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組織一個繪本教學時,很多教師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藝術、教育機智、活動氛圍、問題設計等,很少有人在教學前會靜下心來去關注、研究、解讀繪本。要達到這一教學境界,需要教師慢慢品味、細細解讀繪本,對繪本創(chuàng)作的背景、繪本的整體、繪本的細節(jié)、繪本的情感進行深入的閱讀、理解和感悟,多角度分析繪本的價值點,分析幼兒可能存在的閱讀障礙,確定繪本的重難點等。
一、立足背景,解讀繪本
“圖畫書作品會反映特定時代和社會的文學、美學、教育學的觀點,體現作者和繪者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藝術個性。”在選定繪本后,教師自身對繪本創(chuàng)作的背景要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如何,繪者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作了繪本,他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和想法是什么?只有我們全方位的去了解,才能真正站在繪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去讀懂他,才能走進繪者的心里,和繪者的心靈對話,和繪本進行對話,才能把握繪本的精髓。
又如《十一只貓做苦工》,作者是日本的馬場登,他擅長創(chuàng)作諷刺漫畫,將人類的可悲與可笑之處描繪得淋漓盡致。繪本主要講述了十一只小貓屢屢違規(guī)后獲得經驗教訓的故事,他們漠視“禁止采摘”“危險,禁止通過此橋”“禁止攀爬樹木”“禁止進入口袋”等的警告最后一齊鉆進袋子里,被怪獸抓去白天做苦工,感受到了自己不遵守規(guī)則的后果,在逃出苦海來到馬路邊時,他們就沒有像過去那樣的隨心所欲,而是乖乖地從天橋上過了馬路。這本繪本實在是一位非常文明的“老師”,它沒有任何說教意味,不露絲毫訓導痕跡,而是巧妙地將“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則”這個“核”碾得細細的、碎碎的,然后糅進充滿“游戲精神”的故事之中,讓孩子自己慢慢去咀嚼、回味。
二、立足學情,探究繪本
優(yōu)秀的繪本,蘊含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內容信息。教師在使用繪本時完全可以基于現實的需要,基于幼兒的需要,對繪本進行適切處理,通過對繪本局部的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法,保證幼兒的閱讀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繪本《我家是動物園》,作者把家比作動物園,將家里的每一個人比作動物,精準的觀察角度,幽默的想象,必定能帶領大班幼兒經歷一次天馬行空的暢想。由于考慮到繪本內容較多,所以教師只講述了祥太的故事,其余的人物特性則讓幼兒去想象。
活動中,教師巧設懸念,以趣激趣,喚起幼兒的注意力。“小朋友,你們知道哪些動物?他們是怎樣的?”“我見過老虎、獅子,他們很兇猛,喜歡吃肉?!薄拔抑烂坊?,它身上有漂亮的梅花?!薄拔乙娺^鸚鵡,它會和人打招呼?!薄拔覀円话阍谀睦锬芸吹胶芏嗟膭游铮俊薄皠游飯@。”幼兒異口同聲的回答。教師帶著神秘的口吻“有一件很稀奇的事,有個小男孩說他家是動物園,家怎么會是動物園呢?我們把他請出來——”……教師精心設計導語,巧設懸念、適當點撥,引發(fā)幼兒思索,在這樣的師幼互動中,幼兒結合以往的生活經驗,結合畫面予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和推理,于是得出了多樣的回答,而教師也滿足幼兒說的需要,鼓勵他們說出與眾不同的答案。
三、立足整體,感悟繪本
一本繪本通常有幾十頁畫面,這些畫面一幅幅連貫起來,就構筑了一個清晰、完整的故事。教師要立足整體,引導幼兒泛讀繪本,整體感知繪本、領悟繪本,在幼兒頭腦里形成輪廓性的印象。如果一開始就把繪本肢解得支離破碎,過早的觀察細節(jié),詳盡的分析講解,向幼兒硬灌理性知識,這不僅很大程度錯失繪本的藝術價值,更影響幼兒對繪本的閱讀享受,最終還會削弱幼兒閱讀的興趣和愿望。
如恩斯特·楊德爾的《第五個》中,“封面上有誰?他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小木偶哪里受傷了,他的心情怎樣?”“受傷了以后,小木偶會怎么做呢?”“這個房間給人感覺怎么樣?”“你們瞧,開門的力量怎么樣?你從哪里看得出來開門的力量很大?”“誰進去了?他是怎么進去的?他進去干什么呢?”“誰出來了,他現在的心情怎樣?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教師把握不住繪本的要點,結合每一幅畫面都提了瑣碎繁復的問題,導致幼兒興趣乏乏。
因此,教師在和幼兒分享圖畫書時,不一定每一幅畫面都要采取集體閱讀的方式,不妨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閱讀的時間,不必急于介入幼兒的閱讀,急于告知答案,可順著幼兒的疑問提供多次自主閱讀的機會,對于閱讀經驗較少的幼兒來說,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語言提示幫助幼兒進行畫面的連貫觀察閱讀。
四、立足生活,衍伸繪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因此,繪本閱讀不能脫離幼兒的生活,教師要密切注意生活,聯系實際,重視幼兒直接經驗的獲得,立足生活,衍伸繪本,回歸生活。
如繪本《小熊寶寶》系列,生動的形象和有趣的語言,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洗澡、刷牙、整理玩具、排隊、吃飯、打招呼......一件件日常生活中讓老師和家長頭痛的事,都在小熊寶寶的故事中迎刃而解了,類似的繪本還有《鱷魚怕怕 牙醫(yī)怕怕》《多多什么都愛吃》《十一只貓做苦工》《和甘伯伯去游河》。
總之,在進行繪本教學前,教師要立足繪本本身,著眼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采用適合繪本、適合孩子的表現方式,進行解讀、探究、感悟、衍伸,以自己的理解和真摯的情感引領幼兒走進多姿多彩的繪本世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幼兒內心深處的情感,讓幼兒和繪本產生共鳴,用“心”為繪本教學領航,讓幼兒享受閱讀的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高新區(qū)城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