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國勝
(廈門外國語學校,福建廈門361000)
從負擔源尋求“減負”路徑
歐陽國勝
(廈門外國語學校,福建廈門361000)
作為應被“減負”的主體學生,“負擔源”有國家教育層面、學校層面、教師與家庭層面,還有學生的自我加壓。在實行“全國統(tǒng)考”的大背景中,減負的難度更大,也更需要學校與教師的風度、膽識、氣度與智慧。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關涉減負質(zhì)量的高低。教師要做學者型教師,在知識傳授上做到“精、準、深”,方法上則做到“全、簡、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動作上做到“習慣性快”。而源自學校與教師對學生造成的隱性壓力更需要關注。總之,呵護好每一個孩子的尊嚴,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與潛能是教育美好人性建設應有的情懷。
中學教育;學生負擔;負擔源;解決路徑
2016年福建等多省市高考加入全國卷,全國高考數(shù)學與廈門等多地中考數(shù)學難度突然加碼,考試的難度成為社會的關注點。中高考數(shù)學難度的加碼,是有背景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說:“學校授課內(nèi)容中很多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一降再降、招生考試越來越簡單、平均分數(shù)越來越高?!笨墒牵@種應“減負”之景而削弱學科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要求的減負,“非但沒有減輕,反而變得更重”。[1]
教育部門推出的減輕學生負擔,其基本思路是精簡學生所要學習課程的內(nèi)容、降低課程要求、改革考試內(nèi)容和方式等。朱院士指出,隨著課程難度和挑戰(zhàn)度的下降,高考的區(qū)分度縮小,這對創(chuàng)造性較強的學生不利,學生高分獲得的路徑更加依賴于學生的細心、記憶力和勤奮程度,為此學生大量時間耗費在“刷題”上。中國教育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沒有人格底線的人,其惡果已日益彰顯。
朱院士還敏銳地指出:“如果不能破解改變‘高考獨木橋’,不能實現(xiàn)‘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即使中小學課程學習內(nèi)容再精簡,考題再簡單,授課課時再減少,學生的負擔也很難得到實質(zhì)性的大幅度的減輕(最多消除由于教學不得法造成的負擔,減輕大量刷題帶來的額外負擔)。在‘一刀切’教育模式和高考主導的大背景下,盲目地統(tǒng)一降低課業(yè)要求,只是使學生的平均知識水平下降,但并不能減輕學生負擔,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zhì)?!保?]
作為應被“減負”的主體學生,“負擔源”是多方面的:國家教育層面所致的壓力、學校所致的壓力、教師所致的壓力與家庭所致的壓力;當然,還有學生的自我加壓。而僅從學校層面考慮,壓力又分為“顯性的課業(yè)負擔”與“隱性的思想負擔”兩類。這里所討論的是特指作為學校與教師能力范圍內(nèi)能掌控的“減負”內(nèi)容。
落實“減負”要有起碼的思想認識基礎,即減負不是革命,過于激進的手段或方法都不符合減負本身的實際。北京大學社會學家鄭也夫闡明了一個普適性的生物學知識:“人類的站立是慢慢進化形成的,但是比起爬行還是太短暫了,因此腰病在人類中非常普遍。原因就是其骨骼結(jié)構更適合原先的爬行而非現(xiàn)在的站立。既然進化只能在舊有的基礎上進行,就只能尊重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太激進了不成,不僅思想和觀念,人類的身體本身都是保守的根據(jù)和證明。”[2]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考量,此前教育部門推出的諸如“書包稱重”“定時清?!薄敖處熣n堂講課定時”及“作業(yè)布置精準到分”等種種措施都屬于過于激進的方法。減負屬于進化,不是革命,故不能另起爐灶。這話的意思是,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適當?shù)摹柏摀笔潜匾?,“減負”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大一統(tǒng)方式,只能“對已經(jīng)存在的東西做些小修小改”。[3]
