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條約》簽字現(xiàn)場
1854年和1856年,清廷被迫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及與美法等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五口貿(mào)易章程:海關稅則》,都過了12年期限,西方列強想要和清政府續(xù)約,被拒絕了。恰好1856年發(fā)生了“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皝喠_號”本是中國商船,涉嫌走私,被清廷法辦,英國政府卻硬說“亞羅號”是英國船只,清廷侵犯了英國利益;“西林教案”則是相關法國神父馬賴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被清廷處死。于是,英法聯(lián)軍借口“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發(fā)起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西方聯(lián)合艦隊攻入天津大沽口,進入北京,第一次火燒圓明園,三百多名宮女和太監(jiān)被燒死。
迫于壓力,晚清政府于1858年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等多個西方國家簽訂了他們在我國五口通商的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及之后的相關續(xù)約。
1858年6月26日清政府在天津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中有商船按載重噸納鈔規(guī)定以及相關設立浮標、號船等內(nèi)容的條約:
“第二十九款:英國商船應納鈔課,一百五十噸以上,每噸納鈔銀四錢,一百五十噸正及一百五十噸以下,每噸納鈔銀一錢。凡船只出口,欲往通商他口并香港地方,該船主稟明海關監(jiān)督,發(fā)給專照,自是日起以四個月為期,如系前赴通商各口,俱無庸另納船鈔,以免重輸?!?/p>
“第三十二款:通商各口分設浮椿、號船、塔□、望樓,由領事官與地方官會同酌視建造?!?/p>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天津條約》還規(guī)定:檢查船只和船貨的“秤碼、丈尺均按照粵海關部頒定式”;監(jiān)督官委派的人員檢查靠港英國船只時,可以居住在“英船,或在本艇”上;監(jiān)督官核對船主提交的船牌上所記載的“船名及押載噸數(shù)、裝何貨物”,“以憑查驗”。
“第三十四款:秤碼、丈尺均按照粵海關部頒定式,由各監(jiān)督在各口送交領事官,以昭劃一。
“第三十六款:英國船只甫臨近口,監(jiān)督官派委員弁、丁役看守,或在英船,或在本艇,順便居住。其需用經(jīng)費,由關支發(fā),惟于船主并該管船商處,不得私受毫厘;倘有收受,查出分別所取之數(shù)多寡懲治。
“第三十七款:英國船只進口,限一日該船主將船牌、艙口單各件交領事官,即于次日通知監(jiān)督官,并將船名及押載噸數(shù)、裝何貨物之處照會監(jiān)督官,以憑查驗。……”
咸豐八年十月初三日(1858年11月8日),清欽差大臣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與英國全權(quán)代表額爾金在上海簽訂了《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作為《中英天津條約》的補充,共十款,附有《海關稅則》。其中“洋藥”(鴉片)進口貿(mào)易的合法化,使我國主權(quán)尊嚴再遭嚴重打擊。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附則《海關稅則》,除規(guī)定五口海岸的海關必須聘用英人幫辦參與海關事務,鴉片可以進入中國每百斤納稅30兩白銀外,航政管理方面規(guī)定:
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維護清政府軍事利益,船上嚴禁攜帶與運輸武器和火藥等軍用物資進出海關,海關的港航監(jiān)督人員如在船舶噸位核實、船上設備與載重貨物的檢查中發(fā)現(xiàn)船上有軍事物資,將之歸于違禁品。同時,條約制訂了中國與英國的長度與重量的單位換算的統(tǒng)一標準,以方便海關人員對船只與船貨的檢查、丈量、測算與登記。
“第三款:凡有違禁貨物,如火藥、大小彈子、炮位、大小鳥槍、并一切軍器等類及內(nèi)地食鹽,以上各物概屬違禁,不準販運進、出口。
“第四款:凡有稅則內(nèi)所算輕重、長短,中國一擔,即系一百斤者,以英國一百三十三磅又三分之一為準;中國一丈,即十尺者,以英國一百四十一因制為準。中國一尺即英國十四因制又十分因制之一;英國十二因制為一幅地,三幅地為一碼,四碼欠三因制即合中國一丈,均以此為例?!?/p>
