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春
找到“不同點”,讓典型人物立起來
■周澤春
能否找到 “不同點”,決定著典型宣傳的成敗,決定著典型采訪的深度和廣度。從事檢察宣傳14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獲得 “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檢察官”、首屆 “群眾最喜愛的檢察官”“2015年度法治人物”等稱號的程然近三年的持續(xù)關(guān)注和追蹤采訪。采訪程然的過程,就是記者不斷發(fā)現(xiàn)這名優(yōu)秀檢察官身上的 “不同點”,并一次次被她感動,進而產(chǎn)生強烈創(chuàng)作沖動的過程。
2013年12月,時任孝感市孝南區(qū)檢察院公訴科副科長的程然暈倒在工作崗位上。作為一名年僅36歲的女檢察官,拿到身患癌癥診斷結(jié)論后,她首先想到的是手上還有3起案件沒有結(jié)案,硬是辦理完交接后才入院;在做了胃部全部切除手術(shù)后不到三個月,她就主動要求回到工作崗位。
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她的這些 “異常”行為?這力量背后又體現(xiàn)著當代檢察官什么樣的精神和價值觀呢?2014年7月,程然身體有所好轉(zhuǎn),在赴孝感采訪的路上,記者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因為解答好這個問題,就意味著確定了未來的報道角度。
帶著這個問題,我決定采訪首先從外圍開始,一方面是因為當時采訪思路不夠清晰,不忍過多地打擾身體剛剛恢復的程然;另一方面是因為程然身邊的領(lǐng)導、同事等作為 “代表性知情人”,他們的觀感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程然;同時,也是一種“摸底”,因為一位典型只有具有較高的群眾認可度和社會認同感,才能夠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才能實現(xiàn)可信、可親、可學,發(fā)揮示范意義。
外圍采訪的范圍確定為三個方面:一是程然的領(lǐng)導、同事;二是政法系統(tǒng)與程然經(jīng)常有工作接觸的同志;三是程然所承辦案件的代表性當事人。
生活中像鄰家小妹那樣的知冷知熱、熱心助人,哪怕被幫助的是犯罪嫌疑人;工作中像擰足了發(fā)條那樣的踏實嚴謹、多年不變,為了核對一張案卡,能夠連續(xù)9個小時追根究底;學習上永不滿足,硬是從中專起點一路拼搏,通過了司法考試,考上了研究生……采訪中,人們用 “小程”“然然”“然姐”“程檢察官”等不同的稱呼表達著對程然的尊重和贊許,也講述著一個個看似不起眼,但足以折射這名青年檢察官品格的故事。
“她的經(jīng)歷很平凡,不像別的典型那樣轟轟烈烈,但她最可貴的地方是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把事情干出彩,把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落到了實處,讓大家感覺到‘離不開’?!毙⒛蠀^(qū)檢察院檢察長周倫這樣介紹程然。
在采訪了30余名 “代表性知情人”之后,一個熱愛檢察、奮發(fā)進取、向上向善、傳遞法治和人性溫暖的程然形象逐漸在記者眼前浮現(xiàn),直接采訪程然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
“看你的臉色還有些蒼白,為什么就不多休息一下,而是急著要回來上班呢?”記者的提問單刀直入。
“閑著也是閑著,也能閑出病來!只要精神不倒,生命就有希望,人生還有盼頭,工作還能繼續(xù)!”程然的回答幾乎不假思索。
典型人物的報道角度,往往就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時代精神和示范意義。隨著程然的回答,縈繞在記者心中的問題一下子有了清晰的答案。的確,人是需要精神的,正因為視責任如生命的精神,她才會在被診斷出胃低分化腺癌 (胃癌三期)后,首先想到的是工作交接;才會從檢17年,先后調(diào)換了7個崗位,崗崗出彩,成為一個 “離不開的人”。正因為奮發(fā)進取、超越自我的精神,她才會跟自己較勁,給自己定下了三條鐵律和三個目標:“不摸 (打)牌、不參與吃請、不唱歌跳舞;拿本科文憑、過司法考試、讀法學研究生”,并一一實現(xiàn)這些目標。正因為追求公正、向上向善的精神,她才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當事人特別是未成年人感受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公正的載體,暖人的陽光;才會無懼病痛,以昂揚向上的姿態(tài)向絕癥宣戰(zhàn)。至此,對程然事跡的采訪應(yīng)該說成功了一大半。
