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群
(阜陽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安徽 阜陽 236037)
□修辭學(xué)論壇 主持人:高群教授
皖西北諧音民俗的表現(xiàn)及其成因
高 群*
(阜陽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安徽 阜陽 236037)
皖西北諧音民俗有著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不論是在生育婚喪等人生禮儀中,還是在日常生活習(xí)俗和年節(jié)習(xí)俗中均可常見其形影。皖西北豐富多彩的諧音民俗主要源自皖西北先民們的語音崇拜、語音避忌及其審美追求,有其堅實的語音基礎(chǔ)和心理基礎(chǔ)。
皖西北;諧音民俗;表現(xiàn);成因
皖西北,顧名思義為安徽省的西北部區(qū)域,包括安徽的阜陽市和亳州市全境。因地理位置接近河南,隸屬于中原地區(qū),其民俗民風(fēng)與中原地區(qū)其他地方有很多相似之處。當(dāng)然皖西北地區(qū)獨具特色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沿革、人口分布等等,也造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語言文化、民俗風(fēng)情。諧音民俗便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諧音是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一種言語形式,諧音現(xiàn)象精彩紛呈,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人們利用語音的相同或相近條件以此音來代彼音,以此意來代彼意,通過諧音來趨吉避兇、趨利避害、求美尚雅或獲得諧趣。
本文從諧音民俗的表現(xiàn)及其成因視角展示皖西北地區(qū)的語言民俗,希冀為中原文化的研究提供一種參考。
皖西北諧音民俗有著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不論是在生育婚喪等人生禮儀中,還是在日常生活習(xí)俗和年節(jié)習(xí)俗中均可常見其形影。
(一)年俗中的諧音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焙推渌貐^(qū)一樣,皖西北每逢春節(jié)來臨都有掃塵的風(fēng)俗,即在臘月24前后,家家戶戶床上床下、屋里屋外都要來個大掃除。這既是衛(wèi)生的需要,同時“塵”與“陳”語音形式相同,“掃塵”諧“掃陳”,因而掃塵行為又有了“除舊立新”的附加意義。
2.炸馓子、蒸饃、蒸年糕
祭灶(臘月23或24)過后,人們忙著炸馓子、圓子、麻葉子,蒸饃,進(jìn)入緊張的春節(jié)食品準(zhǔn)備階段。過年蒸饃,油炸圓子、馓子等忌說“完”。 蒸饃結(jié)束、東西炸好后,不能說“蒸完了、炸完了”,因為“完”即意味著終止、沒有,不吉利。要說“滿盆了”,取“圓滿”之意。蒸饃還忌說“饃裂了”,而要說“饃笑了”,取“歡喜”之意。
過年做圓蒸饃,饃頂上點紅點,內(nèi)包大棗或麥麩子,紅點象征喜慶,“棗”諧音“早”,“麩”諧音“?!保砬蠹?。
皖西北不少地方過年還有蒸年糕的習(xí)俗。年糕以甜味為主,或蒸或炸。年糕諧音“年高”,有新的一年步步登高的意思。
3.倒貼“福”字、插“散歲紙”
大年三十,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常有人家將“?!弊值怪N?!暗埂迸c“到”音同,“‘?!沽恕?,諧“福到了”,討個好口彩。
