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雷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于美國時間2016年2月28日在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由墨西哥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執(zhí)導的影片《荒野獵人》斬獲最佳導演獎和最佳攝影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也憑借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結束“陪跑”,奪得本屆奧斯卡影帝。此前此片已獲得第73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導演獎。
在談論《荒野獵人》這部電影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個哲學名詞:存在主義。所謂存在主義,其要旨即是對真實存在的尋求,如何面對生存與死亡以及那些帶領我們接近死亡的時間之體驗。幾乎所有的存在主義都十分強調(diào)極端的處境和異常的經(jīng)驗。存在主義者認為個人只有通過特殊的境遇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何為存在,因此他們非常注重憂慮、不安、孤獨、恐懼等心理情緒。而《荒野獵人》十分突出地聚焦存在主義的困境。影片中的主人公休·格拉斯在極端的環(huán)境下體驗著孤獨、恐懼和死亡,遭遇之慘烈令人仿佛身臨其境,深受震撼。滿屏的荒原氣息,壯美而凌厲,野性而暴力,殘忍而驚悚,關于一個人的生命史詩就這樣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荒野獵人》脫胎于真實世界中對拓荒者的記載。故事發(fā)生在1823年,美國皮草獵人休·格拉斯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一個人物。影片中,格拉斯和印第安土著女人生有一個混血兒子。父子倆很低調(diào)地跟隨皮草買賣團隊,在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里被土著人伏擊,逃離槍林彈雨之后,沒想到格拉斯在打獵時被一只護仔心切的大灰熊所傷,手指被硬生生咬斷,背部大面積骨折,無法走動,成了全隊的累贅。后來,格拉斯被同行皮草商拋棄于荒野,并目睹兒子被人殺死。他在荒野中經(jīng)歷百般痛苦折磨,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最后奇跡般地存活下來,不惜一切代價地開始了為兒子復仇的行動。導演伊納里多在《荒野獵人》這部影片中小心翼翼地探求懲罰與救贖、復仇與正義之間的聯(lián)系。毫無疑問,《荒野獵人》是一部刺激生理和心理的影片。凡是看過的觀眾大概都會經(jīng)受一種原始血腥的沖擊,甚至會產(chǎn)生不適的感覺。伊納里多將徹骨的寒冷、無法直視的血腥、殘忍、暴力和痛苦以及充斥著燒殺掠奪、槍戰(zhàn)、復仇、探險和人性貪婪等元素毫不留情地通通拋給觀眾,讓人體會到切膚的痛,卻又如此快意恩仇。
有人說休·格拉斯的扮演者萊昂納多在進行一次“自殺式的表演”,就差沒有切腹了。這種說法其實并不夸張,萊昂納多在影片中自毀形象,大胡子、齜牙咧嘴、體無全膚,而且歷盡艱險,吃盡苦頭。他在接受采訪時坦言這是他拍過的最艱難的電影??纯慈R昂納多扮演的主人公所遭遇的慘境:先是遭到巨熊的襲擊,遍體鱗傷,極度虛弱,腿傷讓他無法直立行走,只能一路爬行,喉嚨也被撕裂,無法開口說話;接著眼睜睜地看著兒子被人殺死;為了求生不得不自己用火燙傷口,生吃活魚和生牛肝臟;被追殺,騎著馬掉下懸崖;甚至全裸躲在死馬肚子里取暖……這是一個真正的人類挑戰(zhàn)大自然的故事。有影評人說以復仇為主線的《荒野獵人》并不在意講述復仇的快感,它是將人置于一個無感情的容器,看人性怎樣在里面揮發(fā)出超人的求生意志。到最后你會嘆服于人類求生意志的勝利,“挺住,就意味著一切”這句話在這里有著更深刻的意味。從這個角度說,這部影片更適合被“體驗”,而非僅僅被觀賞。
