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凌,程慧琴
(1.福建省馮夢龍研究委員會,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江夏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馮夢龍及其家族入閩詳考
——兼談馮夢龍魂斷八閩
王 凌1,程慧琴2
(1.福建省馮夢龍研究委員會,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江夏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1983年從日本取回的孤本《壽寧待志》膠卷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明代俗文學大師馮夢龍于60歲高齡入閩任壽寧縣令四年的活動,方為世人廣泛了解。經多年實地考據及綜合分析現存的歷史史料和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發(fā)現,馮夢龍及其家族與福建的淵源頗為深厚。從1589年到1679年的90年間,馮氏家族馮夢桂、馮夢熊、馮六皆等,親戚沈儆炌、董斯張等多人多次入閩;并確有證據表明,1645年馮夢龍重返福建福州進行“抗清復明”活動,1646年辭世,其辭世地點在福建。
馮夢龍;馮氏家族;閩地活動
明代杰出的文學家馮夢龍生于蘇州長于蘇州,卻與福建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根據現有資料表明,馮夢龍1634年到福建壽寧當了4年知縣,晚年又到福建福州參加過抗清復明的斗爭,與福建結下了不解之緣。但因其生平資料十分匱乏,留下了16個謎[1]待后人破解。故本文擬從馮氏家族與福建的淵源關系入手,逐一探析馮夢龍在福建的活動情況及其魂歸之地;同時對目前尚未明確的一些問題,依理作出推斷,或將疑惑提出,以供專家探討,旨在早日揭開馮夢龍生前留下的16個謎。
梳理目前已掌握的資料,按入閩時間的先后順序,馮氏家族、親戚中入閩的人員有:沈儆炌,董斯張(及妻沈碩人),馮夢桂(若木),馮夢熊(非熊),馮夢龍(及子馮焴),馮六皆(馮夢桂孫),馮勖(馮夢桂曾孫)。入閩時間從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到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前后長達90年。
馮夢龍的姑姑(馮父之妹)嫁給浙江湖州沈氏望族的沈儆炌為側室,并與沈儆炌生下一女;此女后嫁給湖州另一望族——董道醇的六子董斯張為正妻。于是,身處蘇州的馮夢龍家族便與湖州望族董氏、沈氏均有了姻親關系。董斯張就成了馮夢龍的表兄弟。
董斯張的岳父沈儆炌入閩為官很早。沈儆炌生于1554年,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時年已35歲),不久即入閩[2];而此時馮夢龍剛十幾歲?!陡V莞尽份d:“沈儆炌,字叔永,歸安人,萬歷十七年進士,有文武才。署閩學副使,三年考校,咸頌得人,不徇權貴。尋遷建寧道,紀綱肅然,屬吏憚之。”[3]沈儆炌在福建為官十多年,結識了不少福建同仁。而董斯張是在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娶沈儆炌女為妻,并于第二年(1604年)應沈儆炌之命而入閩。