皖西北農(nóng)村在貼春聯(lián)的時候還有插“散歲紙”的習(xí)俗,即在屋檐、柴垛、糞堆等地方插上夾著火紙的麻桔桿。“歲”與“祟”同音,“散歲”諧音“散祟”,暗含驅(qū)走鬼怪、不潔之意,祈求新年吉祥。
4.包餃子、吃年夜飯
除夕夜是團(tuán)圓夜,家人喜歡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帮湣迸c“交”音近,“交”有聚集之意,因此吃餃子便有了團(tuán)聚、團(tuán)圓的民俗象征;“餃子”又與“更歲交子”相合,吉祥有余。而且餃子形似元寶,過年吃餃子還寓有招財進(jìn)寶的意思。
除夕團(tuán)圓吃年飯,魚、雞必不可少。魚諧音“有余、富余”,雞諧音“吉利”。年夜飯中除魚、雞之外,豆腐常常也必不可少,有豆腐意為“有?!?。年夜飯的宴席上,魚并不吃掉,而是留著,諧音寓意“年年有魚(余)”。
5.壓歲、吃甜食
吃罷年夜飯,全家團(tuán)聚,圍坐說笑,辭舊迎新,等待新年的到來。這時,老年人給孩子壓歲錢?!皦簹q”諧音“壓祟”,意味驅(qū)趕走一切禍害、不潔,而且錢能給孩子們帶來極大的快樂,更添節(jié)日的和諧、喜慶、熱鬧。
正月初一,由戶主開門放鞭炮“接年”。家家競相比早,以求頭彩,超越別人。阜陽,起床后先放三個炮,叫開門炮,以預(yù)示新年“開門大吉”,然后燃放長鞭炮接年。早餐,先吃些湯圓、點心等甜食或喝上一碗酵子糖茶,寓意新的一年日子“圓”滿完美,生活甜蜜,像酵子一樣“發(fā)”——發(fā)達(dá)興旺,再吃扁食(素餃)。太和,初一吃扁食時,有的人家在下扁食的同時下少許面條,稱作“錢串子”;也有的吃點大蔥大蒜,“蔥”諧音“聰”,“蒜”諧音“算”,祈求聰明、會謀劃。
正月十五,是“小年”,吃湯元,“元”諧“圓”,取團(tuán)圓之意。
(二)婚俗中的諧音
皖西北婚俗中的諧音現(xiàn)象極為普遍,幾乎貫穿于婚姻禮俗的全過程。
1.應(yīng)允
皖西北地區(qū)有句婚俗俗語叫“新娘進(jìn)了房,媒人跑斷腸”。它既形象地揭示了媒人在婚姻中的作用,也折射了婚姻禮俗的繁復(fù)。比如,在男女婚約訂立之前,媒人要來往傳遞生辰八字,由雙方父母求卜問卦,進(jìn)行所謂“合年命”。如果年命相合,雙方父母沒有異議,媒人就將男方準(zhǔn)備的聘禮送到女方,謂之“求允”(或稱下允)。女方父母收下聘禮,給予回柬,謂之“應(yīng)允”。在阜陽市程集等地方,女方收下男方聘禮,回給男方一段蔥白,以代允貼,意思是以“清白”相許。
2.送日子
皖西北人把選定結(jié)婚日期叫“擇日子”。結(jié)婚日期由男方選定,通過媒人向女方征求意見。結(jié)婚日期選定以后,媒人要將結(jié)婚日期寫在貼子上送到女方,名曰“送日子”。送貼子時帶上大蔥、米面、艾葉等。蔥上青下白,象征新娘一生“清清白白”。米面暗示未來要過“米面夫妻”,柴米油鹽醬醋茶,過一種瑣碎、平淡、美好的生活。艾葉,諧“愛”,寓意夫妻恩恩愛愛。
3.下禮
婚禮前三天,男家給女家備下彩禮。禮品一般有雙刀肉、兩條大鯉魚、一對雞、24個頂頭帶紅點的大饅頭、24瓶酒(或兩壇酒)。各種禮品忌單數(shù);魚的品種認(rèn)鯉魚,忌混子魚(即草魚,正式名稱為“鯇”,但皖西北通常不用正式名稱,而叫做“混子”)或其它魚,雞忌毛白色;禮品上剪紅紙雙喜覆蓋或貼紅紙。雙數(shù)寓意“成雙成對”。
皖西北婚俗中涉及到的魚,如下禮、回禮、喜宴中的魚一般都是鯉魚——“鯉”諧音“禮”“利”,吉利、吉祥,有好的諧音聯(lián)想,而混子魚的諧音聯(lián)想?yún)s是“混日子”“混雜”“混亂”“二混頭”等,遭禁忌,實屬必然。
4.背雞和席
皖西北婚姻習(xí)俗中有背雞和席的人,即迎娶隊伍中有一名背雞和席(蘆席或竹席)的青年男子。雞選紅色,以示吉利,雞諧音“吉”,席諧音“喜”,有吉喜之意。迎親途中,不管是熟悉還是陌生的人都可以向背雞席的人索要鞭炮(俗稱摳炮筒),即使戲謔,也不可氣怒。
