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萍
【摘 要】
關于“語文課程價值”的討論由來已久,我們撥開眾說紛紜的迷霧,尋求和觸摸它的本質、共性之處,感悟到語文閱讀課程研究的本質在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品質,必須以“學生語言的發(fā)展”為引領,提升教學實踐。
【關鍵詞】
高年級學生 言語品質 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的高年級閱讀教學實踐中,存在低效的尷尬處境,對于語文課程價值的研究指明,小學語言閱讀教學要促進學生語言的發(fā)展,關注和提升高年級小學生的言語品質,使學生通過語文閱讀實踐學習,掌握清晰、豐富的言語應用能力,使學生的自身語文架構得以完善和優(yōu)化,精神世界得以充實。
一、高年級學生言語品質培養(yǎng)的意義
1.具體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的助力
在學生的具體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的過程中,對于語言文字的認識較為朦朧,在具體形象思維的意識前提下,對于語言的認知還不夠清晰而明確,因此,針對這段思維發(fā)展的飛躍期,要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語感教學,以提升學生的思維潛能。
2.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要途徑
高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尤其要關注學生言語品質的發(fā)展,這是由于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語感和言語能力是直接而基礎的要素,它不是憑借語法邏輯知識加以實現(xiàn)的,而是對語言信息的直覺感知和理解,只有在直覺感悟的前提下,培養(yǎng)閱讀習慣,增加閱讀內容,才能在實踐中持續(xù)地熏陶良好的語感。
二、高年級學生言語品質培養(yǎng)的閱讀教學實踐
常言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聽辨能力,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言語品質,下面筆者就從這三方面展開詳盡的闡述。
1.明晰學生言語品質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快速聽辨言語能力
在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師要對學生的言語品質培養(yǎng)目標了然于胸,從快速聽辨言語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進行閱讀教學的目標設定,以提升學生的言語品質。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鞋匠的兒子》一課中,教師可以展開具體的論述,以培養(yǎng)學生快速聽辨和閱讀的能力。
師:我們先了解一個事例,了解美國的社會背景,在這個事例之中,美國的種族歧視、等級歧視嚴重,這就使不同的人在美國的社會背景下,顯示出不同的身份象征,鞋匠被認為是……
生:卑微的。
師:總統(tǒng)被認為是……
生:天生高貴的。
師:平民被認為是……
生:卑微而低下的。
師:貴族被認為是……
生:優(yōu)雅而高貴的。
師:那么,林肯,由一個鞋匠的兒子、伐木工人、石匠的身份而成為了美國總統(tǒng)的時候,所謂的高貴的議員們,如何看待的呢?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第1~5自然段,并劃出林肯就職前后時,參議員的表現(xiàn))
生:(閱讀后劃出詞語)尷尬、羞辱、大笑、靜默、贊嘆
在這樣一個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細小的內容,以時代背景為著眼點,為學生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通過對關鍵詞語的默讀和圈畫,可以對學生進行聽辨能力的訓練,并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和體會到特殊時代背景下人物的情感,也使學生掌握了快速閱讀語言和文字的機會,培養(yǎng)了一定的言語品質能力。
2.把握語言文字中的情感、語氣和節(jié)奏,增強言語品質理解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及對文字的敏銳感受,要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情感、語氣和節(jié)奏把握能力,從而激活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和諧共振。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六年級《鞋匠的兒子》一課中,教師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潛心品讀,體會出林肯的處境,并領悟參議員的話外之意,為后續(xù)的辯論詞鋪墊造勢。
(出示參議員的話:“林肯先生,我們希望你在演講時記住自己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師:參議員都哄然大笑,為能夠羞辱林肯而得意洋洋,那么,同學們,請思考一下,其中最讓參議員感到得意的話是什么?
生: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這個關鍵詞句,想象和體會參議員的神情和語氣,并聯(lián)系后面林肯的反應)
(出示林肯的話:“謝謝你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我會永遠懷念我過世的父親,并記住他的忠告,也永遠會是鞋匠的兒子,而且我當總統(tǒng)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好。)
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悟林肯回答中的重點,從他的“一份感激,三個永遠”感受到林肯的大度和睿智,體悟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
3.抓住文本空白,提升學生的言語品質
高年級語文教學還可以抓住文本內容中的空白,如:一些內容故意不寫、或者寫得較為簡略,它們隱藏于字、詞、句、段之中,在“無”中滲透著“有”,教師可以以此展開閱讀教學實踐,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升學生言語品質的良好方法。
例如:在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孔子游春》一課中,可以利用詩意的空白引領教學:
(文章原句:大自然猶如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fā),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雙眸,柔和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
師:文中的省略號是省略了什么呢?
生:因為大自然極為豐富,還有很多東西都像母親。
師:那是什么呢?
(學生進入思考)
生:還有高山、溪流、莊稼、月亮……
師:那么,你們用詩意的眼睛和語言,描繪大自然母親,使其具體化。
生:閃爍的星星是大自然母親耀眼的首飾。
生:縹緲的細霧是大自然母親神秘的面紗。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與文本語境相融合,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進行語言文字的融會貫通,在提升學生言語品質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理、悟情、智慧。
【參考文獻】
【1】陳玲.探尋文本中潛藏的語用資源【J】.小學教學參考, 2015(28)
【2】張旭.言語實踐:把“蜻蜓”真正地放飛——以《放飛蜻蜓》一課的教學為例【J】.語文知識,2016(16)
【3】殷苒.化詩入境——名師古詩教學中的言語實踐活動【J】. 小學教學設計,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