在實行“全國統(tǒng)考”的大背景中,減負的難度更大,也更需要學校與教師的風度、膽識、氣度與智慧。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學各科教師通過大量試卷搶奪學生學習自己所教學科的時間。河北衡水中學一女生三年高中做過的試卷累積高度達2.41米,這早已不是什么新聞。各科教師極不理智地搶奪學生的學習時間,不僅造成了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更形成了學校教學秩序的混亂。這樣的做法,使得學生被迫整天陷入單調(diào)乏味的作業(yè)應付中,沒有時間做心靈的閱讀。長此以往,學生健全人格無法形成,因閱讀缺憾而造成的廣義知識與人文素養(yǎng)深度缺失,以及心理得不到滋長,從短期看,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長遠看,影響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fā)與綜合素養(yǎng)。事實上,國外各學科教師都會給學生開列書單。適度的閱讀不僅不會影響學業(yè),反而能使學生從閱讀中清除心理垃圾,開拓視野,減緩壓力。學生的成長包括身體成長、知識成長與精神成長,學校常規(guī)教育在身體成長與精神成長上,往往關注不夠。
造成教師間相互搶奪時間的低層教學局面,很大程度是由教師自身素養(yǎng)缺失直接所致,所以,教師自身素養(yǎng)(而不是特級或名師等稱謂)的高低直接關涉減負質(zhì)量的高低。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閱讀的、沒有情趣、沒有思考的教師如何能帶出有品位的學生。只有文化型教師、思想型教師才能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身在一線的教師都知道,今天的教育,已經(jīng)沒有幾個教師還葆有閱讀的習慣。一所學校,常常有一批不閱讀無思想又特別勤奮的老師,他(她)不把時間與心思放在精心備課上,不關心教育,只在乎自己的職稱名義以及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正課質(zhì)量不高,只好課外占盡學生的學習時間,從而拖累其他學科。這樣的無品位教師的形成,關鍵在不閱讀。教師不閱讀,則思想缺失;思想缺失,則神志不清;神志不清,則底氣不足;底氣不足,則唯上是從;唯上是從,則個性頓失;個性頓失,則風格缺失,于是只能盲干。
單向度又不斷重復的作業(yè)實際在消耗學生的生命,學生應在閱讀中完成文化建構與精神生成。阮長海說:“真正的教育是文化的教育。從人類學的觀點看,教育既是一種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歷程。教育作用于人的過程,實質(zhì)上是使人獲得文化的過程?!敝車秸f:“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借此把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占為己有’?!保?]這樣的精神財富會調(diào)節(jié)心靈,減緩學生的心靈負擔。而閱讀對人的作用,可以從楊絳關于讀書的名言中得到啟示,如:“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晨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讀書影響潛在,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思考、邏輯、談吐、與人共事等各個方面?!薄白x書多了,內(nèi)心才不會決堤,是指人的情商積累和閱讀相關。”“讀書到了最后,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復雜?!薄白x書,正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p>
學生適量閱讀,其實就是一種很好的減負方式,而閱讀是需要引領的。我們不可低估學生的閱讀欲望,長期引導閱讀,你會發(fā)現(xiàn)閱讀對學生驚人的改變。比如,我曾經(jīng)帶過的一屆理科實驗班,學生經(jīng)過我一段時間的引導后,他們自己相互推薦閱讀書目,其中有一周他們推出了如下涵蓋面廣的科普閱讀書目:
《蘇菲的世界》
《宇宙的琴弦》
《從一到無窮大——科學中的事實與臆測》
《物理世界奇遇記》
《果殼中的宇宙》
《三體》
《微紀元》
《量子物理史話》
在這樣的閱讀背后,我關注到,學生課內(nèi)外談論的話題也多與科學有關,我想,這樣的引導其意義將是深遠的。