5.椅(依)靠
皖西北有些縣市,新娘上轎前要在椅子上背靠椅背坐著,再由哥哥或叔伯抱上轎。“椅”諧音“依”,寓意依靠:有娘家的依靠和婆家的依靠。這是一種祝愿:在娘家有椅(依)靠,到婆家仍然有椅(依)靠。
6.套被子
結(jié)婚要套被子,通常在被子四角和中間要放進(jìn)去棗子、花生、核桃等?!皸椬?、花生”諧“早生貴子”,“花生”還有“花著生”(男孩女孩交叉著生)之意。“核桃”寓“夫妻和睦”。被子要找上有老下有小的婦女套,而且不能在5月~7月間套,以避“五離七散”。
7.抱瓶
新娘在轎內(nèi)懷抱花瓶或?qū)毱繅兀蛘呦罗I后,抱住迎親婦人送來的玉瓶或?qū)毱繅亍!氨俊薄皩毱俊敝C“保平”,取保平安之意;也有“新人下轎不空懷”之意。
8.踏席(袋)
皖西北很多地方,新娘有踏蘆席或麻袋的習(xí)俗。新娘進(jìn)門時,雙腳不可著地,而要踩著男家鋪設(shè)的蘆席或麻袋而行?;ㄞI抬到男方門前,鞭炮聲中嗩吶鑼鼓齊鳴,新娘由兩位伴娘攙扶,踏在鋪好的新蘆席上(男家先派兩人傳席子:一條接一條向前傳),或麻袋上(也是男家派人次遞傳送麻袋)碎步走向洞房。
無論是踏蘆席或麻袋都是次遞傳送,都寓意“傳代”?!按迸c“代”諧音,傳袋即傳代,代代相傳,興旺發(fā)達(dá)。
傳席風(fēng)俗古已有之,在唐朝時就較為盛行了。白居易《和春深》詩中就有描述:“何處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傳氈褥,錦繡一條斜。”這是富貴家以氈褥代替布袋。元陶宗儀《輟耕錄·傳席》:“今人家娶婦,輿轎迎至大門,則傳席以入,弗令履地?!鼻迦送跆囊苍凇吨落洝分姓劦?“今人娶新婦,入門不令足履地,以袋遞相傳,令新婦步袋上,謂之傳袋,代,袋同音也。”這種婚俗,是取傳宗接代的吉兆。
9.撒帳
撒帳,又稱撒床,是皖西北婚禮習(xí)俗中的重要內(nèi)容。撒帳者在新娘踏席過后走進(jìn)洞房時將若干果品等撒向新娘(婚床、洞房),邊撒邊唱,祈求子孫綿延、世代繁盛。撒帳時多離不開紅棗、花生、桂圓、栗子等實物。撒帳者和撒帳所唱的內(nèi)容有所不同,但祝愿相同。如:
阜陽,新郎新娘進(jìn)入洞房時有同輩分的人端著紅棗、花生、桂圓、栗子(取諧音“早生貴子”),一把一把地向新娘身上撒去,邊撒邊唱:“一把金,一把銀,撒得新娘進(jìn)了門,新娘含笑進(jìn)了門,好像仙女下凡塵;仙女下凡配董永,男耕女織治家勤。一把金,一把銀,撒得新娘進(jìn)了村。村上老幼門前看,像似迎接王昭君;昭君出塞美名傳,天涯海角結(jié)秦晉……”
利辛,撒床人必須是父母健在、兒女雙全的女性,在新人未就寢前,把紅棗、染紅的花生盛在笆斗里,突然撒向新娘懷里,邊撒邊唱喜歌:“一把花生一把棗,閨女小子滿道跑。生小子要好的,生閨女要巧的……”經(jīng)濟(jì)條件好的家庭也有撒栗子(立子)、桂圓(尊貴之意)、香煙(香火延綿)等物以其諧音祝吉祈福。
撒帳婚俗利用棗、栗、桂圓、花生等事物的諧音象征抒發(fā)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的情思,祝福新人早生貴子、同心合好、富貴長壽、人丁興旺、錢財無盡。撒帳習(xí)俗起源于漢朝,徐矩《事物原始》說:“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帳中共坐,歡飲之后,預(yù)戒宮人遙撒五色同心花果,帝與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
10.斗、秤等
