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域活動微觀察名稱:喂水果娃娃吃餅干
案例發(fā)生的區(qū)域:數(shù)學區(qū) 案例發(fā)生的年齡班:?。?)班
記錄人:張坤坤 時間:2015.10
一、案例描述
早晨來園,小猴組的孩子們擠在“喂寶寶吃餅干”這個玩具,他們被形象可愛的蘋果、西瓜、橘子、水梨娃娃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都迫不及待的想玩這個新的玩具,要喂水果娃娃吃餅干,那就要找到與水果娃娃嘴巴相似的餅干喂到它的嘴巴里。而這跟我們的教學活動是相符合的,所以孩子就開心的玩了起來。“這是什么形狀?這兩個餅干形狀是一樣的嗎?一向好問的孫怡博拿著一個正方形片片和長方形片片自言自語道。這時,劉青卓指著長方形說:”這個是正方形,又指著正方形說這個是長方形。這時,聰明的成成說:“不對,不對,這個是正方形,那個才是長方形,于是兩個孩子就在那里吵了起來,這時,孫怡博說:真沒勁,我不玩了,說完她就從數(shù)學去拿了別的玩具玩了起來!
二、案例分析
了解了他們吵架的原因后,我進行了反思:首先:因為教學活動中沒有涉及到喂長方形餅干,所以孩子們對長方形的特征是模糊的。而我為何要把長方形放在里面呢?因為在教學活動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三種圖形的概念掌握的非常好,所以在設(shè)計制作這一區(qū)域材料時,為了讓操作更有挑戰(zhàn)性,我把長方形加入了其中,這就導致了孩子對這兩種形狀產(chǎn)生了混淆,所以她們分辨不出到底哪個是正方形,哪個是長方形。其次:小班的孩子主觀意識和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非常強烈,而正確的判斷事物的能力還比較有限,所以吵架的孩子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是吵架的原因之二。第三,小班孩子對有一定難度的玩具,缺乏探索的欲望,他們很容易放棄,喪失對玩具的樂趣。
三、指導策略
為了讓幼兒能夠重新拿起這個精心設(shè)計的玩具材料,我精心以下的思考與調(diào)整:
1.教師立刻介入其中,幫助幼兒正確的認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運用觀察和比較的方式,讓幼兒很快區(qū)分它們的不同之處,幼兒理解以后再進行此項游戲。
2.對喂水果娃娃這個玩具重新進行更新,如:為了能更好的認識和區(qū)分四種圖形的特征,我們可以準備一些形狀分類盒,讓幼兒先把所有的圖形按特征送回家,然后再提供一些勺子,讓幼兒根據(jù)水果娃娃嘴巴的形狀,用勺子把圖形片片喂到它們的嘴巴里。這樣做不僅加深了孩子對圖形的認知,同時也提高了孩子動手拿勺吃飯的技能。
3.教育幼兒送的時候要說一句好聽的話:如:什么水果娃娃我請你吃什么餅干,以此我們還可以進行健康教育,要求孩子們喂飯的時候不掉米粒,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告訴自己在吃飯的時候不掉米粒,可謂一舉多得。
四、案例反思
俗話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教師在給幼兒設(shè)計玩具時,應(yīng)事先考慮到每一個細節(jié)問題:如:做的玩具適不適合現(xiàn)階段幼兒年齡的水平?如何體現(xiàn)操作材料的層次性?做什么樣的玩具、投入什么陽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兒,讓幼兒持之以恒的玩下去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深思熟慮的。我也相信改良后的“喂水果娃娃吃餅干”會得到大眾的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