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模因論的角度看,仿擬是一種典型的語言模因現(xiàn)象。仿擬辭格的生成就是把語言模因從一個語言形式復制、變異到另一個語言形式的過程,語模既可以是語素和語詞,也可以是語句或語篇。仿擬辭格這種變異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既滿足了交際主體求新求異的心理,又達到了親切、通俗易懂和幽默詼諧等的交際效果。
模因概念是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該學說認為,模因(即“mimi”)是一種類似遺傳因子的基因,是文化的繁衍因子,通過復制模仿、變異與選擇的過程而演化?!癿imi”一詞是模仿“gene”產(chǎn)生的,這一概念引入國內(nèi)后,產(chǎn)生了“密母”、“敏因”、“冪姆”、“模因”等多種漢譯形式,但最終“模因”成為使用頻率最高流傳最廣被大眾普遍認可的詞形?!澳R颉笔悄7隆癵ene”一詞的漢語形式“基因”而形成的一個新詞語,其形成過程恰恰說明模仿并在其基礎上變異是模因這一理論的本質(zhì)特征。
語言模因論認為,從一個語言形式傳遞到另外一個語言形式中的那個東西就是語言的模因。仿擬作為典型的語言模因現(xiàn)象,廣義而言,包含了任何一種模仿、變異語言信息并傳播出去的現(xiàn)象,而仿擬辭格是指故意模仿現(xiàn)有的詞、語、句、篇或調(diào)等語言形式,擬造出新的語言形式,從而提高語言交際效果的一種修辭格式。
(1)地鐵里的空間就像海綿,擠擠總會有的?!獜埓喝A《“擠”出來的語言》
上例就是模仿魯迅的名言:“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會有的”而產(chǎn)生的符合說話者語境的話語形式,因已有語言形式知名度高且理解力強使得這一看起來是新的語言形式很容易被接納和理解,同時還具有了幽默詼諧的效果。
一、仿擬辭格的特點:
1、模仿性
模仿是仿擬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基礎和基本的手段,沒有模仿行為就沒有仿擬的產(chǎn)生。在交際中,仿擬總是借助于模仿已有的形式來為己所用,完成自己的表達目的和交際效果。模仿的對象既可以是語音形式,也可以是語法形式,既可以是語素和語詞,也可以是語句或語篇,模仿往往是通過改用、套用等方式進行。仿擬的這一模因特性使得我們在交際過程中會突破因行業(yè)的不同、認知的差異等造成的交流困難而達到快速溝通的目的,也因舊有形式的通俗化使得交際更加言簡意賅。
(2)阿偉那時十一二歲,說起“美漂”的最初經(jīng)歷依然情緒激動?!蹰对诿绹A人是裝孫子還是真孫子》
上例中,“美漂”顯然是模仿北漂而產(chǎn)生的一個詞語,“北漂”是“指從全國各地到北京工作、謀求發(fā)展而沒有北京戶籍的人。多為青年人,一般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睋?jù)此,“美漂”指在美國學習或工作,但沒有美國綠卡身份的中國人。有“北漂”這一現(xiàn)成的語言形式作基礎,理解“美漂”就變得容易很多。
2、創(chuàng)新性
模因基于模仿但又不同于純粹的模仿,純粹的模仿其目的就是為了接近被模仿的對象,力求最真實的還原,而模因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模仿只是其依據(jù)和藍本,創(chuàng)新才是真實的目的。仿擬辭格突出其舊有語言形式并不是為了體現(xiàn)其模仿的目的,而是為了獲得新的語言形式。通過對人們所熟悉的語言形式進行不同程度的變更,以求為我所用的合乎情境的表達氛圍。
(3)更有人把“情人節(jié)”稱為“擒人節(jié)”,這一天,不少婚外情“昭然天下”?!悤詫帯恫灰粯拥那槿斯?jié)》
3、適切性