很多教師擔心學生沒有閱讀時間,其實就像一個愛抽煙的人總能找到煙錢一樣,愛閱讀的孩子總能找到閱讀的時間,并從中發(fā)現(xiàn)快樂。我校今年的理科省狀元黃昊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還在讀《穆斯林的葬禮》,很多人不解,而讀過此書或愛閱讀的人則不言而喻。當然,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從而減少學生寫作業(yè)的單位時間,是減負的關鍵。不少教師對某些知識點的傳授一直不能到位,反復講解依然不能窮其旨要,造成學生課外負擔的加重。比如語文高考詩歌鑒賞中“景物描寫”這一教學要點,多數(shù)老師只能就題講解,遇到側(cè)重修辭手法的題目講解修辭手法,遇到側(cè)重聲音顏色等關鍵詞的題目講解聲色詞,遇到側(cè)重側(cè)面描寫的題目便講解側(cè)面描寫,這樣的講解零散破碎,不成體系。如果做一個學術型教師,就會系統(tǒng)整理相關知識。比如,我們可以將詩歌鑒賞中的“景物描寫”的技法內(nèi)容整理成如下三句話,學生則會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細白五官動與靜,詞性虛實色與辭,正側(cè)對應有層次。”
短短三句話,涵蓋了詩歌鑒賞景物描寫的所有答題要領:在詩歌鑒賞景物描寫中,“細白”是指常用的細節(jié)描寫與白描的手法;“五官”是指常用的感覺器官(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描寫法;“動與靜”是指常用的動作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詞性”是指通過典型的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副詞等特殊表意詞的描寫方法;“虛實”是指常用的實寫與虛寫;“色與辭”是指常用的顏色與修辭描寫;“正側(cè)”是指常用的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對應”是指常用的景與情的四種對應關系,即樂景襯樂情,哀景襯哀情,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層次”是指常用的寫景順序,如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由遠到近,由近到遠,由里到外,由外到里等。短短的三句話,系統(tǒng)整理了詩歌鑒賞景物描寫中常用的十大方向,這樣,學生只要做幾道經(jīng)典例題,便系統(tǒng)掌握了這一類題目,實現(xiàn)了“從這一題到這一類”的高效學習。
“減負源”在教師層面上看,我主張教師先做學者型教師,在知識傳授上做到“精、準、深”,方法上則做到“全、簡、用”,全面、簡潔與實用是學生高效學習的必須。
“減負源”在學生層面上看,我主張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動作上做到“習慣性快”。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是對教育的整體而言的,而對于教育的局部,則要求學生做到“動靜分明”與“快慢有別”?!皠屿o分明”是高中生學習的必備品質(zhì),更是一所學校文明與文化的體現(xiàn)。一個學生在需要“動”(比如運動會或上臺發(fā)言交流等)的時候“動”不起來,在需要“靜”(比如靜心作業(yè)或閱讀、傾聽等)的時候“靜”不下來,這將是糟糕的事。如果是男生,這樣的男生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被視為不夠男人味,這需要教育糾偏?!翱炻袆e”體現(xiàn)做事的節(jié)奏性,表現(xiàn)出主體對事情輕重緩急的處理藝術。對于心靈藝術感受、陶冶性情類的一些事,需要靜,需要慢。比如學生在長時間學習后放松心情時或周末時光,對盛開的一朵花要有靜靜、慢慢的觀賞力,甚至要有與之對語的情懷,或?qū)π@入秋的蟬鳴有同情的感受。如此才能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達成“教育即生長”(羅素語)的教育本義。當下學生忙碌的程度,甚至到了無視校園一切變化的程度,教育使得他們感受不到身邊的鳳凰花開與梧桐葉落,學生對自然、對他人應有的“同情”感悟及人性溫暖的向度,沒有得到正常的培養(yǎng),這樣的人格是不健全的。而對于學科限時性的作業(yè)或生活上疊被子等之類可以快的一些事,則需要動,需要快。細心觀察過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老師都會發(fā)現(xiàn),當下中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習動作上是“習慣性慢”,從拿一只筆、找出一份試卷到進入學習狀態(tài),快的只要不到一分鐘,慢的則需要十幾分鐘。因為“習慣性慢”而導致效率低下,從而使課業(yè)負擔相對增加。動作慢還只是一個外在的表現(xiàn),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外在動作的習慣性緩慢是由內(nèi)在大腦思維的習慣性緩慢導致的,而終其歸因,是不良習慣所致,而這,恰恰是可訓練的。
