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可能生活》是當代一本優(yōu)秀的倫理學專著。此書體現(xiàn)出作者豐富的思想創(chuàng)造性和敏銳的問題意識。作者在書中提出無立場方法論和幸福、公正倫理學的主題。我認為這對我們當下的倫理學思考有很重要的啟發(fā)意義。本文試圖理清作者的思路,對其運用的無立場方法論和書中的倫理思想進行分析,并進行簡單評析。
一、無立場方法論及其意義
作者趙汀陽在此書中首次提出無立場的方法論。所謂無立場就是在看問題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要固定在某個立場,而是要盡可能觀照到思考者的個人立場之外的其他立場?!罢軐W是意識形態(tài)外的反思活動,即無立場批判。無立場要求的是方法高于立場。也就是要求就事論事,就問題論問題。按照事實和問題的需要去使用與之配套的立場,所以它不是反對所有立場,而是剝奪任一立場的價值獨裁?!焙髞硭栌昧死献拥馁Y源作出了一個生動的比喻,無立場其實是不固定在某個立場,而是像水一樣流動在各個立場之間。這樣就會對事物有一種環(huán)繞式的觀照。
趙汀陽的無立場方法論是受哲學史上的懷疑論傳統(tǒng)啟發(fā)的,包括古希臘的懷疑論、維特根斯坦的懷疑論、老子的思想等。作者為我們?yōu)槭裁匆\用無立場的方法論提供了一個理由,即任何一種立場都弱于懷疑的立場,也就說任何一種立場都是不完備的。我們應該看到在其他立場看問題的好處。哲學是一種對觀念進行反思重構的活動。在觀念的邊界點上,哲學家是應該保持清醒的理智的。但懷疑并不是簡單的拒絕和否定,而是不要以為我們找到了一個普遍絕對的東西,進而排斥其他事物。我們應該看到自己不過是站在某個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立場。哲學是討論可能性的問題的。一旦我們認為自己的觀念是絕對的,那就等于僵化在某個立場上并且拒絕了其他的可能性?,F(xiàn)在是多元化的時代。我們應該承認每一個立場都有它的道理。我們應該對某種冠以普遍絕對名義的事物進行懷疑,才能容納各種有價值的事物。所以無立場并不是有些人所誤會的那樣單從字面意思理解為沒有立場。
無立場作為一種方法論提出,在實踐中運用中又如何呢?我們可以問:生活中有如此多的立場,我們是否有能力兼顧得了?我們做到什么樣的層度可以達到“無立場”?正如后來趙汀陽所講的,無立場的方法論只是他主觀努力的目標。他力圖在思考問題時做到如此。的確,在生活中許多人都會認為自己足夠的客觀。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欺”當中。但我們在看問題的時候應盡可能地去觀察、去聽、努力克服自己的狹隘的偏見。這比我們一開始就在某種偏見支配去思考是不一樣的。
二、倫理學的主題
現(xiàn)代社會是規(guī)范社會。我們的生活中充滿各種規(guī)范。交通規(guī)則告訴我們不能沖紅燈。倫理學規(guī)范則告訴我們不能說謊等等?,F(xiàn)代倫理學的主流是規(guī)范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研究的是我們生活應該遵循什么樣的規(guī)范以及尋找規(guī)范背后的基礎。作者趙汀陽在書中一開始便對以規(guī)范為本的倫理學作出了批評。規(guī)范倫理學蘊含的假設是將規(guī)范和價值等同起來。在生活中,我們知道有些規(guī)范是好的,有些是壞的。 “利用規(guī)范去約束行為是為了什么?很顯然是為了保護有價值的生活。這正是規(guī)范之所以不能用來定義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規(guī)范本身是無所謂價值的,只有當規(guī)范服務于有價值的生活時才具有價值?!奔偃缫粭l法規(guī)專門照顧特俗利益階級,鼓勵人們缺德。我們可以說這條規(guī)范是壞的。當我們說一條規(guī)范是好的,那也是他服務于有價值的生活。這時候它具有工具價值。它的價值和意義是需要加以說明的。所以規(guī)范不能自足。我們往往看到人們怎樣為規(guī)范提供理由。用另外的規(guī)范去為此規(guī)范辯護?;蛘呤窍M诳陀^事實中為“應該”尋找理由依據(jù)。對于前者,趙汀陽通過對哥德爾定理的應用去提出批評。那就是任何一個定理都不能在其內部本身得到證明。以規(guī)范去為規(guī)范辯護注定的是無根的,會導致無窮倒退。另外,作者根據(jù)維特根斯坦的“遵循規(guī)則的悖論”指出“無論什么行為都可以搞成是符合某條規(guī)則,那就無所謂遵循規(guī)則?!奔偃缈梢詫σ?guī)則進行靈活解釋,或者假如規(guī)則的應用可以有某些例外,那么這條規(guī)則就無法辯護了。這也是在康德那里所遇到的且難以克服的難題。而假如要通過“事實“去給“應該”提供支持理由也很難可以獲得成功。我們由休謨定理可以知道從“是”是推不出“應該”的。這就是趙汀陽總結出來的“規(guī)范倫理”在學理上難以解決的難題。