1858年6月27日(咸豐八年五月十七日),清政府還被迫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在靠港法國船只的檢查和管理方面,相關條款如下:
“第十六款:凡大法國船一經(jīng)引水帶進口內(nèi),即由海關酌派妥役一、二名,隨船管押,稽查透漏。該役或搭坐商船,或自雇艇只,均聽其便。所需工食,由海關給發(fā),不得向船主及代辦商人等需索?!?/p>
“第十七款:凡大法國船進口,在一日之內(nèi),并無阻礙,其船主、或貨主、或代辦商人,即將船牌、貨單等件,繳送領事官。該領事官于接到船牌、貨單后,一日內(nèi)即將船名、人名及所載噸數(shù)、貨色詳細開明,照會海關。倘船主怠慢,于船進口后經(jīng)二日之內(nèi),不將船牌、貨單呈繳領事官,每逾一日,罰銀五十圓,入中國官?!?/p>
“第二十二款:凡船按照第二十款進口,出二日之外與未開艙卸貨之先,即將船鈔全完,按照例式,凡船在一百五十噸以上者,每噸鈔銀五錢;不及一百五十噸者,每噸納鈔銀一錢……凡納鈔時,海關給發(fā)號照,開明船鈔完納,倘該船駛往別口,即于進口時,將執(zhí)照送驗,毋庸輸鈔,以免重復;凡大法國船,從外國進中國,止須納船鈔一次。所有大法國三板等小船,無論有蓬、無蓬,附搭過客,載運行李、書信、食物,并無應稅之貨者,一體免鈔。若該小船載運貨物,照一百五十噸以下之例,每噸輸鈔銀一錢。倘大法國商人雇賃中國船艇,該船不輸船鈔?!?/p>
按照船舶噸位區(qū)別船舶的等級,以此劃分船鈔的收取級別,符合現(xiàn)代船舶噸位丈量的檢查和計費觀念?,F(xiàn)代船舶噸位的檢查,包括總噸和凈噸位的檢查??倗嵨坏臋z查目的,是在相關船舶規(guī)范和國際公約中確定本船的大小等級;凈噸位的丈量,主要以港務費、引水費和停泊費的收取為目的?,F(xiàn)代噸位檢查的意義,一是為了使船舶和船檢機構(gòu)嚴格履行公約和法規(guī)規(guī)定,以防大船小噸位的安全隱患情況出現(xiàn);二是避免國際規(guī)費流失和相關港口費用損失。噸位檢查已成為現(xiàn)代海事機構(gòu)對船舶進行監(jiān)督管理、安全檢查,以及港口國監(jiān)督檢查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F(xiàn)代船舶都必須經(jīng)過船級社的檢查并頒發(fā)噸位證書。實船噸位丈量,核對噸位證書的記錄,也是各級船檢機構(gòu)對船舶進行檢查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
咸豐八年十月十九日(1858年11月24日),清政府在上海還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及附則《海關稅則》。中法《海關稅則》制訂了中法間長度與重量的單位換算的統(tǒng)一標準:
“第四款:凡有稅則內(nèi)所算輕重、長短,中國壹擔即系壹百斤者,以法國陸拾吉羅葛棱么零肆百伍拾叁葛棱么為準;中國壹丈即拾尺者,以法國叁邁當零伍拾伍桑的邁當為準。中國壹尺即法國叁百伍拾捌蜜理邁當,均以此為例。”
中法的《海關稅則》第六款還補充了天津條約中不詳盡的法國船舶進出中國海關的檢查、納稅程序細節(jié)?!暗诹睿禾旖驐l約法國第十七條所載,法船進口,限一日報領事官知照,并照第二十條索載,法國貨船進口,尚未領有牌照卸貨,限二日之內(nèi),可出口往別口區(qū),不必征收船鈔;以上二條,無論先后,總以該船進口界限時刻起算,以免參差爭論。至各口界限并上下貨物之地,均由海關妥為定界,既要便商,更不得有礙收稅,知會領事官,曉諭本屬商民遵辦。”
1860年10月25日(咸豐十年九月十二日),法國還在北京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續(xù)增條約》,規(guī)定船只噸位在150噸以上者,船鈔一噸五錢銀減為一噸四錢銀。這再次侵犯了清政府的財政經(jīng)濟利益,暴露了侵略者野蠻貪婪的一面:“第十款:戊午年所定之和約第二十二款內(nèi)有錯載之字樣,即系凡船在壹百五十噸以上者,每噸鈔銀五錢,現(xiàn)在議定,凡船在壹百五十噸以上者,每噸鈔銀四錢,不及壹百五十噸者,每噸納銀一錢,嗣后大法國船只進口,俱按現(xiàn)在議定之數(shù)輸納。”
1858年6月18日(咸豐八年五月初八日),清政府在天津與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中美天津條約》?!吨忻捞旖驐l約》中相關船體噸位檢查內(nèi)容規(guī)定如下:
《中美天津條約》第十六款記載:“大合眾國船只進通商各港口時,必將船牌等件呈交領事官,轉(zhuǎn)報海關,即按牌上鎖載噸數(shù)輸納船鈔,每噸以方停四十官尺為準;凡在一百五十噸以上者,每噸納銀四錢,不及一百五十噸者,每噸納銀一錢。凡船只會在本港納鈔,因貨未全銷,復載往別口出售,或因無回貨,須將空船或未滿載之船駛赴別港覓載者,領事官報明海關,將鈔已完納之處在紅牌上注明,并行文別口海關查照,俟該船進別口時,止納貨稅,不輸船鈔,以免重征。設立浮桴、亮船,建造塔標、亮樓,由通商各海口地方官會同領事官酌量辦理?!?/p>
