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提高中職德育課堂實效性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進行分析,介紹了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的課堂上如何運用這兩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009 年秋季學期,根據教育部統(tǒng)一安排,中職德育課開始使用新教材,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和選用上,更接地氣,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朝氣,反映新形勢下的中職學生要面對的新情況;更具靈氣,給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思路。教材的變化,同時給中職的德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閉門造車、照本宣科等陳舊的教學方式顯然已經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不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不出他們對德育課程的興趣,就很難提高德育課堂的實效性。筆者在數年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德育課堂上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能夠最大程度的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充分的參與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同時鍛煉他們的思辨能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
“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教學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情境里進行的,這就需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生動的情境設置,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角色應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師的任務就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中去,從中體驗并獲得真知,真正使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情境的原則
《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程與日常生活較為貼近,所以設置課堂教學情景要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
在設置情境時應充分考慮這一原則,情境內容既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說出一知半解,使學生有能力切實參與進來,同時又通過實踐操作,令學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充分利用學生的獵奇心理,引發(fā)其極大的學習興趣,進而在學習上能夠加深對知識重點和難點的記憶。在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能拘泥于課內,更要把課外時事或社會熱點融入其中,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運用形象、真實、直觀的投影、電視、圖片等教學媒體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講到第六課的第二部分建設法治國家時,我特地找了一部法治題材的電影,供學生觀看,學生覺得很新奇,原來上課也可以這么輕松??赐觌娪?,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紛紛舉手要表達觀后感。那一課,我說的最少,學生卻印象最深,本來枯燥的理論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再比如講到第十課避免誤入犯罪歧途時,通過“搶劫八毛錢 被判罰八千”來創(chuàng)境激趣,學生對判決結果感到很訝異,沈某只搶了八毛錢?為什么法院要判罰這么重?學生主動尋找答案,并對“犯罪”“刑法”“刑罰”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不再是流于表面的,字面的認知。
(二)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
教學情景的引入目的是要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進行情景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高,做出有效引導。
將教學情景所涉及的知識面盡量延展拓寬,積極引導學生進一步開拓思維,在掌握主題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嘗試,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在課上的創(chuàng)新習慣。在把握情境教學時,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集中學生精力而不能分散學生精力,要用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層層入勝,而不能讓學生的想象發(fā)揮到教學主題以外去,這是教師要適當把握的。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把握問題主線,牽引學生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要把握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適當在教學過程中故意設置一些“彎路”或“陷阱”,引導學生從山窮水盡中逐步探尋到柳暗花明,在不斷糾正學生錯誤思維偏向中達到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不斷的犯錯誤和改錯誤中加深對施教主題的把握和理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索和全面思考的能力。例如我在講解第五課提升道德境界時,并沒有直奔課本的主題,而是先說了發(fā)生在1898年美西戰(zhàn)爭時,給加西亞送信的事件。誰是加西亞,為什么要給他送信,送個信為什么值得被記入歷史,誰又是那個送信人,這一連串的問題,都盤旋在學生的腦海里。這個故事,通過我的口述,圖片輔助,學生通過解答之前自己腦海中的疑問,甚至已經不需要我再多做說明,就已經能夠聯系上課本的第一個知識點。通過這種形式的發(fā)問、質疑,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即由原來習慣于死記硬背,教師歸納總結出的結論,轉變?yōu)樵诮處煹膯l(fā)指導下學生自己分析、綜合、總結、歸納出應有的結論。這不僅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了問題,而且最終解決了問題,從而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
二、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一)選擇案例