《荒野獵人》的英文名是The Reventant,譯為“還魂者”。故事中,格拉斯因為喉嚨受傷,無法說話,絕大多數(shù)時候,電影是沉默的。格拉斯就像一個在荒野中求生的“游魂”,可憐如他,在遭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摧殘下艱難生存?!癆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keep breathing.”(“無論如何,請努力活著?!保└窭挂槐楸榛叵肫疬@句話,他拖著殘腿在寒冬中坎坷前行300多公里,為的是讓殺子仇人血債血償。這個遍體鱗傷的“游魂”努力支撐下去,直面大自然的殘酷和凄涼以及內(nèi)心的恐懼和絕望。在冰原中凍得瑟瑟發(fā)抖,格拉斯依靠著復仇的信念度過一個又一個夜晚,那種煎熬若不是有強大的生存意志是根本忍受不了的。相比于大自然的冰冷,人性的可怕更讓人不寒而栗。在這種極端環(huán)境下,殺與被殺每分每秒都在發(fā)生,生存與死亡如此真切地上演著,每個人隨時都有可能變成“亡魂”。所有的線索和矛盾中一直貫穿著兩個主題,復仇與生存——不管是巨熊襲擊格拉斯,還是格拉斯為兒子復仇,以及蘇族人為無數(shù)死去的同伴和被破壞的文明復仇。在簡單的故事脈絡之后,隱藏著眾多紛雜的勢力。冰冷刺骨的原始森林中,上演著一次次合理的復仇與不合理的死亡。貪圖財利也好,無情野蠻也罷,都是為了生存,由此便衍生出了野蠻、屠殺、貪婪和猥瑣。悲哀的是,同樣的故事在今天仍舊繼續(xù)著,來自“文明”社會的人們驅(qū)逐土地上的原始居民,為了攫取資源不擇手段。
格拉斯所要復仇的對象菲茨杰拉德可以說是最殘酷的殖民者的代表,他把利益看得比他人的生命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以至于他會為了錢而留在后方看護受傷的格拉斯,又為了圖省事而試圖把格拉斯捂死,被格拉斯的兒子發(fā)現(xiàn)后殘忍地將對方殺害,最后欺騙另一個同伴,把格拉斯留在了荒野之中。后來他被格拉斯重傷并被蘇族人殺死的結局則詮釋了“復仇”這一主題,頗有些東方因果報應的味道。
格拉斯和那些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白人不同,他并不會去侵犯蘇族人的利益,他甚至和一個土著女人相愛并生子,只是好景不長。在一次白人的入侵中,部落被毀,妻子被殺,為了保護兒子他殺了一個白人軍官。導演試圖告訴我們,白人和印第安人本來有和諧相處的機會,但貪婪的入侵者們破壞并毀滅了這一切。其實,影片中的獵人并非單指格拉斯個人,而是多元化的。影片中誰都是對方的獵人,一個群族要想生存就必須掠奪另一個群族,弱肉強食,你爭我斗,視生命為無物成了惡劣環(huán)境下的生存模式,真實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掠奪成了一切事件的根源和起點,這大概也是導演對美國歷史的一次反思。在繁華的景象之下,埋葬著太多的亡魂。所謂的文明,竟是如此的野蠻和血淋淋。當格拉斯完成復仇成了“還魂者”后,影片最后的鏡頭指向了兀自流淌的溪水,所有的仇恨和欲望都似乎隨著流水逝去,只留下沉默的荒野和孤獨的人,凄美而深邃,卻又意味無窮。
“一旦你從它的恐怖中存活下來,已經(jīng)被震撼了一次,你就很難從頭到尾再欣賞它一次。”有人這樣評價《荒野獵人》。仔細回想,我們該為這部影片大膽甚至有些魯莽的表現(xiàn)而感到敬畏,它讓我們窺探到了所謂文明的本質(zhì),加深了對人性的認識和理解,并折服于人類強大的生存意志。至于它算不算得上一部杰作,那就交給時間來評判吧。但冰與血的記憶已然烙刻在我們的骨子里,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盡管“復仇”的場景還在繼續(xù),悲慘的故事仍舊發(fā)生,存在的恐懼和絕望依舊縈繞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無力阻擋,但正如影片中時刻啟示格拉斯的那句話一樣:無論發(fā)生什么,都要努力活著。也許這才是這部影片的最大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