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今年最火的電影,稱得上業(yè)界奇跡的就是“綠燈俠”扮演者瑞安·雷諾茲找了10年都沒找到投資、最后只好東拼西湊了5000多萬美元拍攝的限制級超級英雄電影《死侍》——全球票房超過7億美元,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導演提姆·米勒第一次執(zhí)導長片就獲得如此成績,令人驚嘆,他原本只是名動畫師和特效師,曾憑借動畫短片獲得奧斯卡獎,并在電影《龍紋身的女孩》中擔任特效總監(jiān)。
提姆·米勒的成功轉型在好萊塢并非特例。從前好萊塢的很多知名導演都是編劇、攝影師或拍廣告出身,自2006年開始,特效師轉行做導演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而且由于特效片屬于全球觀眾都喜愛并能看懂的商業(yè)片,因此特效師第一次當導演的成績很多都是好幾個億美金票房和進階奧斯卡級別的。別看他們以前沒有執(zhí)過導筒,但視覺效果方面的絕對優(yōu)勢給了他們極高的起點,如果正好又會講故事,必然一發(fā)不可收拾。
來自英國的加里斯·愛德華斯即為特效工程師出身,他于2008年自編自導并且自己做特效總監(jiān)拍了第一部長片《怪獸》,廣獲業(yè)內關注。2014年,他被華納和傳奇影業(yè)邀請擔綱特效大片《哥斯拉》的導演,制作預算1.6億美元,全球票房5億美元,成功進軍好萊塢。
同樣特效總監(jiān)出身的羅伯特·斯托姆伯格憑借《阿凡達》和《愛麗絲夢游仙境》獲得兩次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迪斯尼2014年的《沉睡魔咒》就是他的導演處女作,1.8億美元制作預算,7.6億美元全球票房,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服裝獎。
來自南非的尼爾·布洛姆坎普憑借3D動畫和特效于18歲入行,2009年在彼得·杰克遜監(jiān)制下推出自編自導長片處女作《第九區(qū)》,他獨特的電影手法以及結合電腦特效的風格獨樹一幟,獲得最佳影片、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四項奧斯卡提名,3000萬美元制作預算,全球票房2.1億美元。他隨后相繼推出的《極樂空間》《超能查派》均口碑和成績不凡。
來自新西蘭的安德魯·亞當森于20世紀90年代負責“蝙蝠俠”系列電影的視效總監(jiān),他于2001年任聯合導演的處女作《怪物史萊克》制作預算6000萬美元,全球狂攬近5億美元,并且奠定了夢工廠在動畫領域對抗皮克斯的基石。之后亞當森繼續(xù)執(zhí)導《怪物史萊克2》,憑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他越戰(zhàn)越勇,接連執(zhí)導了《納尼亞傳奇》和《納尼亞傳奇:凱斯賓王子》。
科林·施特勞斯和格雷格·施特勞斯兩兄弟,人稱“施特勞斯兄弟”,從少年時代便進入特效領域,曾為《后天》《300勇士》等眾多大片擔任特效總監(jiān),并擔綱《泰坦尼克號》里“冰川”部分的制作。2010年,兩兄弟聯手任導演、制片人和視效總監(jiān)拍攝了《天際浩劫》。由于二人諳熟特效,此片預算控制在2000萬美元之內,全球票房卻達6.7億美元。
這個清單上的名字還有很多,并且每年遞增,導演處女作《地心歷險記》的埃里克·布雷維格,導演處女作《創(chuàng):戰(zhàn)紀》的約瑟夫·科金斯基等等,都是一上來就執(zhí)導上億美元預算、最終贏得上億美元全球票房的特效師。特效現在占到好萊塢系列大片三分之一甚至將近一半的預算,相信特效師做導演的趨勢會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