董斯張在《靜嘯齋存草》卷二《閩客稿》自序中回憶:“甲辰歲(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外舅(即董斯張岳父沈儆炌)官劍州,命仆偕往。冀盡覽其概。以室從。”[4]可見當時沈儆炌已任建寧道,住劍州(延平府),負責延平府、建寧府、邵武府、汀州府等四府的按察使工作,且已經50高齡。他希望自己疼愛的小女兒和新婚女婿董斯張能跟在身邊,就近教誨,促其上進,也在情理之中?!犊烷}稿》收董斯張在閩一年(1604年至1605年5月)所寫的詩26篇,詳細記錄了他在閩一年的所游、所見、所感。
董斯張在閩期間結識了不少福建文人如曹學佺(能始)、葉向高(臺山)等,以后多有來往。如在《靜嘯齋存草》卷三《未焚稿》(作于1605年至1607年)中,就收有董斯張詩《贈曹能始》。董斯張還在《靜嘯齋存草》卷六《寒竽草敘》中稱:“自乙卯(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后余詩益一變云。記乙巳(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自閩歸吳中,初晤曹能始,能始為說詩之源委,篤好之。后能始宦南曹及還閩,數有書來,以此道相助,仆亦以詩往正?!笨梢姸箯埡筒軐W佺的交往是十分密切的;在《靜嘯齋存草》卷四《留篋稿之一》中,收有董斯張詩《壽福唐葉相公二十八韻》,可見董斯張和葉向高兩人的密切關系;在《靜嘯齋存草》的《寒芋草》卷中,收有董斯張詩《送周虞卿之閩謁葉太傅》,可見董斯張還曾介紹熟人拜謁已當高官的葉向高。據此,我們推測通過董斯張的介紹,馮夢龍結識了與他同年且長期為官的曹學佺(1574年—1647年)和比他年長且身為高官的葉向高(1559年—1627年)。后來葉向高才有可能成為馮夢龍儒學研究作品《綱鑒統(tǒng)一》的“參閱者”并載入書中。而曹學佺在馮夢龍入閩為壽寧知縣時還與他相見并寫詩相贈。但沈儆炌及董斯張的先期入閩,對馮氏三兄弟入閩的影響,究竟情況怎樣,目前資料匱乏,尚待今后的進一步探索解密。
馮夢龍之兄馮夢桂(字若木)入閩,是根據董斯張的記敘而知。董斯張在《靜嘯齋存草》卷七《寒竽草之二》(本卷所收詩從1616年至1617年)中,收有《喜馮大若閩歸》一詩:
花黃九月別閩天,云裹蘇臺已一年。明日到家猶未暇,南潯南畔喚停船。
可見,馮夢桂入閩有一年之久,時間大概在1616年至1617年之間。當時董斯張30歲,馮夢龍43歲,馮夢桂45歲左右。
馮夢龍之弟馮夢熊入閩在馮夢桂之后,應該在天啟年間。馮夢熊,字杜陵,號非熊。一生也科舉不中,懷才不遇,十分落魄。
清朝陳濟生(陳仁錫子)編的《天啟崇禎兩朝遺詩》卷八,收有長洲馮夢熊撰的《渡劍浦》:
南平峭險削芙蓉,劍浦風生起二龍?;揞ê鲆衫纂娎@,飛騰聊膩辟第封。千年終合張華識,百怪難藏歐冶鋒。何日延津破空去,干將補履斗間逢。
天啟元年即是公元1621年,馮夢熊入閩當在1621年之后。
《渡劍浦》一詩訴說了他“何日延津破空去”的愿望,不料夢想卻最終無法成真。
我們要著重指出的是,上述兩首詩都不是今日才發(fā)現的,且經常被研究者引用;但似乎從來沒有人注意并提出其中透露的重要信息——馮氏兄弟曾先后到過福建。
既然馮氏三兄弟中的長兄、三弟均已入閩游歷,那么性喜游歷的馮夢龍按理也應當早有八閩之行。在馮夢龍的“三言”、《古今譚概》《情史類略》等書中有大量關于福建名人軼事及地方趣聞乃至文物古跡的詳細記載,但是,至今仍然未找到馮夢龍中青年時曾到過福建的確鑿證據。
