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不久前,隨文學院下鄉(xiāng)參加活動,走訪到某個貧困鄉(xiāng)的中心小學,正逢午飯時間,學生們三三兩兩,蹲在秋日陽光里扒拉著飯。那是一所由民主黨派援建的小學,宿舍是某個知名企業(yè)捐贈的,每間小屋內擺了五組高低床,空間逼仄;教室里的桌凳陳舊,大約也是其他學校淘汰下來的。即便如此簡陋的條件,已經讓師生們喜出望外了。走訪結束時,我們從車上拿來幾十本雜志,原本是想送給老師,豐富一下他們的課余生活,誰知孩子們也一擁而上,搶到雜志后立刻津津有味地翻看起來。
在我的記憶里,文學雜志已經很久沒有遇到這樣熱鬧的場景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在娛樂多元的時代,在文化消費越來越繁榮的時代,嚴肅文學的沒落早已成為了不爭的事實,然而那一天,在依著山坡的校園里,我恍惚看到了文學薪火相傳的微小意義。
在不久之后的一次文學期刊主編交流會上,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抱團取暖”這個詞,似乎嚴肅文學的漫漫冬夜長無邊際,春天是否爽約不得而知,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執(zhí)著堅守”仍是文學期刊不滅的信念,因為文學仍是一個民族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恰如那些愛讀書的孩子,在某個時刻被某篇作品打動,心靈便種下一枚蘊含無限力量的種子。
本期的中篇小說《兄弟》,從一段舊事寫起,抽絲剝繭,將一個老人生前身后的諸多故事展現(xiàn)得驚心動魄,他最為不屑的兒子恰恰是真正的智者,他的人生哲學樸素而光輝。短篇小說《山路彎彎》對于農民工群體傾注了更多的關懷,一件件血淋淋的變故在不動聲色中緩緩展開,讀來令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