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縣坂面中心小學 林先鵬
營創(chuàng)豐富的情境實踐 讓學生樂寫作文
福建省尤溪縣坂面中心小學 林先鵬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作文尤為如此。葉圣陶先生說過:我手我心。人們可以自由暢快地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營創(chuàng)豐富的情境,讓學生全心參與實踐,點燃學生的寫作欲望,激活學生的寫作儲備,同時教給學生寫作方法,讓學生一直處于積極昂揚的寫作狀態(tài)中,不吐不快,做到“要我寫”為“我要寫”。
兒童天生具有寫作(交流、對話)的欲望,但這只是一種潛在的欲望,需要經(jīng)過教師誘導與激發(fā)才能變成自覺意識并轉化為主動的寫作行為。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相似的情境或一個自我表達與人交流的情境,激起寫作的興趣,通過適當?shù)陌凳?、點撥、指導將已激活的素材聚焦、放大,梳理,形成思路,迅速地轉化為書面文字,把認知、感覺、思想、情感等用文字凝固下來。從而喜歡寫,渴望寫,不寫不舒服。
1.巧設情境,點燃寫作欲望
如以“春節(jié)里的一件事”為題材的作文,教師可以在教室里掛上幾個小紅燈籠,在黑板上貼“?!弊趾痛郝?lián),搜集各地熱鬧過年的圖片,穿一件紅色的衣服,把教室弄得“年”味十足。學生肯定先感新奇而后興奮,教師再讓學生說說自己過春節(jié)的情景。抓住這個興奮點,學生就會愿說、愿寫。再如寫“我的好朋友”,教師可以將一些有關物件、照片等展示出來,配以動情的音樂,娓娓敘述,自然而然地引發(fā)了學生的共鳴。
2.點撥指導,選擇寫作素材
有了興趣,更要懂得從紛繁事件中選取一兩件,否則會“記流水賬”。如“春節(jié)里的一件事”教師可啟發(fā)學生:“這個春節(jié)你在哪兒過?和誰一起過?你覺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什么?”“什么事令你最快樂?為什么?”“明年春節(jié)你還想在哪兒過?做什么事?為什么?”引導學生把最值得寫的事從腦海中攫出并鮮活地展現(xiàn)出來。當然用時不能太多,不可上成口語交際課,教師語言要精煉,點到為止。切不可說時滔滔不絕,動筆卻無從下手。因為此時已激活了寫作儲備,應立即讓學生動筆寫一下,讓學生心靈放飛,精神舞蹈。
3.身臨其境,快樂寫作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白堅為四年級學生上的一節(jié)《比手勁》作文課時,教授讓學生當場比手勁,學生鉚足了勁要比時,教授卻喊了四次“一 ——二——停”。一是在學生做準備時停,學生愕然,教授讓學生觀察對手是誰,多大了,有什么特征。學生相互間進行了交流,教授指導他們描繪。二是在學生伸出手要比時停,學生驚詫,教授讓學生仔細觀察對手的手勢、眼神、站立姿勢。學生表達后,教授反復讓學生演示體驗動作,并具體描述,感受對方,感受自己。三是學生正要比時停,學生十分好奇,教授讓學生說說此時心理想什么。四是兩手相握住時停,學生疑惑,教授讓學生說說握住對方手時有什么感覺。然后真正進行了一番比拼,教授請學生說本組怎么比拼的。最后把幾次的內(nèi)容聯(lián)起來寫成一篇文章。學生十分興奮,寫起來如數(shù)家珍,具體生動。這樣的情境作文使學生明確了觀察任務,懂得了觀察方法并進行聯(lián)想。學生的表達可知可感,既潛移默化地進行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更讓學生體驗到寫作的快樂。真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作文不僅僅是遣詞造句,紙上談兵,更是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感悟。根據(jù)作文要求,教師往往要提前要求學生做好準備。如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平凡人物事物、自然景觀、動手實踐中養(yǎng)成仔細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攫取有用的寫作素材,從中獲得豐富獨特的體驗。這樣在上作文課時就“有米下鍋”,寫作就是件快樂的事。
如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可以讓學生提前1至2月前做三件事:1.觀察體驗。選擇合適的小動物來飼養(yǎng),認真觀察外形、聲音、習性,特別是生長變化。2.寫觀察日記,重點寫偶發(fā)事件。3.收集有關資料。4.填寫如下表格若干份。
飼養(yǎng)記錄
時間
外形(聲音)
進食
嬉戲
脾氣
睡覺
有了這樣充分的準備,學生介紹起小動物就胸有成竹,下筆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要想做一桌豐盛的作文大餐,光有材料是不夠的,要讓學生學習“精工細作”“烹炒煎炸”“調味料理”才能“色香味俱全”。這要求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積累好詞佳句,學習寫作方法,努力讓自己的作文“津津有味”。
給學生推薦《小學生作文》《安徒生童話選》等有益的書籍,用圈、點、畫的方法標出好詞佳句,選擇一些抄入筆記本上。每周要有適當?shù)臄?shù)量。定期舉辦“文海拾貝”展示交流活動,評選優(yōu)秀讀者。有了大量的詞匯積累,學生寫起作文就能做到“文思泉涌”。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對生活的提煉。單純的寫作方法與技巧的指導達不到表達真情實感的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寫作與生活事件、情感結合,特別是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建起“作文倉庫”。
孩子是快樂的,可以隨心所欲表達,把他的心思寫出來,盡管句子不夠通順規(guī)范,但他是快樂的。學生的作文與教學目標的差距和不足是教育教學的財富。教師應轉換角色,把批改看成是協(xié)助學生完成他的一件作品的過程,以激勵為主,以童心看待兒童作品。
實踐證明:教師若把學生習作中出現(xiàn)的閃光點放大,哪怕是一個詞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標點,都能讓學生歡欣鼓舞。評價是有標準的,但同時又要淡化標準,做到因人而異,多把尺子。既讓優(yōu)秀生佳作倍出,更要讓不足生相信“我也能行”,協(xié)助他們不斷進步。
教師不應是學生作文唯一的讀者。應把優(yōu)秀的、有進步的作文推薦給其他學生,展示在眾人面前,讓學生充分感受作文帶來的成就感、自豪感,激勵他們寫出一篇篇佳作。
比如在黑板報中設一欄“文心閃亮”,專門抄錄學生作文中的好句,墻壁上布置一塊“佳作共賞”,粘貼優(yōu)秀作文,定期更換。鼓勵學生把滿意的作文投到學校廣播室,去競選小記者、播音員,把評改好的作文寄給家長,直至指導學生往《小學生周報》等刊物投稿,如果能發(fā)表,學生的寫作熱情會更高漲;不能發(fā)表,教師也應給予肯定、鼓勵。也可以每天安排五分鐘時間輪流讓學生朗讀自己的佳作,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與大家分享作文快樂的機會。這樣經(jīng)常能讓別人閱讀到自己的作文,處于與他人的交流中,作文就會寫得更好,言語就會愈加美麗,愈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