崇禎甲戌七年(1634年),馮夢龍時年60周歲,被選任福建壽寧知縣。在他親自撰寫的長達五萬字的《壽寧待志》中,已生動詳盡記錄了他在壽寧的種種活動,在此不再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馮夢龍的兒子馮焴(字贊明)曾經隨同馮夢龍到了壽寧,幫助其父整理儒學著作,同時也完成了他自己儒學的研學過程。馮夢龍在明末崇禎十六年(1643年)為自己的儒學研究集大成之作《綱鑒統(tǒng)一》的出版寫了《自序》,其中明確寫道:“迨后宦游閩海,地僻事簡,刀筆篋筐,毋煩長吏為也。乃于拂弦放鶴之余,復與兒子褎輯舊文,驅繁治闕,捐益詳略,一準于廟堂之牗翼,儒生之帖括,為紫陽諸先輩奉執(zhí)鞬而不敢辭,誠以著書立說,古人恒不避功皋,以功皋在三代之功也?!?/p>
而本文著重考察的是,在馮夢龍宦壽的這段時間里,他還去過除壽寧縣以外的哪些地方?接觸了福建的哪些名人?解決這些問題,對厘清馮夢龍晚年再次入閩抗清復明乃至魂斷福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1.馮夢龍肯定到過建甌。因為當時壽寧縣屬建寧府管轄,而建寧府府治設在建甌。當時建寧府管轄有建安縣、甌寧縣、浦城縣、建陽縣、松溪縣、崇安縣、政和縣、壽寧縣等8個縣(建安縣、甌寧縣后合并為建甌縣)。另外,他經浙江仙霞嶺入閩,任職期間又去浙江找過祁彪佳,出入時必然多次經過浦城縣和政和縣,所以他對這一帶地形相當熟悉,這為他臨終前一年在這一帶開展抗清復明活動提供了方便。
馮夢龍曾于明崇禎乙亥八年(1635年)在建寧府府治建甌,前往符山寺拜訪過當時寄住寺中的福建著名文人徐。徐于“崇禎丙子中秋”(1636年)寫的《壽寧馮父母詩序》中明確提到:“昨歲(明崇禎乙亥八年,公元1635年)四月浪游建州,而先生新拜壽寧令,赴大府期會,彼此投剌,交相重而交相賞也?!保ㄒ娾n本徐《紅雨樓文集》)徐當時是布衣,借住符山寺;馮夢龍到建寧府府治建甌報告工作時,抽空專門前往拜會徐。兩人見了面,“彼此投剌,交相重而交相賞”;徐還寫了《贈壽寧馮夢龍令君》給馮夢龍(見鈔本《鰲峰集》):
溪跨長橋映斗文,專城初借大馮君??h從景泰年間設,地盡韓陽盡處分。農野饁殘歌夜月,公庭訟簡閉春云。新聲最是吳歌艷,近制填詞愿一聞。
2.馮夢龍此時有沒有到過省城福州?有沒有拜訪過曹學佺?
曹學佺(1570年—1646年),字能始,號石倉、澤雁、西峰居士,福州人。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崇禎起不出任官職,家居“石倉園”中。后清兵入關,南明唐王立于閩中,曹學佺先被授太常卿,尋遷禮部右侍郎兼侍講學士,進尚書,加太子太保。唐王敗,曹學佺逃入山中,投繯而死。
曹學佺有《贈別馮猶龍?zhí)睢芬辉姡饔诔绲澥辏?637年):
遲君無別徑,水次即云涯。勝侶開三雅,清心度六齋。暫然拋墨緩,旋得徬金釵。河尹風流者,寧妨韻事偕。
這首詩,證明馮夢龍此時確實到過省城福州。當然,馮夢龍是有許多理由要到福州的。尤其是崇禎十年(1637年)這一年,馮夢龍已任壽寧知縣三年多,任期快滿,他自然要去福州求見福建巡撫應城霞,打聽自己的下一步的去向。此前,馮夢龍曾寫信拜托祁彪佳向應城霞介紹自己。后馮夢龍在明崇禎丙子九年(1636年)九月(菊月),專程前往浙江紹興拜訪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載:崇禎“九年丙子,先生三十有五——十一月,葬長兄元儒于上方山,親董工役。”而《遠山堂尺牘·與袁鳧公》札還說:“菊月,馮猶龍兄入越城,弟且以一晤為快,而正值先兄危篤,弟為經理其后事,遂致咫尺成阻?!?/p>
馮夢龍此次沒見到祁彪佳,但祁彪佳此前已經盡力向應城霞推薦他了。在1635年,祁彪佳“因病乞身入里”時,就曾復信馮夢龍,信中贊揚馮夢龍:“才華肝膽,冠絕一時”,“有為有守,仁聲仁聞”。他談及抱病家中時收到馮夢龍來信,表示愿意勉力向即將赴任福建巡撫的應城霞推薦馮夢龍:“驚承云翰,且拜瓊瑤。在臺下篤厚逾甚,不肖愧怍轉滋矣。至于鴻道卓品,當道自加賞識。然不肖順風之呼,何敢后乎?應霞老或便道過里,不然亦必有數行相聞。定當力致循卓之政,少慊緇衣之彩也 ?!盵5]后祁彪佳果然寫信給應霞城,推薦馮夢龍,并解析推薦的原由:“惟壽寧令馮夢龍作諸生時,為先人所識撥。作學博時,又與弟有共事之誼??直毁Y格所拘,難以一時露穎,并祈臺臺垂目號及焉?!?(祁彪佳《都門入里尺牘·與應霞城》)
