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彪
入職先立志,惰怠無事成。作為中辰鋼構的董事長,我向大家薦文《與自己狹路相逢》。這是我公司員工王松寫的不甘平庸、主動作為的故事。一個文科生由非專業(yè)領域的“零存在”,成長為公司業(yè)務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管理者,哪個老板不愿為這樣的職場人加油。
此文簡明,文筆挺好,一看就有文科底子。但這不是我薦文的理由。察其言,觀其行,我在王松身上看到可貴的內在驅動力。細想,一個公司的企業(yè)文化的引力波再強,觸碰到?jīng)]有正常腦回路的員工身上,也是白搭。有科學家把量子力學解釋為遙遠地點的心電感應,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也可以構成生物場。人不僅可以與自己“一畝三分地”外的東西互聯(lián)互通,還可以據(jù)為己有。人的成長,從本質上說是一步又一步的陌生拓展。
每一個新員工入職,不論你有無專業(yè)經(jīng)驗,常常需要“清空”,進入“二次學習”,特別要先學會公司規(guī)矩,融入企業(yè)文化。明代大儒王陽明先生把人心中那種寶貴的自覺意識,稱之為“良知”。
有記者問我:“作為老板,你最不喜歡什么樣的員工?”我回答“思維懶惰者”。你萌萌噠無所謂,個性強沒關系,專業(yè)偏也無妨,但你懶得學習就壞了。職涯就是學路?,F(xiàn)在HR都是“速招聘”,沒工夫細細考察你的“底牌”,但你的“勝任力”通過實操節(jié)點“走兩步”就看出來了:是領導推你走的,還是你主動走的?俗話講“萬惡懶為首”,我再加一句,“思維惰怠尤為最”。職業(yè)人不論在哪個企業(yè),哪個崗位任職,都要走適配路線。每個人都是“自主經(jīng)營體”。我在德國考察時聽到一句商界諺語:“主動責任是生命的一半?!庇幸粋€詞叫“贏者通吃”,我認為,“贏”就贏在自覺進取上。從“蒙智”到“睿智”的修煉,是所有入職者夢圓職場的必由之路。
我公司像王松這樣的文科生先后有十幾人,大多一畢業(yè)就與原專業(yè)“閃離”了,“轉業(yè)”在不知其然的崗位上。與自己狹路相逢,還是隨波逐流,兩種心態(tài)決定兩種命運。他們中有的成為經(jīng)營或管理崗的佼佼者,有的仍舊是可有可無的邊緣人,當然還有被末位淘汰者。你能不能成為企業(yè)核心骨干成員,取決于學習力而非學歷。同樣是“黃埔生”,也有上戰(zhàn)場尿褲子的。有一種痛點叫出發(fā)點,有一種尊嚴叫再出發(fā)。從這個意義上說,聰明人會利用或借助“學習型組織”,給自己來個轉型升級,視而不見資源平臺的人,無疑是不明智的。
有一段時間,我公司組織的培訓勤了些,甚至還要占用假日休息時間。記得有一次王松接到周日培訓的通知,在孩子小、婆婆生病的情況下,她居然準時趕到現(xiàn)場?!澳慵依锸窃鯓影才诺模俊痹谕略儐枙r她說:“我要補短板,不能請假,只能以有愧之心求無愧之境。”我覺得她不是在尋求“充電”,而是自己在“發(fā)電”。有這樣境界的人一定會成為有出息的人。果然,2015年底,她被公司評為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標兵。
我欣賞一句格言:“重擔不會壓倒你,而你背負的方式卻會?!弊x王松的《與自己狹路相逢》這篇文章,會發(fā)現(xiàn)一個潛臺詞——快樂。每天上班,她都挺嗨的。飽滿樂觀的精氣神是職場生存的心理資本。所謂職業(yè)素質包含六種品質:樂觀心態(tài)、持續(xù)學習、大局觀念、專業(yè)精神、敬業(yè)精神、團隊意識。樂觀心態(tài)是第一品質。人生不怕有痛點,只要你身上沒有攀比的黑洞、貪欲的管涌、焦慮的豁口、偏見的暗溝,那么你的快樂元素就不會流失,再出發(fā)的路也一定充滿陽光。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