切合題旨、適應情境是進行修辭活動應遵循的重要的原則?!扒泻项}旨就是修辭要適應主題思想和說寫目的,人們進行言語交際活動,無論說寫什么,總有一定目的,或是使讀者和聽眾信服自己的政治主張,或者使聽眾執(zhí)行指令,或者使對方理解某種科學現(xiàn)象,或者使對方為自己的激情所感動等?!盵1]。仿擬辭格也是基于一定語言環(huán)境下符合表達者情感的一種修辭方式。
(4)石曼卿嘗出游報寧寺,馭者失控,馬驚走,曼卿墮地,戲曰:“幸是石學士,若瓦學士,豈不破碎?”——(明)馮夢龍《古今笑·雅浪部》
二、仿擬辭格的構成要素:
仿擬辭格借助已有的語言形式把模因傳播到新的語言形式中去,其構成一般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1、本體
本體是指仿擬辭格中被模仿的那個語言形式,是仿擬能夠形成的言語基礎。一般來說,本體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恼Z言形式,或是歷史悠久、意義相對穩(wěn)定,或是在當前語言交際中比較活躍、正在流行。例如有一篇文章標題為《一款“言值”游戲引發(fā)的思考》,這里的“言值”就是模仿當下比較流行的一個詞語“顏值”而產(chǎn)生的一個語言形式。還有一篇文章標題為《趁人不備還是趁人有備》,“趁人有備”這一形式的意義和理解借助于其前面的成語“趁人不備”,從而使得標題的意義能夠切合主題且簡潔易懂。
2、仿體
仿體是指仿擬辭格中仿照本體而形成的那個新的語言形式,是本體的變異成分。這些變異成分,有的是語詞形式的變異,比如根據(jù)“望洋興嘆”仿擬出“望錢興嘆”;有的是語句形式的變異,比如根據(jù)“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會有的”仿擬出“地鐵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會有的”;有的甚至是語篇形式的變異,網(wǎng)絡上依據(jù)著名的詩歌、散文或歌曲的文本仿擬出各種具有時代感的詩歌、散文或歌曲形式就是此類。仿體從形式上是離不開本體的,沒有本體就無所謂仿體,而從意義上看,仿體借助了本體的語義,但又突破了本體的語義產(chǎn)生了適合語境的新意義。
3、語模
語模在仿擬辭格中指從本體移植到仿體的那個語言架構,也即那個被轉移到新語言形式中的語言模因,它可以是詞、語、句、篇或調(diào)等,也可以是語音形式或語法格式等。
仿擬辭格在形成過程中,是從本體中提取出某一語模架構,嫁接入仿體,和仿體中適應新語境的語詞或語句一起表達出新的語義內(nèi)容。
(5)有人指出,政治家與政客最大的區(qū)別可能是:政治家言出必踐,政客言出必賤。“言出必踐”就是嚴肅地履行對民眾的承諾,并為之承擔責任;“言出必賤”則是把事關民生的表態(tài)當做脫口秀,只為娛人耳目,毫無責任科研?!蹲x者》2012年第1期
上例中,“言出必賤”就是根據(jù)已有的成語“言出必踐”仿擬而成的語言形式,仿擬過程中有一個語模架構被移植過去,其表達模式為:
言出必踐→言出必X→言出必賤
這樣的語模架構具有較強的生成性,可以根據(jù)同一語境生成若干個仿體,也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中反復使用,生成不同語義內(nèi)容的仿體。比如2012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檔美食類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對中國各地的美食進行多個側面的介紹,展現(xiàn)了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該節(jié)目一經(jīng)播出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和反響,也使得“舌尖上的X”這一備受矚目的語模被廣泛傳播,形成了“舌尖上的閱兵”、“舌尖上的韓國”、“舌尖上的重慶”、“舌尖上的旺店”、“舌尖上的罪惡”等諸多語言形式。