皖西北地區(qū)結(jié)婚儀式上多有斗、鏡子、秤、瓶、如意等實物。這些民俗事象其實皆有諧音寓意。通常盛糧食得用斗,婚禮上擺放斗暗寓婚后生活豐衣足食。鏡子用來避邪,也有說“明白如鏡”或為心心相照,天人共鑒,永不變心。秤諧“稱”,寓意“稱心如意”。瓶是“守口如瓶”“平平安安”。如意,顧名思義,祝愿生活如意、事事如意。如阜南、臨泉、利辛等地,婚禮當(dāng)日,院中有一供桌。桌上點燃香燭,放著一個盛高粱的斗,斗內(nèi)放一面鏡子,插一桿秤。新娘至供桌前,與新郎共拜天地(稱拜堂),拜畢,新郎抱起供桌上的斗,引新娘入洞房,把斗放在床上,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蒙頭紅”,夫妻共飲交心酒。
11.生不生
皖西北各地,新人入洞房都有吃子孫食或喝子孫湯的習(xí)俗,只是食的內(nèi)容或湯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有的是餃子,有的是雞蛋,有的是面條,有的是疙瘩湯等等,但無一例外,這些食物都不做熟,窗外站著個小孩兒(或者鬧洞房的人,有的地方是新郎的嫂子)問:“生不生?生不生?”新娘則回答:“生!”生熟之“生”諧生育之“生”,寓意新娘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
這些半生不熟的食物并不會影響新娘的身體健康,因為她只是象征性地吃一下,以諧音形式討個口彩。
有些地方不止是在入洞房時通過吃不熟的子孫食表達(dá)對生育的祈福,還會在新娘的陪嫁中放入生的物品以達(dá)同樣的目的。如阜陽,在新娘的陪嫁衣箱中,放些染紅的花生和果餅?;ㄉ巧?,果餅不能做熟,圖“生”字與“生產(chǎn)、生育”的吉祥聯(lián)想。
12.床不離七
新婚的大床頗多講究,所用的木料忌用桑木、楝木?!吧!迸c“喪”諧音,“楝”與“殮”諧音(也有說“楝”與“鏈”諧音,“鏈”指不正當(dāng)?shù)哪信粴g),對新婚的夫妻來說都不吉利。新床長、寬、高都離不開數(shù)字“七”(寸)?!捌摺迸c“妻”諧音,床不離七,寓意能娶上媳婦。如蒙城、界首等,素有“楝(殮)不做床”之諱,多用杏樹、椿樹、榆樹做床。床寬3尺7寸(市尺),長6尺7寸,高1尺7寸,意取“床不離七(妻)”,床成,忌說“四條腿”(指夫婦四條腿無兒女,要說滿床腿,指兒女多)。
(三)喪葬習(xí)俗中的諧音
1.壽材以柏木為上
壽材選料以柏木為上,一來柏樹在地下不容易腐爛,二來“柏”與“百”語音相同,寄寓很多年(“百”年)之后才用得著這副棺材,也就是祝愿壽材主人長壽。忌用楝樹,因為“楝”與“殮”相諧,有促壽材主人早死的不好聯(lián)想。
2.“壽木”運輸時隨雞
做棺材的木材俗稱“壽木”,在運輸時需系上紅布,跟隨一只公雞,以趨吉避兇?!半u”與“吉”音諧。
3.引魂雞
送葬人群至墓地要帶一只雞,這只雞即為引魂雞,又叫領(lǐng)魂雞,其作用是將逝者靈魂引到墳地,如此才吉利?!半u”與“吉”諧音,借此來祝愿逝者魂尸相隨,入土為安,大吉大利。
4.忌陪葬褂子
褂子諧“掛子”,意即死者會將子孫掛走,對子孫不利。
5.忌燒連七紙
葬后逢“七”祭祀,都要提前一天,忌燒連七紙,只可隔七燒紙。“七”“妻”諧音,“連七”會將妻子連走,對妻子不利。如死者為女性,“連七”會被妻子連走,則會對活著的丈夫不利。
6.“五七”
葬后三日圓墳,“一七”“三七”“五七”“百天”都要祭祀。這其中最隆重的祭奠活動是“五七”,又叫上“五七墳”或上“五期墳”?!拔迤摺?諧“吾泣”,—家人最悲哀的喪期。在阜南縣,上“五七墳”,閨女更要狠哭,說是五閻王最厲害,但他沒有閨女,閨女們一哭他的心就軟了,就會大發(fā)慈悲,減免對死者的殘酷懲罰。另外,“五七”,喪事已經(jīng)過去一個多月,逝者已逝,生者應(yīng)好好地生活,宜盡快恢復(fù)原有的氣氛和生活、生產(chǎn)次序,“辦喪期”到此該劃上句號了。
(四)地名、姓名中的諧音
1.樂土、漲子街、長集、垂崗集
皖西北有些地名蘊含著豐富的諧音文化。
蒙城縣的樂土(位于縣城南13公里),原名駱駝鋪,因其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形若駝峰而得名。明代興集,設(shè)郵傳鋪?!榜橊劇迸c“樂土”音近,后人為祈求太平吉祥,利用諧音,將其改名為樂土。