馮夢龍當時不知道祁彪佳對自己的推薦有無效果,他自然要去省城拜見應霞城打聽信息,特別是在崇禎十年,他任期將滿,要確定離任后的去向,不見應霞城是不行的?,F在我們只知道,最后的結果是,有德有才有守有為的馮夢龍,不被當時整體腐敗的官場所接納。于是,他便于任職滿后(崇禎十一年)退休回蘇州老家。曹學佺在上述《贈別馮猶龍?zhí)睢芬辉娭?,就已經透露了馮夢龍“暫然拋墨緩”的去向。
馮夢龍再到福建,已是七年之后的1645年了。
他從1638年退職回到蘇州后,生活基本安定。直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崇禎帝自盡,不久清兵又進入山海關。在這時代大變動中,忠君愛民的馮夢龍坐不住了,他以“七一老人草莽臣馮夢龍”的身份,在蘇州搜集、編寫、自刻了《甲申紀事》十三卷(現有1645年(弘光三年)馮氏自刻本),呼吁明朝皇室后裔要總結教訓,以期東山再起。
身處江南的馮夢龍,對當時局勢嚴重性的估計是遠遠不夠的,他根本沒有想到,亡國大禍即在眼前,所以自命“七一老人”的他,當時最想做的還是重訂《南詞全譜》。1645年春,離開蘇州后,他先到吳江走訪、發(fā)動沈澋的后人共同從事這個事業(yè)。吳江沈自晉(字伯明、長康)是馮夢龍的密友,也是馮夢龍去世前一兩年中聯系最多的人之一。沈自晉《重訂南詞全譜凡例續(xù)紀》明確記載:“甲申(1644年)冬杪,子猶送安撫祁公至江城,即諄諄以修譜促予,予唯唯。越春初(1645年春),子猶為苕溪、武林游,道經垂虹(今吳江)言別。杯酒盤桓,連宵話榻,丙夜不知倦也?!贝藭r江南一帶尚未被清兵占領,他們才有這樣“杯酒盤桓,連宵話榻”的生活。后來沈自晉在《和子猶“辭世”原韻二律》中回憶道:“憶昔離筵思黯然,別君猶是太平年。杯深吐膽頻忘醉,漏盡論詞劇未眠?!币灿匙C了當時是“太平年”。沈自晉還明確回憶:馮夢龍與他告別時,與予為十旬之約。說明馮夢龍計劃外出的時間為“十旬”。沈自晉的叔伯弟弟沈自南在《重定南九宮新譜序》中,描述得更為詳盡具體:“歲乙酉之孟春,馮子猶龍氏過垂虹,造吾伯氏君善之廬,執(zhí)手言曰:詞隱先生為海內填詞祖,而君家家學之淵源也。九宮曲譜,今茲數十年耳,詞人輩出,新調劇興。幸長康作手與君在,不及今訂而增益之,子豈無意先業(yè)乎?余即不敏,容作老蠹魚,其間敢為筆墨佐。茲有霅川之役,返則聚首留侯齋,以卒斯業(yè)。於時梅萼未舒,春盤初蔫,弟體坐側,喜謝幸甚?!眳墙嘁姷臅r間、地點和馮夢龍此行的目的、誠懇態(tài)度均表達得十分明確。馮夢龍離開吳江的去向“霅川”(即湖州),與沈自晉說的“苕溪”(即湖州)是一致的。既然時間不算短,“為十旬之約” ,又要“返則聚首留侯齋,以卒斯業(yè)” ,所以年已71歲的馮夢龍帶有子侄同行,也在情理之中。[6]
馮夢龍想不到的是形勢的突變(即前文所提及的沈自晉“不意鼙鼓動地”)。1645年4月,清兵攻下揚州;5月,攻陷南京,福王政權瓦解;6月,清兵占領蘇州;接著杭州城降清。清兵再次明令“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苯现R分子面臨嚴重考驗和生死抉擇,或如袁于令降清而求生,或如沈氏子弟抗清而殉節(jié),或如祁彪佳等自縊以盡節(jié),等等。以馮夢龍的性格,他是絕不會投降求生,卻又有家難回。他離開湖州(苕溪、鴛水、霅川)后到杭州(武林),但6月杭州城降清,被迫改變了原定與王挺在杭州相見的計劃。當王挺到杭州時,馮夢龍已經離開了。