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剛
整整60多年,陳鴻棉沒有干過別的事情,一輩子就是種茶、做茶。茶,成了他全部的人生,成了他最擅長的專業(yè),也成了他始終不渝的嗜好。
高手在民間
結(jié)識陳鴻棉老師,還得感謝鄭州茶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者、我的學兄周曉老師。
2012年秋季,也是茶人最忙的季節(jié),我代表中華茶道網(wǎng)、《茶道中原》前來鄭州東區(qū)寶龍茶城采訪。一塊刻著“如蓮精舍”的巨石吸引了我的目光。巨石從外面破窗而入。陽光斜照在老船木的茶臺上,裊裊升起茶煙。室內(nèi)仿佛是一幅水墨畫,感覺非常的靜。
周曉給我們泡茶,講茶。我一邊品茶,一邊欣賞著如蓮精舍的一幅對聯(lián):
大別山武夷山山山是我家,
烏龍茶普洱茶茶茶是我?guī)煛?/p>
橫批:復興豫茶。
一看便知,寫的是茶人的情懷和境界。
千年儒釋道,萬古山水茶。5000多年中華文明,延續(xù)傳承下來的、大家習以為常的茶,像一線綿綿不絕的香脈。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茶是人們?nèi)粘K璧纳畈琛⑽镔|(zhì)茶。人生還有七雅,琴棋書畫詩酒茶。這里的茶顯然是文化茶、精神茶。
隨著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鄭州已經(jīng)成為全國各類茶葉的集散中心,每年茶的銷量很大。隨著茶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文人雅士以茶為樂、以茶為時尚,不僅品茶、賞茶,還深入研究、規(guī)劃和開發(fā)茶產(chǎn)業(yè)鏈。如蓮茶業(yè)就是一個茶行業(yè)里的探索者。
如蓮茶業(yè)能走到今天,并且越發(fā)展越好,完全是因為一個人——武夷山陳鴻棉先生。
高手在民間,一點不假。很多有思想的茶人,都孤獨而又執(zhí)著地行走在自己熟悉的茶路上。他們默默無聞,甘于寂寞,懷里卻揣著很多絕活。
“信陽紅”的背后
2012夏天,在鄭州金水路中銀集團辦公室,我第一次見到陳鴻棉老師。當時,他面部有些感染,臉上皮膚有些斑白。當學兄周曉介紹我是中華茶道網(wǎng)、《茶道中原》雜志主編時,陳鴻棉老師聲音朗朗地說:啊,是小賴啊,小賴好!后來我才知道,陳鴻棉老師時年已經(jīng)77歲高齡,但精神頭絲毫不亞于我們40多歲的創(chuàng)業(yè)者。那次認識,僅僅是初次接觸。由于對武夷茶的了解還不夠,我也沒有更多、更深的問題請教。只是這個精神矍鑠、活潑,很有激情的老頭給我留下了平易隨和的感覺。
2013年5月,在信陽國際茶文化節(jié)期間,我應邀來到如蓮茶在信陽市平橋區(qū)郝堂村的辦公室。一塊“禪茶研究院”的牌匾很醒目,學兄周曉在這里打理。
這一年,如蓮亮相信陽茶博會,以展示風格典雅、自然,頗引人矚目。如蓮紅茶、信陽烏龍等茶品,更讓信陽的制茶人、茶企老板、學者、茶愛好者眼睛為之一亮。當年,《河南日報》還發(fā)表了一篇關(guān)于信陽烏龍研發(fā)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如蓮紅茶、信陽烏龍成功的背后,還有一位來自武夷山的77歲老人陳鴻棉老師的智慧與汗水。
由于正是做茶的關(guān)鍵時刻,陳鴻棉老師當時沒有出現(xiàn)在信陽的展會上,但他人在武夷山中,心卻在展會這邊。他時刻關(guān)注著展會和市場的反應。這一年,對于如蓮茶業(yè)和立志復興豫茶的中原茶人來說,都是歷史性的:他們又邁出了一大步。
六十年茶路人生
2015年,武夷山茶博會期間,我?guī)ьI(lǐng)中原茶行業(yè)參觀團一行,來到武夷山。
理所當然地,我們一起拜訪了陳鴻棉老師,聽他講茶。在他家雅致的二樓茶室里,老人還是笑聲爽朗,一邊寒暄,一邊拿出他珍藏的大紅袍、肉桂、水仙等當家品種,親自泡茶給我們喝。他還搬出上世紀80年代崇安縣政協(xié)編寫的茶業(yè)發(fā)展史,給我們講武夷山茶的歷史,有人物,有事件,如數(shù)家珍。
上世紀30年代,陳書省與吳覺農(nóng)等老一代茶人在武夷山種茶。當時,張?zhí)旄@先艘苍诓鑸?。陳鴻棉的父親陳茂可先生,在其伯父陳書省管理的茶場做茶。陳鴻棉11歲那年,他的父親離開人世。為了有口飯吃,年幼的陳鴻棉開始到茶場做工,掙錢糊口。從那時直到現(xiàn)在整整60多年了,陳鴻棉再也沒有干過別的事情,一輩子就是種茶、做茶。茶,成了他全部的人生,成了他最擅長的專業(yè),也成了他始終不渝的嗜好。
在2014年第5期《茶道》雜志上,記者還專門采訪了陳鴻棉老師,介紹他做茶的理念。其中有一個感人鏡頭,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陳鴻棉老師獨自上茶山,忙到晚上,因離家路太遠,就在茶山上湊合著睡一夜。他拿出隨身攜帶的一個編織袋,鉆進去,在里面口一扎,就做了睡袋。
艱辛的勞作終有收獲,陳鴻棉在茶行業(yè)的見識和學識,使之成為了一個絕對的“茶博士”,一個民間的茶業(yè)大咖。韓國茶界曾邀請他到韓國交流、講課。
今年,在武夷山海峽兩岸茶博會期間,我陪范增平老師來到鴻棉茶業(yè),與陳鴻棉的傳承人陳遠忠老師進行交流。之后,我又與河南省茶葉協(xié)會副會長張繼鋒先生專程去看望陳鴻棉老人。老人已經(jīng)80歲了,但精神依然健朗。他帶了一泡6年的老叢水仙招待我們,這泡茶是陳鴻棉老師最滿意的一款。陳鴻棉老師咂口老叢水仙,發(fā)自肺腑地笑著說:“烏龍茶是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的茶類,豐富的變化和制茶環(huán)節(jié),為烏龍茶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造空間。茶的神秘也在于此?!?/p>
這是老茶人一生的感悟,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編輯/雨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