趙汀陽認為規(guī)范倫理學導致了兩種負面效果。一是把人看做是機器或者動物,這背叛了生活的意義,沒有涉及倫理學問題。二是把人看成是需要整治成某種標準產品的材料,這是以替人謀劃生活的名義去破壞生活意義和自由的做法。趙汀陽認為規(guī)范倫理學的提問是浮于表面的。“關于規(guī)范的理論問題絕對不是為什么應該如此行為,而只能是是否應該如此行為。就這樣就把問題推向更深的地方。應該不是思想形式,而是價值判斷。關于應該的根據(jù)才是思想問題?!壁w汀陽認為關于規(guī)則規(guī)范的討論是偏向于技術性的工作。他認為倫理學研究的目標和提問方式應該與規(guī)范倫理學不一樣?!皞惱韺W的根本目標是為了詢問生活的意義。關心的是什么樣的行為方式、生活形式和社會制度最能夠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币?guī)范倫理學暗中對我們的行為的限制。在趙汀陽看來,生活的意義不是在于遵循了某種規(guī)則,聽從了誰的旨意。生活中并沒有哪件事是你必需要做的。生活的意義是人自由追求、創(chuàng)造的結果。他提出了可能的生活的概念。如果一種生活是人類行為能夠實現(xiàn)的,那么就是一種可“可能生活”。這個概念說明了生活的可能性和潛在性。
趙汀陽進一步提出倫理學有兩個主題:幸福和公正。所以他的這本書是“一種關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論”。人生的意義在于追求幸福。幸福是具有內在價值的。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幸福是最高的善。趙汀陽在書中對幸福和生活意義作出了闡述?!凹热徊皇墙o定的生活,它就需要創(chuàng)造性。幸福的生活只能是一個由人所創(chuàng)造的具有永恒意義的生活。所有幸福都來自創(chuàng)造性生活。諸如親情、愛情、友誼、藝術和真理都是人類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成就,它們都以純粹意義性的方式存在?!倍鳛榱硪粋€主題,和幸福卻不是并列的。幸福是生活的目的。而公正則是為了提供和保證一個有利于我們追求幸福的環(huán)境。正如他在書中提到的。幸福更多是處理自己的問題。而人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必然地卷入他人,要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但他后來承認書中對公正的討論比較簡單。
三、哲學和倫理學的任務
趙汀陽之所以持以上的看法與他獨特的哲學觀有關?;蛘哒f他的倫理思想是他哲學觀的很好的體現(xiàn)。他在書中有精彩的論述 “什么是好的東西本來不是問題,就像世界是否客觀存在著一樣不是問題。這些都是一清二楚的事實。哲學絕不是一種裝著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把事實說一遍的愚蠢行為。許多哲學錯誤都根源于不知道哲學要做的是什么事情。說出事實是怎樣的,這是科學和經驗的事情。哲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事實,但哲學考慮的不是事實是什么樣的而是自由意識能夠做什么事情,換一個角度說,哲學考慮的不是自由意識在多大程度上為事實所決定而是自由意識可以怎樣創(chuàng)造事實,對于前者,哲學所能知道的也就是科學和經驗所揭示的,只是后者才是需要反思的課題。”傳統(tǒng)的哲學要追求世界的本原,要認識世界、尋找真理。而在他看來真理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不是通過對一個已存事物的不斷認識而獲得的。或者用他另外的一個表述,哲學的任務就是把我們擁有的各種經驗和科學多提供的觀念編制成一幅和諧的、有魅力的畫面。在思想層面上,我們不是要去尋找既定永恒的東西而是要創(chuàng)造。在行動層面上,我們也就不是尋找絕對的標準并按照它作為行為的尺度和標準而是運用自由作出光輝燦爛的事情。
哲學問題屬于千頭萬緒的問題,讓人剪不斷理還亂。雖然趙汀陽力圖要思想一種和傳統(tǒng)哲學不一樣的新哲學,但我們還是要問他的新哲學能否與傳統(tǒng)的哲學區(qū)分開。我們要問把根本的問題盡量地說清楚和向絕對逐漸靠近算不算偉大的創(chuàng)造。自由地創(chuàng)造可以做出偉大的藝術品也有可能做成亂糟糟的涂鴉。創(chuàng)造沒有明顯的標準。哲學會不會變成用來玩玩的觀念游戲?這些都是需要繼續(xù)探討的問題?;蛘呶覀兛梢哉f,哲學問題永遠無法有確切的答案。問題是不斷地被改寫,同樣會永遠留下新問題。這也就是哲學的魅力所在。我讀趙汀陽的書能感受到一種理智的愉悅。他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意識、寫作方式都能給人有益的啟發(fā)。
(作者單位:中共肇慶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