王挺祖父王緱山與馮夢龍是密友,王挺本人是馮夢龍晚年的忘年交,必然對馮夢龍晚年的行蹤較為關注,在1646年《挽馮猶龍》詩中明確寫道:“去年戒行役,訂晤在鴛水,及泛西子湖,先生又行矣。石梁天姥問,于焉恣游履?!?可見馮夢龍離開杭州后,即前往“石梁”“天姥”(均屬臺州下轄天臺縣)。因為該年6月,魯王曾在臺州監(jiān)國,浙東成為抗清中心,馮夢龍對此寄以希望。我們見到“吳門后學七十二老人馮夢龍書于天寧僧舍”的《題楊忠愍贈養(yǎng)虛先生詩冊三絕句》,其《序》中明確說明:“余偶居臺郡”,可證他當時確實住在臺州府治臨海縣城內的天寧寺。
可是,魯王也不是有志圖存救亡之輩,且移居紹興后,很快失敗。此時身在臺州府臨海縣的馮夢龍北返無望,他會去哪里呢?現有的材料表明,他去了福州。
其一,為了抗清復明。當年閏六月,唐王在福州監(jiān)國。馮學泰斗容肇祖早在1931年就著文指出:“肇祖按《思文大紀》,唐王于弘光元年(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至閩,南安伯鄭芝龍上箋勸監(jiān)國,恢復中興。閏六月初二日,福建布按都三司左布政司周汝璣等迎賀。遂定初七日駕臨布政司監(jiān)國?!吨信d偉略》當作于這時,故說‘恭迓唐王監(jiān)國’。后來中外文武臣僚,恭勸登極,乃于閏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于南郊?!吨信d偉略》不稱皇帝,是在登極以前可知。”[7]
其二,有人引薦。與馮夢龍素有交往并為其仰重的黃道周,原先被福王任命為禮部尚書,受命祭禹陵,等他返回南京時,福王已失敗,于是轉而到福州扶佑唐王,并被封為吏部尚書。黃道周(1585年—1646年),字幼玄、螭若、細遵,號石齋。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崇禎壬午年謫戍廣西時路過南京,應邀為馮夢龍儒學新作《綱鑒統(tǒng)一》作《序》:“吳中馮猶龍氏憫其失也,于是綜合《綱》《鑒》獨成一體,參諸史之異同,洗前哲之訛謬。觀其發(fā)凡引例,往往創(chuàng)出前人是正迷惑。俾采要者不若其繁,務廣者不者恧其略;雖涑水、新安二氏尚以為功臣,況碌碌著作之流哉!君博學多識,撰輯甚富,海內言《春秋》家,必以君為祭酒?!北拘蚴稹俺绲澣晌缦?,漳海黃道周書于吳次?!笨梢婞S道周十分敬重馮夢龍。馮夢龍也正是在這位“吏部尚書”的舉薦下,到唐王手下任職的。
其三,有海路可走。臺州府治臨??h就在海邊,由海路到福州最為便捷。當時忠于明朝的零散兵馬都是走海路南下,馮夢龍可趁此便利。王挺《挽馮猶龍》詩寫的“忽忽念故國,匐匐千余里”,當指他由臺州到福州的行程?!澳罟蕠保皇恰澳罟蕡@”,說明馮夢龍去向不是故鄉(xiāng),而是中興有望的福州。
其四,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即馮夢龍在福州編印了《中興偉略》一卷。今有唐藩刻本,署名為“七二老臣馮夢龍恭撰”。該書收有崇禎帝《大行皇帝血詔》,弘光帝《福王登極詔》,以及《唐王詔書》《唐王令諭》《鄭南安同諸老臣迓唐王監(jiān)國紀略》等文;并把《甲申紀事》中的《中興實錄序》改題為《治亂相因說》,收入《中興偉略》。在《中興偉略引》中稱:“閩中南安鄭伯芝龍,同諸故老元勛朱公繼祚,黃公道周等,恭迓唐王監(jiān)國,固守閩廣一隅……”由1645年馮氏蘇州自刻本《甲申紀事》十三卷題“七一老人草莽臣馮夢龍”,到同年唐藩刻本《中興偉略》題“七二老臣馮夢龍”的署名變化,顯見馮夢龍在福州編刻《中興偉略》時已在唐王手下為官了。正如容肇祖在《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8]一文中指出:《中興偉略》是馮夢龍于“閏六月初二日”至“閏六月二十七日” 在福州編印出版的。這是他重返福州的鐵證。