臨泉縣,人們出門賣東西見塔不說塔,而說“漲”(“塔”與“踏”音諧,不吉利)。老集區(qū)李湖鄉(xiāng)東北與阜南縣交界的地方,原有以塔興集的塔子街(集廢名存),后被生意人改稱為“漲子街”。陶老鄉(xiāng)的長集,原名塔集,也是為生意人所改。這兩個地名的更改,蘊含著當(dāng)?shù)厝藗冓吚芎Φ男睦怼?/p>
魯迅曾經(jīng)說過:“在北京常看見各樣好的地名:辟才胡同,乃茲府,丞相胡同,協(xié)資廟,高義伯胡同,貴人關(guān)。但探起底細(xì)來,據(jù)說原是劈材胡同,奶子府,繩匠胡同,蝎子廟,狗尾巴胡同,鬼門關(guān)。字面雖然改了,涵義還依舊”。(《魯迅全集》卷三,10頁)這些都是求美尚雅的心態(tài)使然。人們通過諧音的方式將這些近似口語、略顯粗俗的地名,加工得趨于雅致。皖北地區(qū)的人們亦然。潁上縣的垂崗鄉(xiāng),明末清初時,此地百姓以燒窯打缸為業(yè),此地興集,名為“打缸集”或“捶缸集”,后來雅化為“垂崗集”。
2.姓名寓意
皖北人取名,很多姓名用字中運用諧音寄予美好的希望。如:顧家旺、馬友圖、于得水等,就是暗含顧家興旺、馬家有前途、如魚得水之意。給子女取名“程天爽”,希望子女成天爽快,天天快樂;取名“陳招娣”是希望“招來弟弟”,祈望能生個男孩。而常見的“栓柱、留柱、鎖柱”之名,顯然是諧音“拴住、留住、鎖住”,家長期望寶貝兒子好好長,不被閻王帶走,長命百歲。
3.姓氏避諱
姓陳的船民,不說姓“陳”(“陳”與“沉”音同),說“耳東”;姓“熊”的女子,不說姓“熊”(與口語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不好詞“熊”同),往往改隨夫姓,如“張、王”什么的。姓“裴”的老板往往不說姓“裴”,因“裴”與“賠”同音相諧,改說“貝”之類有好的諧音聯(lián)想字。
(五)日常生活習(xí)俗中的諧音
1.桌不離九
飯桌桌面講究的尺寸是二尺九,就是小飯桌也是一尺九?!熬拧焙汀熬啤敝C音。桌不離酒,就是希冀過上好日子。
2.忘生
小孩滿周歲之日叫過生。通常小孩過一周、二周、三周的生日,也有不給小孩過生日的,謂之忘生,取諧音“旺興”之意。
3.送粥米
利辛縣,第一胎嬰兒生下第七天,主家煮紅雞蛋送往孩子的姥姥家報喜。男孩送單數(shù),女孩送雙數(shù)。第十二天,親朋至友為孩子“送粥米”。舊時送“錁子”,隱含“課子”,教子成人;送“金耳”,諧“金兒”,取生子貴重意;送“棗、栗、蔥、蒜”,“棗、栗”,諧“早立”,“蔥”諧“聰”、“蒜”諧“算”,寄寓孩子早日成人,聰明俊慧,以掌家計,皆有祝福之意。近年來送粥米,多為一斗米、面,數(shù)斤油條、紅糖、雞蛋,小兒衣服、被子、毛線、鞋、襪、帽等裝入籃子,“籃子”諧音“攔子”,祝愿嬰兒健康成長;衣被忌用綢緞制作,因為“綢緞”有諧音“愁子”“斷子”不祥之意。
4.走滿月
界首,新生兒滿月后,母親帶孩子回娘家,稱走滿月。去時習(xí)慣帶一束桃條,上拴紅線,有驅(qū)惡避邪之意。一般男孩住五天后回家,寓意為“五大三粗”。孩子回來時姥姥家給一只雞帶回?!半u”諧音“吉”。
5.祝壽
老人年屆66、73或80歲,兒孫、親友們要為其祝壽?!?6歲”,送“雙刀肉”(肉中間割一刀),俗話說“六十六吃塊肉”。另外準(zhǔn)備用面蒸制的“壽桃”、饅頭(上加紅點)、扁食、糕點、酒等禮品,禮品的數(shù)量離不開“六”,意取“六六大順”?!?3歲”,送鯉魚,俗話說“七十三,送條鯉魚猛一竄”(意取闖關(guān))。“80歲”壽辰比起“66”“73”來更為隆重。祝壽多選數(shù)字相合日子,如66歲壽辰常選農(nóng)歷初六,73歲壽辰常選農(nóng)歷初三或初七,80歲壽辰常選農(nóng)歷初八。祝壽要吃面條,因面條是長的,取長壽之意,俗稱“長壽面”。長度的“長”諧時間的“長”。
6.住宅
