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宇 本刊記者/楊雪
燕子銜泥筑巢忙
□郭宏宇 本刊記者/楊雪
人物小傳:
初志國,湯原縣香蘭鎮(zhèn)慶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曾被評為佳木斯市新農(nóng)村建設工作先進個人,2016年2月被授予全省農(nóng)村“百名好支書”榮譽稱號。
十年前,初志國從人稱“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考察回來就“郁悶”了。老伴見他有些不對勁兒,以為他著涼感冒了,趕忙去拿藥。
初志國指著胸口說:“別忙活了,我這是心病,吃藥不好使?!?/p>
出趟門咋還得上心病了?老伴疑惑不解。“慶豐慶豐,年年有收成。過去以為這樣就算不賴了,走出去才知道差太遠啦!”初志國感嘆。
第二天,初志國把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黨員聚集在一起,將自己的考察見聞感受說給大家,并讓大家談談對慶豐村如何發(fā)展的建議。正當干部、黨員們你一句我一句暢想未來時,村會計打了一句“破頭楔”:“說得都挺好,但無論想干啥,你得有錢?。 ?/p>
屋子里頓時冷場了。這句話也像一根棍子頂?shù)搅顺踔緡能浝呱稀l(fā)展需要資金,錢從哪兒來?
向村民借?初志國不想給大伙兒添負擔;向上邊要?他也不想給領導添麻煩。初志國覺得,最現(xiàn)實的出路是那些被村民無償耕種的集體土地,而干部、黨員們也是這樣想的。于是,村“兩委”做出決定:算清被占村集體土地情況,按每坰3000元的最低價格收取費用,收上來的錢用于村集體發(fā)展。
決定一公布,立即引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沒占集體土地的村民大聲叫好;占了集體土地的村民情緒激動,有的甚至耍起賴來。
這時,初志國的弟弟正在蓋房子。有村民反映,他弟弟的房子多占了20公分寬的地。一些占地村民開始看熱鬧了:“老初要收咱們的地,看看他自己家的事兒咋處理吧?!?/p>
初志國來到弟弟家,讓弟弟馬上停止施工,把地讓出來。
弟媳婦急了:“就能黑自個兒家人邀功,你還能當一輩子干部咋地?”
“只要我在這位置一天,村里的地就誰都別想占!”弟弟理解哥哥,積極配合村委會量地,按規(guī)定交了錢。村民一看初志國做事一碗水端得平,也都沒了怪話和其他念頭。
量地時,原本敞亮的初志國變得摳門兒了——有一家只多占了村里5分地,本以為初書記不會太較真兒,但初志國當即表態(tài):“對不住了,交錢!”村民們一看,心服口服了。
一分摞一分,日積月累,初志國把村里被占的60坰集體土地全部厘清,為村里每年攢出18萬元。
有錢了,有人主張把村辦公室裝修一下,初志國不同意;有人建議放貸,讓錢生錢,他表示反對。那這十年,初志國攢錢攢出了啥?
攢出了富裕。慶豐村有70年的種稻史,但產(chǎn)量低、無精品。初志國經(jīng)多方考察,把村經(jīng)濟主導產(chǎn)業(yè)定位為綠色水稻種植后,便用攢下的錢建成了占地71 000平方米、擁有200棟溫室大棚的現(xiàn)代化育苗園區(qū)和占地5000平方米的智能化浸種催芽基地;成立農(nóng)民田間學校,設立科技信息服務點,免費為村民提供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服務,用科技提升稻米產(chǎn)量和品質。2015年,僅此一項,就使村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
攢出了和美。村里有二十幾間泥草房,破爛得不成樣子,初志國每每看到想起,心里就不得勁兒。村里有了集體積累后,他又向上爭取了部分泥草房改造資金,將泥草房全部翻建成了磚房。他又給村民安裝了自來水,修建了沼氣池,建成了休閑廣場,硬化了村路……慶豐村,道旁栽樹,房前栽花,紅瓦藍墻統(tǒng)一刷。
攢出了希望。隨著年輕村民外出打工,慶豐村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多了起來。初志國從集體積累中拿出26萬元建起了幼兒園和幸福大院,聘請專人看護小孩、照料老人,解決了外出打工村民的后顧之憂。同時,村里每年還拿出2萬元支付村小學的取暖、保潔等日常開銷,為學生免費發(fā)放課本、書包和校服。每天上午九點半,看到慶豐小學操場上的孩子們整齊地做著廣播體操,初志國覺得村里又有了新希望。
一年又一年,春風吹綠了稻田,歸來的燕子又在房檐下筑起了巢??粗嘧右桓?、一塊泥壘出一個家,村民們都覺得,初志國就像勤勞、聰明的燕子,一分一厘攢出了慶豐村的新變化!
[編輯:楊雪電子信箱:ddsh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