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霞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兒科監(jiān)護室 湖南長沙 410000
綜合護理干預對小兒腹瀉的影響研究
羅 霞1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兒科監(jiān)護室 湖南長沙 410000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小兒腹瀉的影響研究。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90例小兒腹瀉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兩組患兒均由臨床醫(yī)師給予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口服蒙脫石散和雙歧三聯(lián)桿菌,同時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處理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艾灸、推拿等,分別觀察兩組腹瀉患兒的止瀉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觀察干預3d后當日大便次數(shù)。結果:觀察組患兒的止瀉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干預3d后當日大便次數(shù)亦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艾灸、推拿為特色的綜合護理干預能明顯縮短患兒腹瀉時間,提高臨床療效,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小兒腹瀉;綜合護理;艾灸;推拿
小兒腹瀉是兒科臨床中最為常見的一類病癥,其發(fā)病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多見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患兒多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性狀改變,重者可見水樣便、煩躁不安、精神萎靡,甚至驚厥昏迷。長時間腹瀉會造成營養(yǎng)不良及生長發(fā)育障礙,對患兒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目前臨床在治療該類疾病時,多采用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調整腸道菌群等。近年來筆者在臨床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艾灸、推拿的綜合護理措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診的小兒腹瀉患兒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21.5±7.2)個月;病程2~8d,平均(3.6±1.9)d。所有患兒均符合沈曉明主編的《兒科學》(第七版)中小兒腹瀉相關診斷標準,患兒均有大便次數(shù)增多、大便性狀改變等癥狀,初期主要有食欲不振,伴有嘔吐,以胃腸道癥狀為主。
1.2 分組 對納入觀察的90例患兒按照先后順序排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觀察組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22.1± 7.1)個月;病程2~8d,平均(3.8±1.8)d。對照組45例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21.6±7.3)個月;病程2~8d,平均(3.6±1.7)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干預方法 兩組患兒均由臨床醫(yī)師給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口服蒙脫石散和雙歧三聯(lián)桿菌,同時給予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處理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艾灸、推拿,艾灸:讓患兒仰臥,暴露臍部。取干燥細食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食鹽上再放置一薄姜片;如患兒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在臍周預先置一塑料圈,再填入食鹽。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兒稍感燙熱或皮膚發(fā)紅,即更換艾炷,一般灸3~9壯。注重先安撫患兒情緒,避免哭鬧時燙傷。推拿:①補脾經:旋推寶寶的大拇指末節(jié)羅紋面,100-300次。②清大腸:食指橈側緣(靠近大拇指的一側)自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線即是大腸穴,從虎口向食指尖方向直推100-300次。③揉板門:手掌大魚際平面即是板門,用指端揉100-300次。④揉中脘:中脘穴在劍突(即胸骨下端)與肚臍的中點,用拇指或掌根按揉100-300次。⑤揉天樞:天樞穴在肚臍旁開三橫指(寶寶的手指)處,左右各一點揉100-300次
1.4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兩組腹瀉患兒的止瀉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觀察干預3d后當日大便次數(shù)。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止瀉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干預3d后當日大便次數(shù)亦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觀察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止瀉時間(d)住院時間(d)干預3d后當日大便次數(shù)觀察組 45 2.32±0.68 3.26±0.84 1.13±0.21對照組 45 3.58±0.92 4.69±0.97 1.78±0.43
小兒腹瀉,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主要特點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和性狀改變,可伴有發(fā)熱、嘔吐、腹痛等癥狀及不同程度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病原可由病毒(主要為人類輪狀病毒及其他腸道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等引起,另外腸道外感染、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過敏、喂養(yǎng)不當及氣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歲以下嬰幼兒的常見病[2]。治療上包括調整飲食,控制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臨床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飲食調護、皮膚護理等,為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近年來筆者采取了艾灸、推拿的綜合護理干預。
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fā)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3]。肚臍又稱神闕穴,是任脈重要的穴位,艾灸神闕具有溫運脾陽、和胃理腸、溫陽救逆等作用,從而起到健脾止瀉的作用。
小兒推拿是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4]。筆者使用的手法中補脾土能健脾胃補氣血,清大腸能清熱除濕、澀腸固脫,揉板門能清熱涼血、消食化積,揉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積,揉天樞能疏導大腸、理氣消滯。
艾灸、推拿應用于小兒腹瀉的治療簡便易行、療效顯著,干預后能明顯縮短患兒的腹瀉時間和住院時間,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應用。
[1]馮玉梅.精細護理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6,14(29):3080-3081.
[2]張文娟,劉彩云.二術止瀉貼敷貼配合推拿治療小兒腹瀉78例觀察及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12):102-103.
[3]黃智萍.中藥穴位貼敷及艾灸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及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7):73-74.
[4]楊文婷.小兒推拿治療嬰幼兒腹瀉的護理體會[J].北方藥學,2013,(9):183-183.
R473.72
A
1672-5018(2016)10-137-01
羅霞(1988-),女,本科學歷,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