建房用木忌用桑、楝,有“桑楝不入房”,“桑不進(jìn)院,楝不入室”之說,因桑、楝與“喪、殮”同音,視為不利。蒙城縣、臨泉縣、太和縣等住宅習(xí)俗中,建房材料,崇尚棗樹做屋脊,榆樹當(dāng)房梁,杏樹做屋門?!皸椉?、榆梁、杏樹門”諧音“早積余糧幸福門”,彰顯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庭院里喜歡種植石榴(多子)、槐樹(長壽、富貴)。屋前忌栽桑樹,屋后忌栽柳樹,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之習(xí)俗(桑、柳與“喪、溜”同音,以為不吉)。阜南縣住戶院內(nèi)忌栽桃樹,“桃”諧音“逃”,以為不祥。
7.說合
說合忌“散”。臨泉縣,買田地請中人和接親央媒人設(shè)宴席忌用馓子和豆腐做菜,因為“馓”諧音“散”,不吉利;吃豆腐“嘴松”,怕說不成。太和縣,為人說媒忌帶傘,“傘”和“散”同音,帶傘為犯忌。
8.中秋食物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這天,人們舉家歡宴賞月,祈求團(tuán)聚、康樂和幸福。中秋節(jié)所吃的食物,習(xí)慣上都是圓形的(取其團(tuán)圓之意),所以俗語說:“八月十五是中秋,西瓜、柿子、月餅共石榴?!?/p>
(六)民間文學(xué)藝術(shù)中的諧音
1.歇后語中的諧音
皖北歇后語中的諧音現(xiàn)象比比皆是,因為諧音是歇后語的重要構(gòu)成手段之一。如:
蒙城:
老龍王搬家——離海(厲害)
拄著拐棍上炭窯——找煤(霉)搗(倒)
狗頭上安角——出羊(洋)相
界首:
新媳婦不上車——講轎(究)
賣布不帶尺——存心不量(良)
一兩面熬鍋飯——不稠(愁)
老公雞頭上的肉——大小是個冠(官)
曹寺的石榴——沒核(孩)。
連邊胡子吹喇叭——毛鼓(估)著
2.剪紙、壁畫、木雕、石雕等中的諧音
皖西北民間藝術(shù)品、民間建筑裝飾藝術(shù),如剪紙、壁畫、木雕、石雕等中大量使用了諧音,以諧音來托物寓義。例如:用鹿諧祿,用魚諧余,用冠諧官,用猴諧侯,用蝙蝠諧福。剪喜鵲站在梅(諧音“眉”)樹梢上的圖紋,表示“喜上眉梢”;剪兩個柿子(諧音“事”)和一個如意的圖形組成“事事如意(順利)”;等等。
皖西北豐富多彩的諧音民俗主要源自皖西北先民們的語音崇拜、語音避忌及其審美追求,有其堅實的語音基礎(chǔ)和心理基礎(chǔ)。
(一)語音崇拜
祈求幸福安康在民俗形式中特別常見?!吧鐣暮推桨捕ǎ睒s富強;家庭的和諧幸福,子孫繁昌;仕途的暢達(dá)順利,尊榮顯揚;人生的長命百歲,喜樂安康,都是人們所期望的。在語言習(xí)俗上,首先表現(xiàn)為對褒美詞語以及反映一些人們認(rèn)為具有某些優(yōu)美品行的事物的詞語的崇尚上?!ㄟ^對這些詞語天長地久的崇尚,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反映這些詞語的語音組織已深深地扎下了根?!盵1]皖西北地區(qū)很多民俗事象都包含有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崇尚諧音。比如,阜南縣大年初一午餐吃餾的蒸饃,喝年三十中午剩飯煮的米湯,就是通過諧音取“蒸蒸日上”“年年有余”的祝福祈吉之意。蒙城縣新人入洞房,撒床婦女用紅棗、栗子、麥麩子及染紅花生,撒在新人床上(雙澗等地拜堂時撒向新人),邊撒邊唱撒帳歌。“紅棗、栗子、麥麩子及染紅花生”這些民俗事象諧音寓意“早生貴子富貴滿門”,體現(xiàn)的是一種語音崇拜。
(二)語音避忌
語音崇尚源自趨吉心理,故意提及相關(guān)的語音(利用同音、近音)是其重要的表現(xiàn)。與此相反,語音避忌源自避兇心理,表現(xiàn)為當(dāng)某種事物需要避忌,在語音上需不提及(避開同音、近音),如果非要提及,就用某種變通的說法來暗示需要表達(dá)的意思。