從在福州編刻《中興偉略》之后,再無馮夢龍的行蹤信息了。直至一年以后(1646年下半年),馮夢龍的兒子馮焴(字贊明)把他辭世的噩耗、《辭世》詩及未完成的《墨憨詞譜》書稿等帶回蘇州。沈自晉《重定南詞全譜凡例續(xù)記》云:“重修詞譜之役,眆于乙酉仲春(當時沈自晉與馮夢龍在吳江相見)。而烽火須臾,狂奔未有寧趾(暗指清兵占領蘇州,全家逃難)。丙戌夏(1646年夏),始及僑寓山居。猶然旦則攤書搜輯,久則卷束置床頭,以防宵遁也”(尚怕清兵前來搜捕)?!皾u爾編次,乃成帙焉。春末病軀(已到1647年),未遑展卷。擬于長夏,將細訂之。適顧甥來屏語(1647年夏),曾入郡,訪馮子猶先生令嗣贊明,出其先人易簣時手書致囑,將所輯《墨憨詞譜》未完之稿,及他詞若干,畀我卒業(yè)。六月初,始攜書并其遺筆相示。翰墨淋漓,手澤可挹。展玩愴然,不勝人琴之感?!鄙蜃詴x在見到馮焴之前(大概在1646年夏天),就已聽到馮夢龍去世的消息:“迨至山頭,友人為余言,馮先生已騎箕尾去。予大驚宛,即欲一致生芻往哭,而以輾轉流離,時作獐狂鼠竄,未能行也。”[8]沈自晉在該書還附《和子猶辭世》原韻二律于后??梢姡T夢龍辭世之前并沒有回到蘇州,也就無法與沈自晉見面了。
試想,馮夢龍是在1645年閏六月在福州唐王手下任職,并出唐藩刻本《中興偉略》,而1646年下半年其子馮焴已將他的遺物帶回蘇州。其間僅有一年時間,清兵入閩,烽火連天,高齡的馮夢龍是無法離開福建北返的。
高洪鈞先生等人早有推測,馮夢龍1645年離開蘇州作浙、閩之行時,已過七十高齡,應當是帶了兒子馮焴和侄孫馮六皆(馮夢桂之孫,馮勖之父)在身邊以照顧作伴。因馮夢龍去世后,馮焴要回家鄉(xiāng)報信并轉達馮夢龍遺囑,而馮六皆則留在福建看守其叔祖馮夢龍的棺柩。馮六皆已有實據證明死在福建。二十多年后,馮六皆的兒子馮勖入閩尋父,相關方志均有記載。這是馮夢龍辭世于福建的又一有力證明。
清同冶《蘇州府志》中,亦有關于馮勖入閩尋父馮六皆的明確記載:“馮勖,字方寅。父六皆客閩中,勖與祖及母居,歲荒乏食,勖為村塾師,得升斗奉養(yǎng),與妻采荇以食。后耿精忠亂閩,父客死古田,道路阻絕,祖及母復相繼歿,貧無以殮。勖仰天長號,遂徒步入京師,會征博學宏詞,以薦召試體仁閣,竟得第,授檢討。即請假歸,入閩尋父櫬。時亂甫平,暴骸如莽,父櫬寄破寺中,寺僧皆前死,遺櫬縱橫,未得其處。勖伏地慟哭,忽有老人告曰:墻西有半寸釘者是。諦視,題識宛然,遂扶以歸?!盵9]
福建泉州地方學者黃建聰卻認為,清朝施鴻保的《閩雜記》提到,惠安涂嶺亭旁有“馮孝子尋親處”碣書;且《熙朝續(xù)語》中亦記載:長洲馮勖到此尋親。不管馮勖到福建尋找馮六皆的棺柩,究竟是 “古田”還是 “莆田”(時惠安涂嶺屬莆田管轄),馮勖后來到福建尋親,是確有其事,也確有所因的。當然如要最后確定馮夢龍辭世在福建何地,葬在何處,還有待各方繼續(xù)查證或考古方面的落實。
[1]王凌.馮夢龍研究的回憶與展望[J].學術評論, 2016(1):102-106.
[2]栗祁修,唐樞,張應雷纂.(萬歷)湖州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本,1963:1310-1311.
[3]徐景熹主修.福州府志(下冊卷四十六)[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80.
[4]丁世良.四庫禁毀書專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集部108-111.