語模在從本體向仿體移植的過程中,一部分內(nèi)容保留下來,一部分內(nèi)容產(chǎn)生了變異,我們把語模中被保留下來的那部分語言形式成為模標,而把變異的那部分稱為模槽。模標是語模中穩(wěn)定不變的那部分,是語模的語義內(nèi)容框架,也是仿體所表達新義的主要承擔者;模槽是語模中經(jīng)常會變異的那部分,也正是由于模槽的變異,仿體的新意才凸顯了出來。隨著“微信”一詞的廣泛使用,以“微”為模標,以“X”為模槽的詞語越來越多,比如“微記者、微旅游、微拜年、微理財、微云、微銀行和微電影”等。模槽可以在語模的前半部分,如“微X”、“網(wǎng)X”;也可以在語模的中間,如“虎頭X尾”、“望X興嘆”等;還可以在語模的后半部分,如“X卡”、“X族”等。比較復雜的是一個語言形式往往會同時形成多個模槽,模槽較多的語模變異性更強,也通常出現(xiàn)在形體較長的語模中。電影《霸王別姬》中的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走紅以后,語?!爱攼垡殉蒟”迅速被網(wǎng)絡等媒介頻繁使用并廣泛傳播,形成了“當愛已成過去”、“當愛已成過眼煙云”、“當愛已成傷害”等等不同的表達形式。同時,也因這一語模流行速度快、使用頻率高,其變異的速度也快,還產(chǎn)生了“當愛成為一種X”、“當X成為一種習慣” 、“當X成為X”等不同的語言模式。
仿擬的三要素中,本體通常是為人熟知的語言形式,且大多意義簡潔明確,可以出現(xiàn)在話語中,也可以不出現(xiàn),仿體是新語境下新意義的承擔者,必須出現(xiàn)在話語或篇章中。語模是本體和仿體共有的那個語言框架,一般來說,語模為語素、詞或短語的時候,本體出現(xiàn)的幾率較大,語模框架結構越復雜,本體越容易被辨認,出現(xiàn)的幾率越小。
三、仿擬辭格的類型
語模是仿體主要意義的體現(xiàn)者,它可以是詞、短語、句子或篇章,按照語模的構成來分,仿擬可以分為仿詞、仿語、仿句或仿篇。
1、仿詞
仿詞就是語模為詞的仿擬,也即故意模仿現(xiàn)有詞語中的某一語素,擬造出新詞形的一種修辭格式。這種新詞形多為適應新語境而臨時產(chǎn)生的,通常流行速度快但生命力不強,時效性較短,比如根據(jù)“春節(jié)”仿擬出的“春劫”、根據(jù)“前途”仿擬出的“錢途”等。但也有一些仿詞由于本體的使用頻率較高而使得模槽被大量的復制形成了類型化的一系列新詞,比如,近些年“房奴”一詞的頻繁使用使得語?!癤奴”的復制率上升,在媒體用語或生活用語中出現(xiàn)了“車奴、卡奴、證奴、險奴”等一系列詞語,用來表達為某項現(xiàn)實生活所累的群體。
2、仿語
這里的“語”指的是“語言里大于詞的、結構相對固定的、具有多種功能的敘述性語言單位”[2],它主要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后語等,也包括口頭俗語中雖不是固定短語但詞語組合凝固性較強的短語。
(6) ……是的,巧妙,這部電影就是實實在在的無巧不成電影?!秲蓷U大煙槍》:超帶感的黑色幽默(選自微信)
上例就是根據(jù)成語“無巧不成書”仿擬而成“無巧不成電影”,同樣把事有湊巧的意義表達了出來。
3、仿句
仿句就是語模單位為句子的仿擬,指在特定語境下,故意模仿現(xiàn)有句子的形式而形成新句子的仿擬。仿句通過對一些大眾熟知的名句或因某文學作品、劇本、相聲小品等流行開來的句子進行局部的變異從而形成新句子的方式來完成仿擬。比如網(wǎng)上盛行一則地鐵語錄“這世間,唯時間與地鐵一號線難擠”這句話表達了乘地鐵的擁擠和浪費時間,其表達形式卻來源于《論語》中那句為大家熟知的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再如有一首詩叫《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其中有一句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這句話在不同語境下多次被仿擬,形成了一個非常知名的“語模”框架。2013年春節(jié)聯(lián)合晚會上曹云金的相聲《這事不賴我》中仿擬該句子形成語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五環(huán),你也在五環(huán)。”網(wǎng)絡上也產(chǎn)生了大量相同語??蚣艿恼Z句:
(7)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生離死別,而是我站在地鐵一號線的車門里,你卻擠不上車。(地鐵版)
(8)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手機版)
4、仿篇或調(diào)
仿篇或調(diào)是指語??蚣転槟称禄蚰撤N文體形式的仿擬。仿篇往往是通過模仿已有的為大眾熟知的一些詩歌、歌曲、散文、電影經(jīng)典對白等形式或表達某種情感或映射某些社會現(xiàn)象或諷刺一些社會行為,甚或純粹是為了娛樂搞笑。在網(wǎng)絡或文學作品中,被仿擬較多的有李白的詩歌《靜夜思》、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朱自清的散文《春》等,還有電影《大話西游》的臺詞、歌曲《月亮之上》等。
(9)我在遙望,大盤之上,有多少房價在自由地上漲。昨天已忘,風干了好房,我要和你重逢在沒房的路上。房價已被牽引,質(zhì)落價漲,有房的日子,遠在天堂。嘔也,嘔也,嘔也。誰在呼喚,行情多長,掙錢的渴望象白云在飄蕩。東邊割肉,西邊喂狼,一摞摞的鈔票,就送到了銀行。在房價滄桑中。房子在何方?跟政府商量:讓房價降降。
以上用例通過改編流行歌曲《月亮之上》的歌詞,來表達對房價上漲的無奈和不滿,頗具諷刺意味。
仿調(diào)則是為了提高自己所要表達情感的效果故意把話語套在一些既定的語法格式或語體格式中而形成的仿擬。目前,仿調(diào)在網(wǎng)絡等新媒介的使用中正呈現(xiàn)出日漸上升的趨勢,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有的是把一些特有的語體格式套用在所要表達的語意中,有的則是把不同版本的文學作品的表達方式套用在話語交際中。例如為了發(fā)泄對考試的不滿情緒,網(wǎng)絡上產(chǎn)生了各種“版本”的語言形式。這里的“版本”其實就是對于不同文學作品中的作者或者作品中的主人公話語風格的一種仿擬。
(10)老師,我一直在暈耶!進了考場,我暈,見了監(jiān)考老師,我還暈,拿到試卷,我更暈了……我真的覺得我好無用,好無能,好脆弱,好對不起大家。(瓊瑤版)
(11)小主今日考試倍感乏力,恐是昨夜夢魘,擾了心神,都是最近瑣事眾多煩悶了些。加上早起后,背了點單詞,不想那單詞難背極了,愈加心煩。若能取消高考,那必是極好的!(甄嬛版)
(12)桌上有兩張紙,一張是試卷,另一張也是試卷。初夏已經(jīng)頗熱,脊背上卻一層又一層冷汗。題目照例是不會做了,先生的講義上全然沒有見過。責任似乎并不在我,譬如使慣了刀的,這回要我耍棍,能行么?(魯迅版)
(13)做與不做,題目都在那里,不多不少。會與不會,題目都在那里,不難不易。讓我的眼走進你的試卷里,或者你把小抄遞進我的手心里。默然,焦慮,寂靜,哭泣。(倉央嘉措版)
以上網(wǎng)絡用例中,例(10)和例(11)分別仿擬了瓊瑤小說和電視劇《甄嬛傳》中主人公甄嬛的話語風格,例(12)和例(13)則是分別仿擬了作家魯迅和藏族詩人倉央嘉措寫作的風格而形成的話語形式,幽默而詼諧。
四、仿擬辭格的表達效果:
仿擬辭格的形成過程往往是把一個固有的語模復制在新的語言形式上,復制過程中,既有語言形式里已經(jīng)固有或類化的語義能夠幫助新一輪的話語交際快速有效的完成,既簡潔易懂又能達到親切而幽默詼諧的效果。此外,仿擬辭格的形成也是產(chǎn)生新的語言形式的一種途徑。交際中,人們既需要獲得接受者的理解和認同感,以增強自己話語的感染力,又想方設法在言語表現(xiàn)中凸顯自己,而采用變異已有語言形式就是常用而有效的語言手段之一。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學校內(nèi)科研項目《模因論視角下的仿擬現(xiàn)象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myY05)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