阜陽、太和等地宴客不用八碗菜,因為“八”和“扒”同音,俗謂“狗上桌子扒碗席”。臨泉縣,蓋房子的高、寬尺寸和用磚砌墻,都忌八,也是因為“八”與“扒”同音,蓋房子要講年長久遠(yuǎn),遇“扒”不利。太和,私人建房,忌初八、十八、二十八動工,同樣是因為“八”與“扒”同音,為不吉利。
在皖西北地區(qū),凡是賣豬、牛、羊肉的地方,一律把“舌頭”叫做“賺頭”(避開“舌”與“折”同音),把耳朵叫“順風(fēng)”,取意“順”字,寓意“一順百順”。把“雨傘”叫“雨淋子”(避開“傘”與“散”同音),把“生姜”叫“拐子”或“老拐子”這是為了避開與牲畜生殖的動詞“jiānɡ”同音,把棺材叫做“活”,也是為了避開不愉快的聯(lián)想。
(三)審美追求
諧音民俗是在諧音語言活動基礎(chǔ)上形成的風(fēng)俗習(xí)慣,它和別的語言活動一樣,既有實用的追求,也有審美的追求。如果說趨吉避兇、趨利避害是諧音民俗言語活動最為重要的實用追求,那么諧趣就是諧音民俗言語活動的最為重要的審美追求。漢語中音同(音近)而義不同的字詞特別多,利用這種音同(音近)而義不同的字詞關(guān)系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種諧音音趣——同音(近音)異義情趣。如,大喜的日子、濃重的節(jié)日,小孩子不慎打碎了碗、碟之類,大人們一般不責(zé)怪,常常會笑著說:“碎(歲)碎(歲)平安”。這種諧音民俗就是在美好的日子里、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圖個吉利——這是其實用追求,但同時“碎”與“歲”的同音利用,又創(chuàng)造出一種同音異義的諧音情趣——這是其審美追求。這種審美追求在皖西北民俗歇后語中有更明顯的體現(xiàn)。如:
麻包換草包——一袋(代)不如一袋(代)
云彩眼里的繡鞋——不是凡腳(角)
棗核截板——兩句(鋸)
鞋里長草——荒(慌)了腳
這些歇后語的產(chǎn)生、使用既非源自語言崇拜,也非源自語言避忌,而是一種生活情趣的追求,增添表達(dá)的新穎性、生動性。
(四)皖西北諧音民俗產(chǎn)生的基礎(chǔ)
皖北諧音民俗的產(chǎn)生有其堅實的語音基礎(chǔ)和心理基礎(chǔ)。
就語音基礎(chǔ)而言,皖西北方言與漢民族共同語一樣,存在著的大量的同音、近音、多義現(xiàn)象。這是諧音表達(dá)產(chǎn)生的不可或缺的物質(zhì)條件。
趨吉避兇心理、求美尚雅心理與諧趣心理是皖西北諧音民俗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chǔ)。
趨吉避兇是人類的普遍心理,這種心理反映到語音上就形成語音崇拜和語音避忌民俗語言現(xiàn)象。正如有人所言:“漢民族乃至整個人類,自古以來對語言都有著一種崇拜和信仰的心理,即語言拜物教(Wood fetishism),認(rèn)為語言有著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它們能降福施吉,也能招災(zāi)引禍。因而,人們希望通過語言來溝通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通過語言來回避自然對人的傷害。借助語言的為善能力求吉祈福;對語言的為惡能力則用禁忌加以回避。表現(xiàn)在語言中,便是諧音方式的應(yīng)運而生。人們通過諧音,可以給一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物涂上喜慶的色彩,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也可以給一些認(rèn)為會給自己帶來災(zāi)禍的事物換個名稱,換成另一種語音形式來表達(dá),以此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安慰?!