(guān)于舊物改造的資料和兒子共享,果然引起了他的興趣,一開始我們一起改建了花架,做了分類置物盒等,后來,我們就在各自的領(lǐng)域里獨自發(fā)揮了。周末空余時間,他會找出以前收藏的鵝卵石,給它們涂上顏料,繪上花紋,然后擺在自己的書架上;也會利用廢舊的卡片,給自己的日記本做一個單支的筆插……
看著親手制作的小物件,我們內(nèi)心充滿了成就感。在自己的身邊,在心靈的某一處,保留幾樣擁有歲月溫情的東西,讓我們時時可以拿出來撫摸、回憶,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編輯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