德育知識同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相連,德育案例好比源源不竭的泉水那么,怎樣把案例呈現在學生面前呢?這就涉及到案例教學的選擇。為了充分發(fā)揮案例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達到教學目的。在案例選擇時,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典型性
這是選擇案例的關鍵所在。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法時,選擇的案例應結合學生的實際,重點選擇一些和學生相關的典型案例,比如,講到“慎獨”時,可以選擇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案例;講到“人身權”時,選擇藥家鑫案。教師在選擇案例時還應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選擇和他們專業(yè)相關的案例。
2、真實性
這是案例最基本的原則和要求,唯有實,才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為了讓學生了解何謂“法律是首要的判斷標準”,我是先給學生敘述了一個“邱某殺夫案“的案例,結合案例給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邱某毒死丈夫的原因是什么?她可以這么做嗎?公安機關處理邱某的依據是什么?處理的是否正確?這說明了什么?讓學生先進行判斷,在分析、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將主要內容引出來了。通過具體案例的分析,讓學生對一些抽象的概念認知具體化,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依法辦事理念漸漸在學生心中樹立。
3、啟發(fā)性
教師在舉案例時,盡量做到不就事論事,而應通過案例來引發(fā)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使教育向縱深發(fā)展,真正做到通過以案說理、以理析案的目的。如在講授“社會公德”時,我從網絡上選取了幾組反面圖片,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發(fā)言、談體會、談感受——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或者身邊人日常的行為和觀念,促使學生理解個人行為和觀念對社會的影響,達成教學目標。
4、趣味性
德育課教學理論性強,枯燥乏味,單憑教師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提供生動、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簡單到復雜的案例,給學生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感性認識。如在講解“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和他人權益”時,我先說自己維權的經過,學生自然的就開始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這樣就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5、熱點性
選用社會上一些敏感問題,熱點事件作為案例進行教學。比如,講“情理法如何抉擇”時,引用了“廖丹刻章救妻案”,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設想自己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時怎樣去面對,親戚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時怎么去幫忙,從而啟發(fā)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問題,提高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講到職業(yè)道德時,就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一些企業(yè)不注重質量、信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缺乏誠信的現象展開討論,學生感觸很深,討論后,教師進行必要的歸納和總結,通過總結,學生對所討論的問題定會有深刻的認識。
6、貼近性
一是指空間上的接近,要注意就地取材,離學生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近些,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特點。二是時間上的接近,就是所舉的案例要有新鮮感。
(二)具體實施
案例教學最常用的是討論法,也是中職德育課堂上,運用案例教學法最為有效的實施方式。具體實施大致是以下三個階段。
1、閱讀分析案例
在學習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時,學生普遍對此知識點感到很抽象,于是我運用了轟動全球的辛普森殺妻案和發(fā)生在沈陽劉某涉黑集團案來說明。實體和程序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到底哪一個為先?先讓學生閱讀這兩個案件,學生通過給出的信息對案情進行分析、推理以得到概括化的結論,再運用已有的知識或過去形成經驗和常識對案例進行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在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上,思路會更加清晰。
2、小組討論
小組的規(guī)模一般為4-6人,討論中小組中每個成員都各抒己見,既有已經成形的觀點,也有將自己分析案例過程中遇到的特殊難題提出來讓大家集思廣益共同解決。討論過程中,意見、見解時常還有沖突,甚至無法達成共識,但是反而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也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互相切磋,互相補充,既提高了認知水平,又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3、總結評述
案例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是總結述評,要求學生寫一個報告,對自己在案例閱讀、分析、討論中取得了哪些收獲、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尚待釋疑等作一總結,并通過反思進一步加深對案例的認識。教師最后要作全面總結。
在課堂上采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不再只做一個旁觀者,而是真正地深入案例、體驗角色,才會有案例情境的“再現”,案例教學的價值才能被體現。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監(jiān)督示范的作用,激勵啟發(fā)學生,監(jiān)督討論情況;在討論爭執(zhí)不下時,作為仲裁者,解決各種爭端;在討論脫序時,作為“執(zhí)法者”使討論回到預定的軌道上來。
總之,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法也好,案例教學法也罷,都是服務于德育課堂的。運用好這些教學方法,讓靜悄悄的課堂“熱鬧”起來,讓學生的“課堂表情”豐富起來,讓德育課真正的學而有趣,讓學生學而有道,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安徽省汽車工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