[5]祁彪佳,祁彪佳文稿·門入里尺牘·與馮猶龍[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2017-2018.
[6]詞隱先生. 南詞新譜(全二冊)[M]. 北京:中國書店,1985.
[7]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J].嶺南學報1931,2(2):61.
[8]詞隱先生. 南詞新譜(全二冊)[M]. 北京:中國書店,1985.
[9]呂燕昭修,姚鼐纂.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1991:314.
(責任編輯 吳璐晗)
Research on Feng Menglong and his Family Moving into the Fujian:And Talk about Feng Menglong’s Death in Fujian
WANG Ling1,CHENG Hui-qin2
(1. Research Committee of Feng Menglong,Fujian,350108,China;2.School of Design and Creativity,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jian,350108,China)
The only edition "ShouNing DaiZhi" film was claimed from Japan in 1983,published by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Feng Menglong,a folk literature master in Ming Dynasty,when aged 60,governed Fujian ShouNing for four years.His activity was widely known.After years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ontemporary scholars,we found that,Feng Menglong and his family had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Fujian.For 90 years from 1589 to 1679,Feng's familyFeng Menggui,Feng Mengxiong,Feng Liujie,Shen Jingkai,Dong Sizhang,etc,have repeatedly visited Fujian.And 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in 1645 Feng Menglong returned to Fujian fight against Qing Dynasty and passed away in 1646 in Fujian.
Feng Menglong;Feng's family;Fujian activities
K825.6=48
A
2095-2082(2016)06-0011-07
2016-11-21
1.王 凌(1944—),男,福建福清人,研究員,福建省馮夢龍研究委員會主任,福建江夏學院馮夢龍文化研究所顧問;
2.程慧琴(1966—),女,福建仙游人,福建江夏學院文化產業(yè)系副教授,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