盵2]應(yīng)該說皖西北語音避忌和語音崇尚的習(xí)俗其產(chǎn)生也是如此。皖西北先民、皖西北民眾在生產(chǎn)過程中,在社會生活之中將語音形式和其聯(lián)想的意義、聯(lián)想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等同起來,認(rèn)為吉福語詞自身和其聲音相同相近的語音形式會給人帶來福運,而那些災(zāi)禍不吉的語詞自身和其聲音相同相近的語音形式會給人帶來霉運。對吉祥美順的向往與對災(zāi)難兇險的懼避,逐漸形成皖西北先民、民眾的強烈的社會心理需求,從而逐漸形成了皖西北地區(qū)帶有自身特色的語音崇尚和語音避忌諧音民俗民風(fēng)。[3]
另外,求美尚雅心理與諧趣心理形成皖西北先民、皖西北民眾在日常語言中積極的審美追求,這種審美追求促使皖西北地區(qū)既有源自語音崇尚和語音避忌的諧音民俗民風(fēng),又有別于這兩者的諧趣式的諧音民俗民風(fēng),即通過諧音創(chuàng)造生活的情趣,既有益身心,又美化了生活。
[1]曲彥斌.中國民俗語言學(xué)[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29.
[2]王蘋.漢語諧音表達(dá)的客觀基礎(chǔ)[J].修辭學(xué)習(xí),2000(2):8-9.
[3]高群.皖北語音民俗簡論[J].阜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2(1):42.
The Expressions and Causes of Homonym Folklore in the Northwest ofAnhui Province
GAO Q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37,Anhui)
The homonym folklore in the northwest of Anhui Province has a rich and colorful performance whether in the birth,marriage,death and other rituals,or in everyday lif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festivals.The colorful homonym folklore in the northwest of Anhui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voice worship,evasive speech and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ir ancestors,which underlies a solid foundation of speech and psychology.
Northwest ofAnhui Provice;Homonym folklore;Expressions;Causes
H172.4
A
1004-4310(2016)05-0037-06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5.08
2016-07-24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xué)重點研究基地重點研究項目“皖北民俗語言研究” (2010sk328zd)。
高群(1971-),女,安徽阜陽人,阜陽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xué)、修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