典型人物報道是傳播正能量的有效載體。典型人物的事跡能否打動人,關(guān)鍵在于其事跡能否與受眾具有較高的情感接近性,能否產(chǎn)生較大的情感沖擊力,進而形成強烈的情感認同。因此,記者在采訪中,特別注意那些有溫度、有情懷、能夠與受眾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素材,通過深入挖掘、還原細節(jié)和情節(jié),用 “含情量”豐富的故事去凸現(xiàn)程然的人物形象。
在程然家采訪,記者聽她的先生講述了程然連續(xù)6年沖刺,最終通過司法考試的故事。為了通過 “天下第一考”,程然付出的艱辛與別人不同,而她的執(zhí)著也令人感動。記者詳細了解了程然6次考試的情況,在報道中重點突出了母子之情、夫妻之情與進取之心間的糾葛碰撞:2008年,兒子好好出生不到10個月,她狠下心來強行給兒子斷奶,按計劃到北京參加為期3個月的培訓。那3個月,她白天全身心學習,晚上則與家里通電話緩解對兒子的思念,然而成績還是不盡如人意。
“孩子還小,過兩年再考吧!”見程然白天認真工作,晚上照顧孩子,還要熬夜學習,丈夫黃輝心疼了。
“許多學歷比你高的人也沒考過,你何必搞得這么累呢?”有同事勸她。
“就是考到退休,我也要通過!”程然較上了勁。2011年,經(jīng)過第六次沖刺,她終于通過司法考試,取得了夢寐以求的檢察官任職資格。
“程然的進取精神,讓我再次找到了沖擊司法考試的力量。”報道刊發(fā)后,一位網(wǎng)友這樣感嘆!
銳度,在攝影中有一個別名叫 “清晰度”。典型人物報道能否突破概念化的報道模式,留給人清晰可見、具有獨特性的印象,主要取決于能否體現(xiàn)人物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個性氣質(zhì)、個性化的語言和行為方式,以及人物個性背后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示范意義。而要做到這一點,有針對性的采訪是基礎(chǔ)。
“她不像個病人,更不像是患了絕癥的人!”采訪中,記者聽到的最多的,是人們這樣評價重回工作崗位的程然。
那么,她究竟是如何對待病魔的呢?記者有意識地到醫(yī)院去采訪,了解到了程然與病魔作斗爭的痛苦:每次做完放療10分鐘后,就會開始整整4個小時的劇烈嘔吐。胃切除后,膽汁回流燒傷食道,她不能吃喝,也不能躺下,只能呈90度端坐在椅子上。這樣的考驗,她經(jīng)歷了整整25次。短短一個月內(nèi)暴瘦20多斤。
然而,程然卻以堅強的意志笑對磨難。
面對傷心的母親,她笑著拍拍母親的肩膀:“媽媽,沒事的!不經(jīng)歷風雨怎見彩虹,我還要給你養(yǎng)老呢!”
面對產(chǎn)生厭世情緒的病友,程然主動同他們聊天,把自己搜集的與癌癥抗爭成功的故事講給大家聽,還堅持天天做保健操,最終帶動了一批病友天天做操,改變了病區(qū)的沉悶氛圍。
程然身上的陽光精神也感動了醫(yī)生。醫(yī)生說:“程然不光感染病人,其實也感染我們醫(yī)護人員,看到她,我們覺得更有干勁了,工作非常有意義!”
程然身上的陽光精神,也啟發(fā)了記者后來寫作程然事跡專題片腳本的思路,專題片的名字就定為 《做一縷陽光》,展示了程然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體現(xiàn)出的執(zhí)著,展示她走到哪里都帶給人溫暖,傳遞正能量,這是全片的 “魂”之所在。2016年7月8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政治部、檢察日報社聯(lián)合舉辦的 “全國檢察機關(guān)第二屆微電影專題片展播活動”優(yōu)秀作品揭曉儀式上,由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推薦參評的 《做一縷陽光》獲得專題片類一等獎。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駐湖北記者站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