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曼斯菲爾德莊園》是在簡·奧斯丁出版《傲慢與偏見》后僅一年時間出版的,兩者的風格卻是不同,《傲慢與偏見》的風格明快寫意,而《曼斯菲爾德莊園》的風格卻莊重質(zhì)樸,頗有一番說教的意味在里面。本文以《曼斯菲爾德莊園》為例,著重對簡·奧斯丁小說里的女性形象特點與女性意識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簡·奧斯丁 《曼斯菲爾德莊園》 女性形象特點 女性意識探究
簡·奧斯丁出生于1775年,病逝于1817年,《曼斯菲爾德莊園》出版于1815年,算是作者晚年的一部作品。因此,相較于之前的作品而言,雖說故事都是圍繞著那個時代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為主題的,但這部小說在寫作風格上比較嚴謹一些,文章中人物的性格更加鮮明,善惡是非表現(xiàn)得更加極端。貝倫特夫人也就是主人公范尼·普萊頓的姨媽,雖然嫁入了豪門,卻依然沒有安全感,經(jīng)常神經(jīng)兮兮。諾里斯太太是主人公范尼·普萊頓的另外一個姨媽,因為是個可憐的寡婦,所以對待周遭的一切都顯得非常苛刻,特別是對寄人籬下的范尼·普萊頓更甚。還有貝倫特姐妹,她們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在對待感情方面不再那么單純,會將物質(zhì)基礎看得較重,可卻偏偏又很向往愛情,于是她們總是周旋于愛情與物質(zhì)之間難以做出抉擇,對待周圍的一切沒有一點責任心,隨著自己的心性活著,少了一點為人處世的道德感。從主人公的視角去看,小說里只有自帶主角光環(huán)的范尼·普萊頓和她的表哥艾德蒙·貝特倫的三觀較正。在17世紀的英國貴族里男尊女卑這種思想與我國封建傳統(tǒng)觀念不謀而合,女性在社會中始終缺乏獨立性。簡·奧斯丁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說里女性視角始終是她寫作的一個切入點。
一、《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女性形象特點
《曼斯菲爾德莊園》這部作品在出版后受到了讀者的非議,這部作品與她之前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些許出入,缺乏《傲慢與偏見》里女性對于愛情的浪漫情懷,女性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對象,她們在對待感情與生活方面也有自己的思想與堅持,文章中的主人公不被強權所壓迫,不再會被利益所誘導,是一部代表女性思想慢慢復蘇并崛起的作品。
1.女性形象外在的特點 簡·奧斯丁以往的作品里的女主角大多是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并且才藝出眾的女性,而配角往往是一些任性的胡作非為的女性,所以就顯示出了女主角的與眾不同,讓男主角初次見面就怦然心動,從而開始一段熱烈的追求,浪漫的愛情故事就此展開。但在《曼斯菲爾德莊園》這部作品里的女主人公范尼·普萊頓并不是一個才藝非凡的女子,相反,她并沒有一點才藝可以拿得出手,唱歌、樂器、跳舞、作畫等等那個時代代表女性才藝的幾個方面她沒有一樣精通,也正是這樣才會被貝倫特姐妹所嘲笑?,旣悺た藙诟5仑Q琴彈得很好,人又漂亮,思想觀念較為新潮,因此贏得了艾德蒙·貝特倫的好感;而艾德蒙·貝特倫對待范尼·普萊頓只是將她當成妹妹一樣來照顧,所以她只能默默在心里喜歡他,不敢表達出來。如果故事就這么一直發(fā)展下去,那么肯定是瑪麗·克勞福德與艾德蒙·貝特倫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由于瑪麗·克勞福德過于依賴物質(zhì),當她得知艾德蒙·貝特倫的理想是要當一名牧師時,頓時對他的感情便冷淡了下來,而當艾德蒙·貝特倫的哥哥生重病危在旦夕時,她一想到艾德蒙·貝特倫將會成為曼斯菲爾德莊園的繼承人時,又開始向他示好,如此的反反復復才得以讓艾德蒙·貝特倫看清楚事實,看清在物質(zhì)面前瑪麗對他的感情的飄搖不定,而對比之下艾德蒙·貝特倫也更看清了范尼·普萊頓的美好心靈與真摯的感情,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跟范尼·普萊頓在一起。
2.女性形象內(nèi)在的特點 《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女主角不再像以往簡·奧斯丁作品里主人公的形象,范尼·普萊頓雖然從表面上來看還是那么的羸弱,但是在關鍵時刻卻從來不會示弱,相反她可以保持清醒的意識,面對抉擇時的無比冷靜都是女性思想崛起的表現(xiàn)。例如,當托馬斯爵士要出門遠行在外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回家時,瑪麗·克勞福德與貝倫特姐妹,還有風流倜儻的亨利·克勞福德便想準備排練一場戲劇,艾德蒙·貝倫特在瑪麗·克勞福德的慫恿下也準備加入其中,范尼·普萊頓知道托馬斯爵士不喜歡這樣的鬧劇,于是開始對艾德蒙·貝倫特進行勸阻,并積極地對他加以引導,希望他不要做這樣的蠢事讓父親生氣。還有文中女性對家庭婚姻制度的抵抗,以貝倫特姐妹為例,姐姐瑪利亞·貝倫特本是許配給拉什沃思的,但看其肥胖不堪又沒有什么情調(diào),只是看重了拉什沃思所繼承的財產(chǎn)才跟他交往,然后還一邊與亨利·克勞福德發(fā)展著地下情,當?shù)弥嗬た藙诟5轮皇峭媾约簳r便一氣之下嫁給了拉什沃思,卻仍然與亨利·克勞福德藕斷絲連,最終兩人私奔,但最終也難逃被拋棄的厄運。妹妹茱莉亞·貝倫特和姐姐差不多,也很喜歡亨利·克勞福德,只是發(fā)現(xiàn)他更喜歡自己的姐姐,就在姐姐私奔的時候,她也和耶茨先生私奔。