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18-02
一、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最早起源于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他在利用自己錄制的教學視頻為侄兒侄女輔導數(shù)學功課的過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為了讓更多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享受這一輔導資源,2006年11月,他制作的第一個教學視頻通過YouTube網(wǎng)站發(fā)布,并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二、同伴教學法
同伴教學法(Peer Instruction)由哈佛大學物理性著名教授埃里克·馬祖爾(Eric Mazur)于1991年創(chuàng)立,同伴教學法使用專門設計的用于揭示學生概念錯誤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的概念測試題,借助計算機應答交互系統(tǒng)或選項卡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變傳統(tǒng)單一的講授為基于剖析概念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概念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效果明顯。
三、同伴教學法在翻轉課堂中的運用
同伴教學法是一種要求學生檢查自己和同伴對于內容的理解的教學實踐。有證據(jù)表明,比起從教師那里尋求指導,學生從同伴那里獲得幫助會感覺更自在。所以當他們有這樣的機會合作時,他們會更加積極的參與。
1.同伴教學法實施前準備活動
首先要做的就是組建討論小組。組建小組有多種形式,一是由學生自愿組合,二是按學號隨機組合,三是由教師安排,到底哪種組建形式才更有利于同伴教學法的實施呢?我們應該把握一個原則,就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而小組內成員可以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對小組組建有一定的干預,在組建小組時綜合考慮學生的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平、人際關系等情況。
其次要精心設計問題。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應該是開放型的,沒有標準答案,這樣的問題才有討論的必要,學生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需要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而且要向同組其它成員推理和解釋,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進行深刻的思考;
(2)問題應該是相對高層次的,布魯姆認知分類法將知識的掌握分為六類,分別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前兩類是知識的基本認知,中間兩類是知識的深入掌握,最后兩類是知識的創(chuàng)新。
(3)要注意問題的表達方式,最好能提供一個情境,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問題,也可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此外,在問題的趣味性、語言表述等方面也要進行仔細斟酌。
2.同伴教學法在翻轉課堂上的實施步驟
課堂翻轉后,教師不必在課堂上花大量時間去重復講解知識點,而應該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課堂活動有很多種,比如提問、測驗、頭腦風暴、角色扮演、辯論、小組討論等,其中小組討論是同伴教學法的主要形式之一,而頭腦風暴、角色扮演、辯論等也都可以以小組形式開展。
同伴教學不只是先進行講授,再進行討論這么簡單。教師需要先設計出問題,然后分階段的拋給學生。學生先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構建這些問題的答案,然后再通過小組的討論和同伴的合作來達成共識。在課堂最后,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討論,并對問題進行補充解釋或是拓展延伸。具體步驟如下:
(1)教師在確保題意明確無歧義的情況下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必須是教師在考慮了學生常見困惑與誤解的情況下精心設計的;
(2)學生有2-3分鐘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組織問題答案,期間不允許討論,時間到了必須提交答案;
(3)在小組討論結束后,學生再次被要求獨立回答此前提出的問題;
(4)教師查看答案統(tǒng)計情況,向學生公布,并組織全班學生進行最后的討論,小組代表向大家分享與解釋他們小組的發(fā)現(xiàn),教師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問題的補充解釋或者拓展延伸。
3.基于同伴教學法的翻轉課堂評價機制
一般來講,教師對所教授課程有兩種評價方式,一是總結性評價,二是形成性評價,目前大部分教師是采用兩者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也就是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各占一定比例,但期末考試占比通常高于平時成績占比。
翻轉課堂的評價可以采用平時70%,期末30%的比例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又分為課前和課中。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由小組得分和個人得分兩個分數(shù)按4:6加權而成,其中個人得分部分又是由自評、小組成員互評和教師評分三部分構成,如圖所示:
四、翻轉課堂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翻轉課堂引入國內僅僅兩三年的時間,就在全國大中小學拋起了教學改革的熱潮,可見,這是在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的一種必然趨勢,教師也應明確定位,及時調整教學模式,重新設計教學活動,把舞臺還給學生,這不僅是自身的與時俱進,也是對學生的高度信任。
當下,教師應由課前教案的撰寫者轉變?yōu)檎n程微視頻的設計制作者,由課堂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檎n堂互動交流的組織參與者,由課后作業(yè)的批改者轉變?yōu)閷W后反思的促進者,由“主演型”教師轉變?yōu)?“導演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