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云 敖久麗
張立辰是當代大寫意花鳥畫的大家,他勤奮好學,孜孜以求,對傳統(tǒng)花鳥畫深入研究,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創(chuàng)新。他嚴謹治學,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量花鳥畫人才。
一、張立辰是當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美術教育家
張立辰,號漁人,生于1939年10月,祖籍江蘇沛縣,是現(xiàn)代非常著名的大寫意花鳥畫家。他在大寫意方面非常有造詣,而且比較擅長蘭竹書畫,偶爾還會創(chuàng)作山水畫。張立辰畢業(yè)之后在文化部人民美術出版社任職,于1977年被調到中央美術學院擔任教課教師,曾經還擔任過中央美院國畫系的主任、東方美術交流協(xié)會的理事以及北京花鳥畫研究會的副會長等。目前擔任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及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等職位。
張立辰從事國畫教學三十余年,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近幾年為了提高博士、碩士以及研究生的教學效果,特地創(chuàng)辦了中國寫意高研班和博士課程班,在傳播中國國畫精神、促進中國國畫發(fā)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張立辰在教學的同時也在不斷創(chuàng)作國畫作品,而且對中國國畫進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家鄉(xiāng)的風》《曉雨含煙》以及《雨后》等,還曾經在很多地方舉辦過個人畫展和聯(lián)展,如青島、長沙、日本以及北京等。除此之外,張立辰還參加了一些國內外比較著名的展覽,如非歐巡展、法國盧浮宮的沙龍展以及北京當代中國優(yōu)秀作品展等。張立辰還曾出版過很多的畫集,如《張立辰畫集》《張立辰小品集》以及《張立辰精品畫輯》等,而且他還將自己在中國國畫方面的認識撰寫成了論文,并且發(fā)表,比較著名的有《略談中國畫的筆墨意義》《當務之急——與梅墨生談中國畫教學》以及《畫意入書書自高——淺談潘天壽先生書法藝術及書畫關系》等,在現(xiàn)代社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二、張立辰是當代著名的花鳥畫大家
張立辰的作品大氣磅礴,國畫大師李可染評其作品非常有氣勢,線條交叉很有抽象美。李苦禪稱其作品“不是年輕人能畫得了的,有老潘(潘天壽)的氣質,有大家風度”。他是當代著名的寫意花鳥畫大家,他師造化、創(chuàng)新意,是當代畫家中非常重視“以書入畫”且取得了顯著成就的畫家。他的作品風格可上溯到青藤、八大、石濤、吳昌碩、潘天壽等。這些寫意大師已經把中國畫發(fā)展到了極致,要超越他們十分困難。張立辰正是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也感受到了寫意的難度,所以就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要比別人付出的更多,在這種意識的支撐下堅持了四十多年,乃成當代寫意花鳥之執(zhí)牛耳者。特別在近幾年,張立辰在中國寫意花鳥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管是在結構、寫意手法,還是寫意手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將中國寫意花鳥畫推向一個新里程,中外識畫者都對他贊賞有加。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劉大偉先生是這樣評價張立辰的:“張先生作品大筆縱橫,筆墨淋漓,可以說是在當前國畫界,特別是花鳥畫界非常知名的大寫意花鳥畫家,也是不多見的一個花鳥畫的著名藝術家,他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在技法上達到了一個爐火純青的境界,特別是在近年來我們中國畫在改革開放以來面臨著多種風格探索的形勢下,他的這種傳統(tǒng)技法、筆墨的技巧達到的水準是非常難得的”。
三、張立辰的畫竹作品是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的發(fā)展