這種過慣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生活的小姐能夠為了愛情而選擇私奔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她們做出這種選擇無非就是怕自己的婚姻選擇會遭到家庭的反對,所以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對抗當時的婚姻禮教等。而作為女主人公的范尼·普萊頓自然也會經(jīng)受這樣的考驗,托馬斯爵士在與之交談中要求她能夠嫁給亨利·克勞福德,即使在亨利·克勞福德真心愛上她時她也沒動搖,她只愛著自己的表哥艾德蒙·貝倫特,當托馬斯爵士的婚配計劃得不到落實時便要將她驅(qū)趕回家,可她對艾德蒙·貝倫特的感情始終如一。如此一來,該作品里的女性不再成為家庭政治經(jīng)濟聯(lián)姻的犧牲品,她們勇于與家庭進行抗爭,從而去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很多時候作者寫一部小說,往往會從自己的內(nèi)心去著手,這樣文章的主角其實就是作者的另一個自己,她將自己想表達的思想全都讓范尼·普萊頓在小說里表現(xiàn)出來了,這也正是作者簡·奧斯丁到了晚年的一種心理轉變。
二、《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女性意識
1.女性的心理意識 簡·奧斯丁的作品前期風格中女性的心理都是偏活潑明快一些,而到《曼斯菲爾德莊園》時,女性的心理又變得沒那么歡快,像女主人公范尼·普萊頓很多人都覺得她很陰郁,總是在胡亂地揣測別人的心思,關鍵時刻總是會有自己的想法,別人無法撼動,因為自己的堅持,心里對于愛情的理解始終不變,最后作者給了她一個好的結局,最終與自己一直默默喜歡的表哥艾德蒙·貝倫特在一起。而這部小說中的女性配角中貝倫特姐妹、瑪麗·克勞福德都是美麗聰慧、多才多藝的女性,但是作者卻沒有給她們一個好的歸宿,從小受到金錢教育的毒害,剛開始的婚姻觀都是以經(jīng)濟能力來衡量的,到后面發(fā)現(xiàn)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心理意識發(fā)生了轉變,又開始追逐起愛情來,她們拋棄過愛情一次,最終愛情也將她們拋棄。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寫作風格中關于女性的心理意識的寫作手法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女性不再那么唯命是從,敢與命運進行斗爭,和家庭抗衡,雖然外在表現(xiàn)沒變,但內(nèi)在的心理已經(jīng)翻起了驚濤駭浪,她們對愛情最終都有了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不再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愛情的濃度,而是以精神需求作為婚姻的根本,哪怕是最后身敗名裂也要去嘗試。這也反映出作者在晚年寫作手法與風格上的明顯轉變,所想表達的思想更加深沉。
2.女性的社會意識 閱讀簡·奧斯丁最早的作品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就是英國人在那個年代里真實生活的寫照,只是通過藝術的形式加以潤色后呈現(xiàn)在了大家面前,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幾乎是照搬現(xiàn)實生活。比如她的第一部作品里,夏洛特在和富豪帕爾默結婚后,在家庭的宴會上,為了秀恩愛,她總是喜歡上前去找帕爾默聊天,可是對方根本就不理睬,她倒也沒有想象中那么生氣,自己找個借口躲過去了。從這個情節(jié)來看,當時很多人的婚姻都是政治與經(jīng)濟的聯(lián)姻,是一種互惠互利的交易,感情在這些東西面前變得一文不值,女人只要嫁入了豪門生活有了保障就可以,對于感情方面的需求就不再那么重要了,所以夏洛特即使在眾人面前受到丈夫的冷遇也只能忍耐。而作者在《曼斯菲爾德莊園》這部小說里對于女性婚后的生活描寫有了很大的改變,小說里的貝倫特夫人嫁給托馬斯爵士后,托馬斯并沒有冷落她,而是對她疼愛有加,孩子們對他也是非常的敬重。
簡·奧斯丁是英國非常受歡迎的一位作家,她的小說里描寫的大多是18世紀英國一些富裕家庭中關于女性婚姻與愛情的點點滴滴,從女性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去描繪周遭的世界。作者早期的作品其實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還是很單純的,只是偶爾灑點狗血,對于小說的本質(zhì)無關痛癢,而后期的作品寫作手法上開始逐漸辛辣起來,包括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堵狗茽柕虑f園》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作者以女性視角揭示了當時婚姻制度與觀念的劣根性,是簡·奧斯丁所有小說里批判性比較強的一部作品。
參考文獻:
[1] 于淼.簡·奧斯丁《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女性意識探析[J].名作欣賞,2014(11):56.
[2] 王耀德,朱海峰.淺議《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社會諷刺意味[J].長城,2011(2):68.
[3] 劉宇晶.《傲慢與偏見》中簡·奧斯丁女性意識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版,2014(5):45.
[4] 阿支偉布莫.幸福哦萬能良藥——解析《曼斯菲爾莊園》中的金錢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23.
[5] 孫致禮.曼斯菲爾德莊園[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