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星
摘要:中國古代稱繪畫為丹青或水墨,中國畫中的水墨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筆墨技巧對于中國畫極其重要,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歷史而逐漸形成,地位極為重要,很多時候被認為是國畫的代表。中國畫傳統的筆墨概念,并不單純是指技法和工具或者繪畫基礎,而表現著畫家的思想感情。筆墨乃是中國畫的靈魂,在運用中追求一種超越筆墨之象的精神,它歷經千年的沉淀,標識了自己不同以往的發(fā)展軌跡。
關鍵詞:筆墨;中國畫;發(fā)展
一、中國畫的筆墨
筆墨是中國畫的術語,是指用筆和用墨的基本功以及畫面效果。一般來說,用筆就是指線條。中國畫的線條的變化是很豐富的,有輕、重、緩、急、粗、細、曲、直、剛、柔、肥、瘦等種種區(qū)別。用墨的主要目的是表現物體的色彩、明暗等。墨雖然是黑的,但中國畫卻有“墨分五彩”的說法,五彩是指黑、濃、淡、干、濕。筆法要求是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是墨分五色。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
中國畫因為講究筆墨,所以評論或欣賞一幅中國畫要看它的水墨功夫,表現畫的氣韻。
二、筆墨的發(fā)展
早在石器時代,中國人類就以動物血液充當顏料使用,用紅、黑等顏料圖繪各種圖案紋樣,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半坡遺址出土魚形紋彩陶上就可以看出中國遠古先民們的繪畫痕跡,也是中國水墨畫發(fā)展的雛形?,F存最早被發(fā)現的繪畫作品是長沙陳家大山出土的戰(zhàn)國楚墓中的帛畫一一《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這兩幅畫里的男女人像肯定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皆作正側面的立像,通過衣冠服飾表現其身份;格調莊重典雅。
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提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的理論主張。而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則是對筆墨的要求。
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是中國至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山水畫,以青綠勾填法描寫山川、人物,尚無皴法,樹木直接用粉點染。體現出作者真切地描繪自然景色的能力的提高,對色彩技法給予了新的形式。
盛唐期間,王維是田園山水詩的代表,畫風水墨簡淡。蘇軾評價他的作品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以詩入畫,創(chuàng)造出簡淡抒情的意境。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發(fā)展了水墨意境。
北宋中后期大批文人畫家踏足中國畫壇,文人士大夫繪畫興起,梁楷的《潑墨仙人圖》開創(chuàng)了寫意人物畫之先河。用酣暢的破墨畫法,會出現人步履蹣跚的醉態(tài),用簡括細筆夸張地畫出帶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荊浩也在他的《筆記法》里提出了“六要”,即:氣、韻、思、景、筆、墨六個要素,他指出“吳道子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文人畫主張以水墨表達性靈,寫意為先。
歷經元明清,出現力倡文人畫尤其搶救筆墨的松江山水畫派,揚州吸引了大批文人畫的職業(yè)畫家與職業(yè)化了的落拓文人畫家。最具代表性的“揚州八怪”繼承發(fā)揚了“清除四僧”的傳統,把寫意畫發(fā)展得更加充滿個性,筆墨更加豪縱而古拙。
三、筆墨的意義
在傳統繪畫中,筆墨滲透著畫家的情感,它也是繪畫作品能否“氣韻生動”或“傳神”的關鍵。唐中期的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的即在于通過摹寫自然山水來傳達人物的主觀性情,從側面道出藝術家通過筆墨對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追求和理解。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意”指情意和激情。書中闡明了繪畫的功能,同時又強調了“氣韻”和“骨氣”之間的辯證關系,“筆不意而意周”,作畫在于“得意”。
趙由雋有詩云:“畫法始由梁楷變,觀圖尤喜墨如新” 梁楷的減筆畫代表作《潑墨仙人圖》中充滿了淋漓自由的筆墨書寫,注入了他向往自由的情感,表現他放任不羈的性格,抒懷寫情,用筆放逸而不拘常格。從而可見好的國畫作品是畫家對所要表現的藝術形式所產生的思想感情,把胸中情意和激情表現出來,抒情寫意,即使畫盡,其意猶在。畫家把對生活的觀察與情感體驗,創(chuàng)作的熱情,持久不懈的努力,嚴肅認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不茍的藝術表現力都用筆墨注入作品中, 引起大家的審美及情感共鳴。自古以來,中國畫是沿著筆墨通向神韻之道而向前發(fā)展的,所謂氣韻生動就是意到筆隨,筆墨兼任且氣韻生動的神妙境界,以筆墨形式達到對自我的超越,在筆墨之間流露主觀之神。
經濟的發(fā)展,當下中國畫的筆墨方式改進了許多,但仍然在畫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筆墨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惲南田提出“氣韻藏于筆墨,筆墨都成氣韻”。筆墨同人的精神之氣是合為一體的。因此,在中國畫中,筆墨是衡量繪畫的最高標準,通過筆墨技巧,才能夠達到氣韻生動,通過筆墨來達到所謂的天人合一,融會貫通。充分證明了筆墨在中國畫畫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118
[2]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3]林木編著.筆墨論[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
[4]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5]薄松年,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