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文
屠格涅夫是俄國19世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之一,他不朽的創(chuàng)作為俄國和世界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作品中流露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義情懷深深影響著19世紀的俄國讀者,推動了整個時代思想的進步。時至今日,人道主義的旋律依然奏響在世界各地各民族當中,足以見得研究屠格涅夫人道主義情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短篇小說《木木》為例,探究屠格涅夫寓于作品中的人道主義情懷,有助于反思現(xiàn)代社會罪惡現(xiàn)象,重新審視人道主義這一永恒的時代主題。
屠格涅夫的作品描繪了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面貌。屠格涅夫曾就讀于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后轉入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盡管他最終未真正從事哲學研究,但他的哲學思想皆在其文學作品中展露無遺,他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更為后人所贊揚。國內外學者對屠格涅夫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等,在解讀女性形象、分析藝術特色和抒情風格等方面的研究更是碩果累累。然而,《木木》這部短篇小說代表作似乎無人問津?!赌灸尽吠瓿捎谕栏衲虮涣鞣诺奶厥鈺r期,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卻釋放了他的苦悶心情和人道主義情懷,它是廣大讀者深刻理解作家創(chuàng)作思想的重要一環(huán),不容忽視。故本文以《木木》為例,從小說人物奴性刻畫和選題兩方面著手,對屠格涅夫的人道主義情懷進行探究。
一、屠格涅夫人道主義情懷
“人道主義”一詞源于拉丁文humanistas,最初的實踐可以追溯到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上。從普遍意義上講,人道主義強調個人尊嚴的價值,批判對人的精神壓制,捍衛(wèi)人的自由和平等。文學即人學,永不熄滅的人性之光照亮西方文學,人道主義是亙古不變的主題。
屠格涅夫出生于奧廖爾省的一個地主家庭中,母親生性乖張,對待農奴頗為殘酷。年少的屠格涅夫親眼目睹了農奴制的不合理和殘暴,升入大學后又受到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感召,對農奴制下的悲慘生活給予了無限的人道主義同情,此后人道主義成為屠格涅夫文學作品的出發(fā)點和基調。
1850年11月,母親去世后屠格涅夫繼承了巨額遺產。他立刻在自己的莊園中進行解放農奴的改革,“我用一切辦法來促進全面解放的成功”,表現(xiàn)出廢除農奴制的巨大勇氣。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曾說:“在我的眼中,這個敵人有一定的形象,它冠用著眾人皆知的名字:這個敵人就是農奴制……我發(fā)誓,永遠不同它和解?!蓖栏衲驅r奴制的深惡痛絕,正是立足于人道主義思想,他對灰暗社會底層大眾悲慘生活的同情,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
二、寓于奴性刻畫中的人道主義情懷
(一)女地主
短篇小說《木木》的題材源于生活,其中的主人公大多都可以在同時代人中找到原型?!赌灸尽分械呐刂骱蛦∨窭髂返脑途褪峭栏衲虻哪赣H和家奴安德烈。顯然,暴戾地主的形象在當時的俄國實屬典型,乃至作者無需給小說中的女地主命名,她就可以代表奴隸主階級的特性。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提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迸缘钠毡橐饬x在于,它不只是一個屬于個人的絕對身份地位(如“奴隸”身份),而是一種所有人都難免的相對不自由和屈從狀態(tài),包括那些看上去是“主子”的人們。屠格涅夫借地主階層的惡行,赤裸裸地揭露了俄國農奴制的悲哀,蘊涵著作者對農奴制社會的同情,對丑陋時代下小人物抱有人道主義關懷。
