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強
?
“存在感”很重要
□胡志強
一位退休的老記者打電話對我說,在退休之前要積攢一些人脈,最好是保持在職時那些朋友間的聯(lián)系,否則,人一退休,電話都“休眠”了;職場里很多人發(fā)自內心地希望“早點退休,想回家去享受自由生活的快樂。”
……
人是群居的智慧動物,人類把這種群居關系稱為“社會”,離開社會,人就不稱其為“人”了,這是社會學非常確定的科學事實。在社會中,人與人聚,無論什么關系,彼此之間都是客觀的存在,區(qū)別是每個人對自己存在的感覺大不相同,盡管一個群體的人可能就一些問題的見解一致。前述這些都和人的“存在”與對存在的感受密切相關,“存在感”是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觀念前提,不同的觀念,決定著人的生活狀態(tài)大不相同。極端的例子就是面對死亡,有人愉悅,有人痛苦;有自然死亡,也有自絕于世。當一個社會的人大多“存在感”不舒適的時候,整個社會的正能量比例就會下降,社會的總體表現(xiàn)就會頹廢。因為直接關系到全社會幸福指數(shù)的高低,所以,“存在感”的問題不容我們繼續(xù)忽視下去。
最近一件事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鬧得沸沸揚揚,說的是“方舟子該向人道歉。”在幾年前的一檔電視節(jié)目中有個初中學歷的發(fā)明人提及“引力波”,被現(xiàn)場的幾位嘉賓譏笑。近日美國科學家宣布“引力波”確實存在,一些網(wǎng)民據(jù)此開始聲討方舟子,認為他不尊重節(jié)目中的那個發(fā)明人,為此,方舟子寫了4000字的博文予以反駁。他博文里的一句話很重要,就是“初中沒學好卻自以為比誰都懂科學,這就叫反智?!?/p>
在這里我們不討論“引力波”和方舟子們之間的爭論,筆者只覺得把方舟子的“反智”說,放到“存在感”的討論中,對我們很有意義。
“存在感”存在的前提是,人是有智慧、有感情、有感覺的,這個前提的前提是,感覺“存在”的人,其情、其智、其感首先要正確(正常),不正確或不正常的情況下,人的存在感就不真實,甚或錯誤,而錯誤的存在感會把人引入歧途。社會學認為,人對社會的認知永遠不會完結,也永遠不會達到完全正確的彼岸。由此,每一個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認識更是不完備、不周全的。正是因為認識的偏狹,我們對社會的感覺也永遠不會絕對正確,這就造成了任何人的“存在感”都有錯誤。鑒于此,我們在堅守自己的存在感時,就要盡量避免偏執(zhí),并時常進行必要的修正。有一個事實,即任何人在社會的存在中都有層級的區(qū)別,不同層級的存在,社會和人的關系不同,要求也不同。那么,認可了自己的層級現(xiàn)實和對社會關系的判斷有失誤,我們就會對“存在感”少很多抱怨,多一些踏實。
這不是認命,而是對“腳踏實地”的另一種更深層面的解釋。任何人從嬰兒到衰老的一生中,社會層級都是不斷變化的,存在感也會五光十色。只要心智正常,又具備足夠的智慧,我們就不會掉進“存在感”的誤區(qū)里走不出來。反智、無知,不會有正確的“存在感”。
部族精靈:方舟子的評論雖然刻薄了點,但卻也直中要害,沒事還是多看看廣義相對論吧,沒有數(shù)學基礎的唧唧歪歪都是瞎扯淡,無聊的廣大看客不要意淫式的充當正義了,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初夏abcd:怎么說呢,其實大家早就心知肚明,諾貝爾哥是不可能得諾獎的。抨擊方舟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對人的不尊重,諾貝爾哥所謂的“民科”固然不靠譜,但是方舟子連人最基本的傾聽都不會,這才是可氣的。
衰神:郭無法自圓其說,難以證明其真實合理性;你反對他,請拿出證據(jù)讓大眾相信你說的就是對的,否則,你不只欠郭一個道歉,還欠大眾一個道歉!
漆園走狗:啥東西都跟夢想扯一塊,這也是道德綁架。搞科學,有想法就做實驗,有成果就寫論文。整得跟演相聲一樣,沒用。當然,對人要有基本尊重,但這跟什么引力波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