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峰
專業(yè)成長四件事
吳海峰
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天然地要求教師同時在知識和德行方面成為學生的楷模,但是作為教師素養(yǎng)的知識和德行并非一日可得,走上講臺只是教師生涯的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學情不斷提升:總結反思—寫作閱讀—教改教研—交流升華。
總結反思;閱讀寫作;廣泛學習;開闊眼界
《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中提到“反思性教學就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行為不斷進行反思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境作為認知對象,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識的過程。”這一觀點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2003-2007屆連續(xù)5年的高三教育教學工作,使我有點自滿甚至有點自負,教育教學上的時間逐漸投入較少,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2008年6月28日,這一天我記得很清楚,因為這一天使我發(fā)生了重要轉變。那天上班的路上,老校長和我同路,閑聊中老校長說:“近三年以我對你觀察,你的文筆不錯,書教得還可以,為什么不結合你的教學,把教學過程和思考梳理成文,走向內涵發(fā)展呢?”全校近400名教師,只有自己不斷地努力,做出一點成績才不會愧對領導的關注和鼓勵。
從那之后,我注重教學后的總結反思,通過結合各方面的教學信息反饋,對自己前一節(jié)或幾節(jié)課的教學行為及效果進行分析與思考。反思教學亮點,記錄教學靈感,進行歸納整理,提煉形成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推陳出新;反思學習主體——學生,記錄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獨特見解,拓展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為教學進行知識積累;反思失敗之處,記錄教學疏漏失誤之處,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教學趨于成熟;反思教學疑難,尋求突破方法,使教學化難為易,有利于今后的教學和復習;反思教學評價,讓學生樂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反思學生活動,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促進了學生間的合作;反思教學設計,摸索教學規(guī)律,創(chuàng)新教法,發(fā)現(xiàn)知識聯(lián)系,提高訓練針對性,揚長避短。反思,能使我捕捉到了教學中的靈感,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通過不斷反思,把自己的總結形成文章,是讓別人知道你思想的最好方法。2009年教師職稱評定前,我將自己平時的教學反思梳理成文,以《略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一文獲得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008年10月組織的論文評比一等獎,結果雖然理想,但是自覺文章距離發(fā)表還有差距。縱觀國內名師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就是閱讀寫作,他們充滿智慧和靈氣的課堂正是得益于他們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教育的發(fā)展也要求教師走專業(yè)發(fā)展之路,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是貫穿教師整個教育生涯的一個課題,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讀書是最好的途徑。
平時在工作之余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我根據(jù)自身的需要,選讀一些經(jīng)典書籍和雜志。讀一些名人傳記,體會他們成長路上的精神世界,加深自身文化底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讀一些教育專著,傾聽大師的教誨,陶冶自己的感情和氣質,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讀一點教育哲學,“哲學終結,思想開始”,讓自己的思維更加嚴謹;讀一些雜文,拷問自己的內心,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增強對教育事業(yè)責任感;讀一些散文,放松自己的心情,讓自己擁有健康平和的心態(tài)、寬廣坦蕩的胸懷、良好的品格、嚴謹?shù)淖黠L和積極向上的情感;讀一些教育論文,學習他人的經(jīng)驗,擴大自己的視野,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指導自己的實踐。廣泛閱讀的積累才能“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需要理論的提高,沒有理論支撐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目前已發(fā)表近三十篇論文,在不斷的寫作與閱讀中,充實了終身從教的樂業(yè)精神,嚴謹執(zhí)教的敬業(yè)精神,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
課題研究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乃是教研的最高境界,需要大家的團結一致,更需要領頭人的大局把握。近十年來,我們學校努力打造問題引導(自主學習)、誘思討論(合作學習)、重點點撥(方法學習)、及時訓練(鞏固學習)的“四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的課堂模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生物學科教研組長的我,和學科師父胡勝兵老師,帶領全組的同志積極謀劃生物學科教學,2011年5月向江蘇省教育學會申報了“‘情境、問題、探究、應用’四環(huán)節(jié)生物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研究”(課題編號:SJ-880),獲得專家的認可并成為教育科研重點課題。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帶領學科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把握最新教育觀念和教學理論前沿,組織學科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引領全組教師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和實踐。同時,多思考和發(fā)現(xiàn)課題研究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及時與課題組教師交流研討,為課題研究進程的調整出謀劃策,同時協(xié)助課題主持人做好各項記錄、總結,勤寫論文、課例、案例等,以實際行動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鋪磚添瓦,使課題研究順利進行。
經(jīng)過幾年的課題研究,我們生物學科組內形成了嚴謹、務實的治學態(tài)度,團結向上的科研氛圍,2013年獲得了鹽城市教育局頒發(fā)的“鹽城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同時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超越自我,2012獲得了鹽城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6年獲得了鹽城市“生物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根據(jù)江蘇省教育廳教師海外培訓的規(guī)劃,我于2013年11月在英國參觀與學習了三周。在這三周的學習時間內,我首先認識了許多省內名師:有一直致力于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南京市工讀學校梁尚峰老師;有一直把探究學習運用初中生物教學中,并且已有建樹的常州市北郊初級中學邰玉韋老師;有江蘇省特級教師和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的揚州市新華中學蔣選榮老師……和這些專家型的老師在一起學習生活,我在思想認識上再一次得到提升,他們成了我學習的榜樣。
其次,我也很慶幸自己能擁有全新的視角。美輪美奐的曼城和倫敦,古老而浪漫的約克和切斯特,奢華堂皇的溫莎城堡,維多利亞式和哥特式的建筑隨處可見,體現(xiàn)了英國古典靈秀的建筑風格。典藏豐富的畫廊、美術館、博物館,這些資源成為學校課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校區(qū)與街市融為一體,沒有圍墻,也沒有傳統(tǒng)宏偉的校門,甚至連正式的校名招牌都沒有,教學樓古色古香,用石板鋪就的校道古韻十足。飽享眼福的同時,還聽了多位專家的講座,見識了相同實驗的不同做法,走進了英國中學課堂,經(jīng)歷了多元的思維碰撞,使我初步認識英國中學的生物學教學。
回國后,我將此次學習經(jīng)歷和感受梳理成文,啟發(fā)關于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踐行自己的教學理念的思考,才是此行的真正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八灘中學)
G451
B
1005-6009(2016)41-0076-02
吳海峰,江蘇省濱海縣八灘中學(江蘇濱海,224500)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