(二)管家加夫利洛
加夫利洛是宅子里的管家,向來服從太太的一切指令,使格拉西姆遭受兩次痛苦之別的人正是他。當聽到太太準備將塔季雅娜許配給酒鬼卡皮統(tǒng)時,加夫利洛欲言又止。這命令使他為難,令他感到頭痛的原因在于,他清楚地知道一方面格拉西姆愛著塔季雅娜,另一方面卡皮統(tǒng)品行不佳,輕浮荒唐,不會是一個好丈夫,而塔季雅娜性情溫和,他擔心這樁婚事或將引起軒然大波。經過一番心理斗爭,殘暴制度下的奴性驅使他服從命令。最后逼迫格拉西姆不得不溺死木木,又給了這個最底層農奴重重的一擊。屠格涅夫心理描寫的特點在于對人物靈魂的透視,立足人性和人道主義,反映人內心的世界。
(三)洗衣女塔季雅娜
小說對格拉西姆所愛之人塔季雅娜的描寫也極盡細致生動。洗衣女塔季雅娜,勤勞能干、性情溫順,溫柔的表象下則隱藏著一絲淡漠??蓱z無助的境況使她對自己的事毫不關心,對太太十分懼怕。面對太太的配婚,她沒有反抗,只是默默地流淚,然后便接受了這個事實。最終被加夫利洛等仆人說服,裝醉擺脫了格拉西姆的追求。離城時,收下格拉西姆一年前為她買的頭巾,她再也不能控制地留下了眼淚。此后兩人注定不再有交集,可想而知塔季雅娜與酒鬼丈夫接下來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苦楚。
三、寓于小說選題中的人道主義情懷
(一)文學作品中的狗意象與人道主義
狗在漢俄文化中都有雙重含義,既是忠誠的象征,又指供人驅使、為非作歹的奴才。俄羅斯著名作家契訶夫、果戈理、布爾加科夫等的作品中都曾出現(xiàn)過各具特色的狗形象。其中布爾加科夫的小說《狗心》尤為深入人心,它以荒誕的手法講述了狗變人的實驗,將社會存在的種種弊端批判得淋漓盡致,從而喚起人們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作者的價值追求和人道主義情懷,通過對狗的悲慘境遇的描寫表達人道主義反思。此外,狗更是底層大眾境遇的寫照,人與狗的命運被捆綁在一起,人像狗一樣低級,被隨意踐踏和欺凌。
(二)木木的角色設計分析與人道主義
屠格涅夫早在長篇小說《獵人筆記》中就生動地描繪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農村社會風情,同時將矛頭直指殘酷罪惡的制度,深刻揭露了農奴制的黑暗??呻S后因不顧禁令發(fā)表悼念果戈理的文章被捕,流放至奧廖爾省斯巴斯科耶的農村。《木木》正是在這段囚禁時期完成的,并成為其短篇小說的代表之作?!澳灸尽笔切≌f中小狗的名字,主人公格拉西姆既聾又啞,只能發(fā)出含糊不清的單詞即“木木”,小狗的名字由此得來。
整個故事的主人公顯然是格拉西姆,但小說卻以“木木”為題,可見作者獨具匠心的設計。作者濃墨重彩地刻畫格拉西姆與地主婆,意在向讀者傳遞木木的生存環(huán)境。小說正是從木木的出現(xiàn)開始,將情節(jié)逐步推向高潮。格拉西姆對小狗木木格外關愛照顧,可這也未能使木木擺脫不幸的命運,木木的不幸便是主人的不幸。19世紀的英國作家加萊爾曾說,“這是全世界最感動人的故事”。20世紀的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也說,“在藝術的領域中從來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對于專橫暴虐的抗議”。
木木看似不是主角,卻勝似主角。木木的悲慘結局,昭示著地主階級對奴隸階級無情的蹂躪和對農奴尊嚴的蔑視。木木的慘死喚醒了格拉西姆的獨立意識,無言的反抗預示著奴隸階層終將覺醒。
四、結論
《木木》是屠格涅夫短篇小說的代表作,雖篇幅不長,但其蘊藏的研究價值不可小覷。小說展現(xiàn)了屠格涅夫對社會各階層生活的充分理解、對現(xiàn)實本質深入的洞察力、對復雜生活現(xiàn)象和典型特征的辨析能力以及對現(xiàn)實景象完整的再現(xiàn)能力。小說中俄羅斯社會的地主與奴隸的關系,好似人與狗的關系,又不如人與狗般和諧。像狗對主人一樣忠誠的奴隸,與人性極為扭曲的地主是舊時代的典型,緩解兩個階級的矛盾是時代的任務。
(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