當然,僅有觀察與分析是不夠的,要減負增效,還要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國外教育主張要教給孩子四項最基本的時間管理技能:一是學會區(qū)分必須做的事和自己想做的事;二是學會設定優(yōu)先級——緊急的,重要的事先做;三是學會給時間做預算;四是找出哪些事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并堅決杜絕。引導孩子們明白,做時間的主人,時間管理其實就是自我管理。
除了教師可控的顯性減負因素及應對辦法外,源自學校與教師對學生造成的隱性壓力更需要關注。朱永通先生說:“相對于課業(yè)這一顯性的負擔,孩子心靈上、精神上的隱性負擔更值得關注,因為呵護美好人性的成長、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文明公民,才是教育的終極追求?!保?]教育改革深化到一定階段后,歧視學生的現(xiàn)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譬如不再隨意停學生的課,不再明目張膽地叫后進生,不能再公布學生成績排名,不能有性別與智障歧視等。但歧視學生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隱性的歧視面有時甚至更廣。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教育的不公平。歧視,是造成學生心理負擔的一大主因。在一次給馬來西亞班主任、行政、校長來訪團的講座中,我列舉了常見的十種隱性歧視學生現(xiàn)象,校長聽完后一直深握我的手,表示觀點很具啟發(fā)意義,并熱情邀請我前往馬來西亞講學。這十種現(xiàn)象所造成的心理歧視是學生在校心理精神負擔的主源,簡述如下:
一是班名擬定顯歧視——“××重點班”“××尖子班”“××特長班”“××普通班”“××補習班”。更有甚者,叫“××孔子班”“××火箭班”?!盎鸺币鉃椤斑^快,超快”,這本身不符合教育學知識。如此種種,不僅聽之難受,學生主體長期學習、生活其中,始終感覺比別人高一截或矮一等,對優(yōu)生與學困生都是一種教育的傷害。我常常對帶有這樣班級稱號的學校校長表示同情,因稱謂而造成大面積歧視的現(xiàn)象,校長竟然渾然不覺。
二是座號排列顯歧視——有些學校在新生入學后,班主任辦事過于草率,以拿到的入學成績排名來編定座位號,第一名為1號,以此類推。殊不知,這座位號一用就是三年,學生很容易看出座位號就是成績排名號。這樣,很多同學都要背負那個象征著恥辱的號碼,心里充滿怨氣。學生厭學、懷恨老師、詛咒學校甚至痛恨教育等叛逆事件往往從這樣的隱性歧視中醞釀生成。
三是座位排列顯歧視——學生座位的排定是一件技術含量極高的活兒,教育的藝術就體現(xiàn)在這些細節(jié)上。同桌與前后桌之間,涉及到高矮胖瘦、成績互補、性格協(xié)調(diào)、能力均衡、男女比例及班團干部的搭配等諸多問題。有些班主任只要學生稍有違紀或看不順眼,就把學生調(diào)至最后一排,似乎最后幾排就是問題學生的窩點一樣?;蛘邿o意識地造成某一大組沒有班干部,無形中給學生落后大組的現(xiàn)象而造成隱性歧視。至于視家長送禮多寡來安排座位,那已經(jīng)是教師喪失了最起碼的人格底線,對學校造成的傷害將是長遠的。而實際上,最直接的損害就是師者形象自毀。
四是考場排序顯歧視——在一些學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只要是期中考試級別以上的考試,學校就把全年級學生打亂,重新洗牌排定考場。這本身沒有錯,但問題是排序的方式往往人為制造了歧視。主事者擔心學困生“偷看”優(yōu)生答案,所以干脆按年級以前的考試成績排名來排定學生的考場號。甚至最前面的優(yōu)秀生的考場學校設作“榮譽考場”,不設監(jiān)考教師,還以教育創(chuàng)新到處宣揚,而學生很容易識破,于是,排在后面考場的同學就會認定自己所在的考場號是恥辱號,學生坐在最后的幾個考場,心想自己是全年級最壞的學生,這時,本來很正常的監(jiān)考老師在學生眼里就成了“警察”,學生連頭都抬不起來,或者干脆抱定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何談正??荚嚕窟@樣,每一次考試都是一種傷害,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提高呢?
