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酬
?
新政出臺頻仍效果焉能“自嗨”
文/天酬
開年以來,新政頻出。無論是早已壽終正寢的股市熔斷,還是仍在竭力打磨的油價地板,抑或是風聲不絕的燃油消費稅之“四調”,在頻遭坊間反彈的同時,亦加劇了國人對相關國家部委理政智慧的擔憂。
其實,重大決策失誤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比貪污腐敗更可怕。君不見,搞所謂“創(chuàng)新”管理,拿公眾的切身利益去試運行、交學費,政策出臺無幾就戛然而止者有之;搞政績工程拍腦袋敲定,花費巨資的主干道剛開通就堵,大手筆興建的飛機場、火車站經年門可羅雀,拆得比修得快者有之;搞一紙文件“半夜雞叫”即限行限購,一俟反對聲四起,倉皇間朝令夕改者亦有之……如斯的教訓比比皆是。重大決策“適銷對路”的關鍵是要規(guī)避權力任性和長官意志的慣性,提高決策的可行性、科學性和民主性。
據接近政府部門的消息人士透露,有關部委正在研究醞釀再次調整國內成品油消費稅,還將繼續(xù)提高汽、柴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盡管傳聞仍處在“或”的階段,可其激起的輿情漣漪甚為可觀。基于成品油消費稅曾連續(xù)上調三次的既往頻次,及去年12月成品油價格暫緩調整的背景,很多人“寧信其有”。而就輿論解讀看,若提稅消息屬實,原因也會沿襲之前的“油價治污”邏輯。
應該說,在我國環(huán)境治理形勢嚴峻的當下,通過上調成品油消費稅,或許可能相對達到抑制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目的。但接連提高成品油消費稅,不僅直接考驗著消費者對頻繁提稅的承受力,還很容易引發(fā)廣大消費者的質疑:環(huán)境治理是否已陷入“提稅依賴”?成品油提稅跟環(huán)境治理的關聯性究竟又有多少?在治污方面,是否又該動輒將提稅作為前置性政策選項?
上述質疑,不無道理:其一,一年半不到的時間內,成品油消費稅已上調了三次;其二,當前包括消費稅、增值稅、城建稅、教育附加費等在內,成品油價格組成里已近“一升油半升稅”,這必然會對國人心理預期產生影響。而要緩釋此種影響,則須將成品油消費稅調整建立在充分論證、厘清重復計稅等基礎上。這些問題都需要扎扎實實做好正反兩方面科學論證,特別要注重研究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問題,充分吸納民智集思廣益。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保h·王充《論衡》)房子漏不漏,住戶最知道;政策好不好,百姓最清楚。為政者要走出廟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體察民情民意。民情民意就是官聲的鏡子,有作為的官員無不高度重視民情民意,并能夠從中察覺為政的得失,獲取理政的重要依據。
“凡謀之道,周密為寶。”(《太公六韜》)謀定好政策是做好新一輪供給側政策改革的先手棋。唯有把深入調研與科學決策結合起來,搞好基礎數據測算,善于解剖麻雀,摸準摸透真實底數,準確把握分寸尺度,防止就事論事甚或本末倒置,才能讓政策廣接地氣人脈,才能讓改革切實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