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活動體驗式課堂就是以活動為媒介,教師通過引向指路,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收集處理語言信息,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互動交流,在不斷地“體驗”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學生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課堂活動構(gòu)成要素,就是師生對話,而教師的問題導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愚公移山》教學實踐為例,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高效的“問題導學”在活動體驗式課堂中的應用。
【關(guān)鍵詞】問題導學;活動體驗式課堂;對話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作為一門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母語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初中語文活動體驗式課堂就是以活動為媒介,教師通過引向指路,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收集處理語言信息,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互動交流,在不斷地“體驗”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學生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有效的問題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更好的解讀文本,品味語言,感悟作品的意蘊,從而獲得語言積淀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初中語文活動體驗式課堂中有一個重要的課堂活動構(gòu)成要素,就是師生對話,而教師的問題導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問題導學”模式的特點,有效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問題因素,從而借助問題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本文以我自己的一堂公開課《愚公移山》的教學實錄為例,談談該如何實踐問題導學。
一、有效發(fā)問,激發(fā)探究思維
有效的問題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索,發(fā)現(xiàn)蘊涵在文本中的知識要點。教師可以抓住文本特點,有效借助問題,使學生快速找到學習文本的突破口。
(一)借題發(fā)問
有些課文題目本身帶有較強的問題性,教師可以以題目為突破口,或設問或引導學生發(fā)問,從而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有效探究文本。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教師由題目出發(fā),師問:老師認為本課的題目應該這樣寫,放大“山”字,你是否同意?如同意,請從課文中找依據(jù),如果不同意,說說你的看法。學生們還會說到放大“移”字和“愚公”。通過課題的辨析,可以使學生理清以下內(nèi)容:移山的艱難包括愚公的老邁,工具的簡陋,路途的遙遠,人力的單薄,還有他人的質(zhì)疑(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學生的思維被問題所激發(fā),有效借助問題去探究文本,能抓住文章的題意和思想感情去理解就容易突破難點。
(二)疑中發(fā)問
語文教學時,當學生出現(xiàn)思維困惑時,教師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疑問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釋疑。如學習《愚公移山》時,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說說兩人的態(tài)度一樣嗎?寫他們的情節(ji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豐富愚公人物形象,與愚公形成對比)師問:有這么多的困難都阻礙著愚公,卻沒有阻止他移山的決心,可見愚公具有怎樣的精神(目標專一,不怕困難,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師問:通過對比,又可以看出智叟是個怎樣的人?(除了目光短淺,知難而退,還會有學生說到智叟也有其“智”的地方,自然引出下一個辯論環(huán)節(jié))本文蘊涵的人生哲理如果單靠理解字面意思還是不夠,只有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去挖掘、感悟,學生才能獲得相對完整的理解,而“問題導學”在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時能起到重要的點撥作用。
二、適時發(fā)問,突破教學重難點
“問題導學”要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個性的張揚,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感受到自身價值的被尊重與賞識,并由此產(chǎn)生更大的學習動機。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學會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問題” 因素,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機,為學生和教材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梁,借助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深入文本之中。
如學習《愚公移山》一課,對于愚公和智叟,到底誰愚,誰智,千百年來人們都爭論的喋喋不休,今天就讓我們來個辯論賽,對這個問題來一番唇槍舌劍吧?。▽蓚€班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論)正方觀點:愚公實愚,智叟實智。反方觀點:愚公真愚,智叟乃智。學生各持觀點,進行了非常激烈的辯論。教師小結(jié):其實,愚公是大智若愚,愚公精神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去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實干,就是不怕困難,堅持不懈。這和儒家的積極進取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它體現(xiàn)在以下的詩句中:(幻燈片展示)“知其不可而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
三、鞏固拓展學習空間,把學生引向生活大課堂
學生通過自己梳理所學內(nèi)容,以書面的形式寫出在課堂學習中的所得。同時,鞏固落實,完成當堂檢測題目,當然當堂檢測題目要有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不同的目標。另外,結(jié)合語文學科特點,溝通課堂內(nèi)外,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從課堂走向生活,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熱愛生活,關(guān)注生活。這是學生學習語文不絕的源泉。
以《愚公移山》為例,教師發(fā)問:有人說“愚公精神”已經(jīng)過時了,對于當代社會還需不需要愚公精神,談談你的看法。(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聯(lián)系自身學習經(jīng)驗,或者聯(lián)系當下社會,暢所欲言)教師小結(jié):當代社會依然需要愚公精神,尤其是面對中考的我們更應該發(fā)揚愚公精神,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力爭上游,這樣才能決勝于中考。
總之,要讓“問題導學”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需要語文教師更多的積淀,更全面地把控“問題導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只有創(chuàng)新的構(gòu)建課堂探究模式,學生才能更加深入地去解讀文本,探究蘊含在文本之中的語文知識,從而獲得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莫里.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施良方.教學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4]于漪.語文的尊嚴[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5]李偉根.體驗式教學:初中語文課堂新音符[J].語文天地,2011.
作者簡介:張靜,女,1983年生,碩士研究生,文藝學,中教一級,現(xiàn)任教于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七十中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