五是成績公布顯歧視——在教育主管部門的三令五申下,各校一般不再直接公布成績,可是花樣別出:班主任要發(fā)成績條給家長,首先把全班成績拿給學習委員,再讓學習委員讓學生一個個核對并簽名。表面上是工作縝密,實際上學生是控制不住的,教師深知這一點,并借助這一點來達到公布成績的目的,臆想借此震懾一下不努力的學生。實際上,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歧視。
六是作業(yè)批改顯歧視——先看名字再批改,或完全按照書寫狀況下評語,這都是欠妥當?shù)摹H绻淖鳂I(yè)的態(tài)度取決于學生平時成績的好壞或表現(xiàn)的優(yōu)劣,而不是按照學生作業(yè)所呈現(xiàn)出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評改就有違公平。
七是先入為主顯歧視——我始終不會忘記,剛參加工作時,一次老校長在全校教師例會上說的一個關于教師歧視學生的經(jīng)典案例。他說,一位老師上課,看見兩位學生手里拿著書都在睡覺,兩位學生成績正好一好一壞。這位教師停下課來,指著成績好的同學微笑著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你們看,這位同學學習多勤奮,連睡覺了手里都還拿著書?!比缓蟪料履榿恚酃鈷呦虺煽儾焕硐氲哪俏煌瑢W,說:“你看他,一拿起書來就睡覺?!边@是一種典型的先入為主的歧視,教師亦缺乏起碼的教育常識與師德情懷??枴た藙谒拐f:“所有語言的背后,是一種道德精神?!蓖鶉乐胤矫嬲f,師者出語傷人可能是自身道德素養(yǎng)低下的表現(xiàn)。
八是呼叫學生顯歧視——師生間交往距離太遠或太近,都有悖教育原則。有的老師在呼叫自己喜歡的學生時,連姓名都省去,直接親昵地稱呼最后一字,喚作“AA”的。這無形中拉開了該生(包括教師本人)與其它同學間的距離,也使優(yōu)生陷入人際交往的僵局,引發(fā)優(yōu)生學習與人際交往上的雙重負擔。這種叫法反過來對那些學習、表現(xiàn)均不好的學生,實則是一種變相歧視。有些班主任在做工作時,很難主動叫學困生的名字,往往就是直接訓話,這是一個隱性的歧視規(guī)則。
九是行為動作顯歧視——很多老師在班級上課或下課之間,有時會偶爾用用筆或紙巾,或借借書等,這時往往求助于學生。學生熱情,渴望老師能用自己的物品,所以爭先遞送。而每當這時,教師的手往往不由自主地伸向成績好的同學,有時盡管成績不好的同學反而會更熱情,動作也甚至更快,但老師下意識里發(fā)出的動作就是偏向優(yōu)生。
十是課堂提問顯歧視——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該兼顧各種層次的學生。而常規(guī)課堂上教師很少顧及到學困生的感受與學習實情。教師認識上有兩個誤區(qū):一來教師不愿提問學困生,認為他們的觀點不具代表性;二來認為即便是叫了,有時反而會引來其他同學的笑話。教師的協(xié)調(diào)工作不及時,歧視學生的現(xiàn)象就客觀存在。
學校教育只是孩子終生教育中的一個截面,每一個孩子都有自身的特點,有的早慧,有的晚成。臺灣著名詞人方文山在接受我的專訪時曾提到,自己國中畢業(yè)時成績很不好,但國中的一位老師在畢業(yè)的當天對他說:“我聽別的老師講,其實你很聰明。”就是這位老師的話給了方文山很大的鼓勵,讓他覺得“就算學業(yè)成績不好也沒有太大關系,感到自己還可以做其他東西,成其他事”。[5]要是教師以學生畢業(yè)的成績來論定其一生,那么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且被老師認為“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的愛因斯坦、考了三次藝術學院都以失敗告終的羅丹,可能都將被教師歧視。
學校與教師要做的,就是要呵護好每一個孩子的尊嚴,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與潛能。教育是守候,是一門“愛的藝術”(弗洛姆語),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樹。先鋒詩人、實力作家凸凹在《大地清明,故鄉(xiāng)永在》中說:“在大地上,每一束陽光都有照耀的理由,每一種生長都有自適的風流?!弊屆恳粋€來校的孩子都沐浴陽光,讓每一個來校的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生長方式,是學校應盡的責任,也是教育美好人性建設應有的情懷。
[1]朱邦芬.“減負”及我國科學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J].物理與工程,2016(4).
[2]鄭也夫.閱讀生物學札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3]尼斯·喬治·威廉斯.我們?yōu)槭裁瓷。跘].鄭也夫.閱讀生物學札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4]朱永通.教育的細節(ji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歐陽國勝.不要把生活重心只放在一件事上——專訪臺灣詞作家方文山[J].教師月刊,2010(9).
(責任編輯:賴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