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玲
摘 要:大氣壓強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難以理解。本文從理論和實驗出發(fā),探究“大氣壓強的大小”的學習,以加深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并還原轉換法測壓強大小的實驗思想,促進學生更好地感知物理知識。
關鍵詞:理論研究;大氣壓強;轉換法的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11
大氣壓強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處處可碰到,但我們早已習慣得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雖然其內(nèi)容在本章中沒有過多要求,但作為身邊如此重要的一個現(xiàn)象,應該好好研究才是。在研究大氣壓強的大小的問題上,筆者采用了先理論后實驗的方法逐步深入探討。
一、以理論研究大氣壓強的大小
我們被大氣壓包圍著,大氣被地球吸引而受到重力,已知地球表面積約 5.11×1014m2,大氣總重力約5×1019N,大氣層厚度約106m,地表空氣密度約1.29kg/m3,你能計算出地球表面上的大氣壓強嗎?說說你的看法。
方案1:因為大氣壓強的產(chǎn)生原因和液體壓強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利用液體壓強公式P=ρgh來計算,得到大氣壓的值約為1.02×105Pa。
方案2:由壓強的定義式可知,只要計算出單位面積上的大氣壓力即可,由P=F/S,即由大氣重力除以地球的表面積可得到大氣壓強為1.26×107Pa。
由兩種計算方法得到的值為何相差這么大呢?學生們可探討一下哪個方案得到的值可能更合理,為什么?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二、以實驗研究大氣壓
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研究大氣壓。
實驗1:利用大氣壓托水柱,思考能否說大氣壓強的大小就等于水柱產(chǎn)生的壓強(轉換法的思想)。如果我們換用更長(約50cm)的玻璃水管實驗,發(fā)現(xiàn)大氣壓可以托更高的水柱,進一步實驗如下圖所示:約1m長的玻璃管,一頭用氣球捆扎住,灌滿水后倒立在水槽中,發(fā)現(xiàn)水柱仍沒下降,這說明大氣壓可托舉更高的水柱。如果把上端的氣球膜刺破,水會噴出嗎?演示一下即可真相大白。如果我們讓玻璃上端開口處在真空的環(huán)境中,大氣壓可以把水柱托多高呢?是不是可以頂?shù)健疤焐先ァ保?/p>
實驗2:還原托里拆利實驗。因為實驗安全和操作原因,所以采用視頻播放。從前面有水做鋪墊的實驗,我們知道了托里拆利為什么選水銀做實驗(其實在水銀前他還用了海水、蜂蜜等)。實驗能準確測出大氣壓的關鍵是:水銀上方是真空。實驗中還發(fā)現(xiàn),玻璃管傾斜,則水銀柱長度變大,但高度不變,而一個標準大氣壓可以托起76cm水銀柱,所以,我們可以由水銀柱的壓強得到大氣壓強的值。對課堂上具體公式的介紹和應用就不再闡述。
三、 有趣的“實踐”
問題1:討論:大氣壓大嗎?作用于我們指甲蓋上的壓力有多大?為什么我們感覺不到?
問題2:一個標準大氣壓可托起多高的水柱?
問題3:用吸管喝飲料,飲料是被我們吸上來的還是被大氣壓壓上來的?我們最先吸的是什么?
你能用15米長的吸管吸牛奶嗎?(吸管不能剪短)說說你的想法。
通過一系列相輔相承的問題設計,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進而解決問題。
四、 回味實驗(聽話的水流)
用一個塑料瓶裝半瓶水,在瓶側壁打個小孔,可看到有水噴出,如果把瓶蓋旋緊,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動手做一做,思考水流究竟是聽誰的話。
大氣壓強的內(nèi)容較多,知識點繁雜,需要安排2節(jié)課時間,本節(jié)內(nèi)容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較高,可視情況穿插在教學中。理論探究是對前面壓強知識的回顧,托里拆利實驗的研究著重展現(xiàn)物理思維方法并逐步深入,體會認知探究的過程。最后的問題設計由簡到難,也更有趣,既是對知識的鞏固,也開拓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穿插,師生互動融合,節(jié)奏把握適當,定能使課堂呈現(xiàn)巨大的生命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魯佩用.《大氣壓強》實驗創(chuàng)新設計[J].物理教學探討(中學教學教研專輯),2014,32(3):67-68.
[2]王玲兒.輔助教學 重在合理——《大氣壓》教學過程及體會[J].浙江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