張立辰的花鳥畫題材非常廣泛,在眾多題材中,竹子出現(xiàn)的最多。他的寫竹作品有巨幅也有小品,巨幅作品有的將紙平鋪于地上,大筆揮灑,水墨淋漓,形成強大氣勢。小品畫竹用筆干練、簡約,注重寫意,非常利爽。無論巨幅還是小品他都抓住了中國畫的靈魂,強調中國畫的筆墨結構,以書筆寫畫境。同時注重畫面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畫上筆觸的變化似音符跳動,時緩時急、時高時低,看他的作品就像聽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久久不能忘懷。
《雨后復斜陽》,高266厘米,寬122厘米,創(chuàng)作于北京,八尺凈皮宣,以狼毫、山馬筆,臨池濡水墨、朱膘、赭石、花青表現(xiàn)了在急雨后陽光復照于竹林的境界。張先生寫竹“雨后復夕陽”的主題,得于1978年的春夏之交。先生本人那時重新開始了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他在央美教學之余,赴江南寫生。一日午后,正在杭州玉泉山觀竹,突然雷聲轟鳴,風雨大作。驟雨初歇,云際中斜陽射入濕淋淋水珠瑩掛的竹林間,燦爛超霞,奪目清新??创司吧?,他激動萬分欲振筆寫之,卻束手無策。返京許久念念不忘。思古追今,遷想墨竹朱竹之理,互為陰陽,精心探微,終以一筆飽蘸墨汁,再調朱膘寫之,恰得當初意向之梗概。
《癡風靈雨》,高230厘米,寬52厘米。此幅風雨竹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2002年5月,張先生偕同于光華、張弦、王鴻等在莫干山安吉訪竹寫生。春夏之交的天氣時晴時雨,張先生一行晴則爬山鉆竹林,雨則訪山村繞竹籬。竹鄉(xiāng)的山居就地勢植竹,大多是要砍掉梢頭的,所以與山野之竹不同,變化很多,形象各異,大概是因各家的興趣不同,而選擇的竹子的品種也有所不同。一天午后,張先生正在安吉的一個小山村里,零星小雨突然加急,他站在一條斜路上,凝視著幾竿禿竹,這時由下面走上來一位身穿棕蓑的山農,邊走邊指著上面的家院說:“雨下大了,快來避避吧?!睆埾壬S他登上臺階,走進一大門,在過洞下停步,眼朝院落一掃,目光便停留在屋角的疏竹上,它不像新栽的,也不像院外山野之竹那樣肥茂,有的竹子也伐了頭,枝葉無多,疏朗有致,似乎有意修剪過,但又極顯自然,其新篁剛抽葉,老竹在雨壓風疏中靜動自如,表現(xiàn)出極強的生命力和抗爭精神。張先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不覺好客的主人已端上茶來,口中說道:“這是俺當?shù)赝廉a安吉白茶,請品嘗?!睆埾壬舆^后一股清香撲面而來,連忙說:“好茶,好茶,謝謝,謝謝。”主人接下來便談起了竹鄉(xiāng)的生活和故事,張先生一邊聽一邊還是盯著那風雨中的竹子。應物之心不泯,他思忖著,它不像文同、夏昶、王紱、顧安,有點像青藤,有點像石濤,又有點像吳昌碩,又不太像。張先生心想,大自然真是太神奇、太豐富多彩了。歷代大師們以敏銳的目光挑選自己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筆下之竹”自是個人各異了。對于墨竹創(chuàng)作而言,這其中都度過了“自然之竹”到“胸中之竹”的筆墨結構形成的神化過程,接著又度過“胸中之竹”涌瀉于畫面時所形成“筆下之竹”的筆墨神化表現(xiàn)過程。此時雨漸消,風未止,張先生在激動中連忙向主人表示感謝,然后告別。
回到住地,張先生情不自禁地握毫面素,直抒胸臆,揮筆縱橫,創(chuàng)作此圖。其章法,竹竿分兩組,向上呈合掌之勢,起筆均在畫面之內,參差成斜勢;竹梢長短不齊,有的長出畫外,露根不露梢;竿子為“直起”,其枝葉則“橫破”,呈橫斜向下勢,竹竿上沖,雨壓枝葉下合,即完成了全局的“沖和”關系。整體用筆輕松隨意,竹子結構尤其枝葉的筆墨結構上松下緊,表現(xiàn)“雨洗風疏竹聲清”的境界。題為“癡風琳瑯雨,瀟瀟依常鳴,伶?zhèn)愔茷榈?,年年頌太平”,款字寫得上重下輕,與最上部的幾筆重葉連接起來,加強了合的勢,也加強了畫內畫外氣勢的整體運動感。
張立辰畫竹,除了注重運用傳統(tǒng)的筆墨之外,還用了一些技法,比如積水法、撒鹽法及其他特殊方法等,這些方法都是前人沒用到的。從這點看,張先生把傳統(tǒng)筆墨和特殊技法很好地結合起來,以表現(xiàn)特殊的意境,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
總之,張立辰是當代畫壇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在教書育人方面,他培養(yǎng)出了大批高質量的學生,在繪畫方面,他創(chuàng)作了太多高水平的作品,不管是在做人、做事、作畫方面都是值得學習的。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