美領事官征收船鈔時,以船只噸位為換算單位,而船噸位的檢查標準以“每噸以方停四十官尺為準”,說明領事?lián)撋洗闪看怀叽绲穆氊?。而“設立浮桴、亮船”等工作,表明美國領事官還部分掌握了航道管理權(quán)。
1858年11月8日,清政府在上海還被迫與美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及附則《海關稅則》。其中的《海關稅則》對兩國間的尺度與重量換算單位做了標準制訂,并在航政管理方面規(guī)定美國幫辦應協(xié)助中國官員丈量船舶噸位、收取船鈔,“嚴查漏稅”等工作,其中航道處燈塔、浮標、浮船的建設與維護費用,從海關的船鈔中出。
《中美通商章程善后條約》附則《海關稅則》規(guī)定:
“第四款:凡有稅則內(nèi)所算輕重、長短,中國壹擔即系壹百斤者,以美國壹百叁拾叁磅零叁分之一為準;中國壹丈即拾尺者,以美國壹百肆拾壹因制為準。中國一尺即美國拾肆因制又十分因制之一;美國十二因制為一幅地,叁幅地為一碼,四碼欠三因制即合中國一丈,均以此為例。
“第十款:通商各口收稅如何嚴防偷漏,自應由中國設法辦理,條約業(yè)已載明;然現(xiàn)以議明,各口劃一辦理,是由總理外國通商事宜大臣或隨時親詣巡歷,或委員代辦。任憑總理大臣邀請美國人,幫辦稅務并嚴查漏稅,判定口界,派人指泊船只及分設浮椿、號船、塔表(疑為標)、望樓等事,毋庸美官指薦干預。其浮椿、號船、塔表、望樓等經(jīng)費,在于船鈔項下?lián)苡?。至長江如何嚴防偷漏之處,俟通商后,察看情形,任憑中國設法籌辦?!?/p>
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1861年9月2日),清廷被迫在天津與德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通商條約》,條約規(guī)定德國官方船只無論進入哪一口岸,中國地方政府都有義務協(xié)助對方進行船只修理與后勤補給的活動;德國及西方其他締約國的商船,因意外發(fā)生損壞,需要靠岸修理,地方官也要協(xié)助對方,并不收取船稅。
《通商條約》“第三十款:布國及德國官船別無他意,或因捕盜,駛?cè)胫袊鵁o論何口,以前買取食物、甜(添)水、修理船只,地方官妥為照料?!?/p>
“第三十一款:布國及德意志通商稅務公會和約各國商船,遇有破爛及別緣故急須進口躲避者,無論何口均可進去,不用完納船鈔。船內(nèi)貨物,如為修船之故而須上岸者,亦不納稅,惟將該貨留在監(jiān)督官照顧,以免影射情弊。如該船在中國近岸地方損壞、擱淺、收口,地方官聞知立即設法妥為拯救商梢、保存船只以及打撈貨物不使損壞。所救水手人等,務必妥為照料,設法護送就近領事官查收,以昭睦誼?!?/p>
《中美天津條約》簽字現(xiàn)場
1861年10月9日清政府被迫在北京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通商各口通共章程》:“第三十七款:大西洋國船只進口,……即于次日通知監(jiān)督官,并將船名,及押載噸數(shù)、裝何貨物之處,照會監(jiān)督官,以憑查驗。”
包含此類內(nèi)容的不平等條約,還包括1861年3月25日(咸豐十一年二月十五日)清政府在九江與英國簽訂的《長江各口通商暫訂章程》,1861年9月2日(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天津與德國簽訂了《通商條約》以及《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海關稅則》,1861年10月9日(咸豐十一年九月初六日)在北京與各國簽訂的《長江各口通商暫行章程》和《通商各口通共章程》,1862年11月20日(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九日)在北京與各國簽訂的《長江收稅章程》,1863年7月13日(同治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在天津與丹麥簽訂的《天津條約》和《通商章程:海關稅則》,1863年8月26日在上海與比利時簽訂的《通商條約》,1863年10月6日在天津與荷蘭簽訂的《天津條約》,1864年10月10日(同治三年九月初十日)在天津與西班牙簽訂的《和好貿(mào)易條約》,1865年10月27日在北京與英國簽訂的《上海海關扣留案件條款》,1865年11月2日在北京與比利時簽訂的《通商條約》和《通商章程:海關稅則》,1866年3月5日在北京與英法簽訂的《續(xù)定招工章程條約》,1866年10月26日在北京與意大利簽訂的《通商條約》和《通商章程:海關稅則》。1868年5月31日在北京與各國簽訂的《會訊船貨入官章程》,1868年7月28日清政府與美國在華盛頓簽訂的《續(xù)增條約》,1868年9月2日在北京與德國簽訂的《漏報捏報罰辦聲明》等。
1869年9月2日清政府與奧地利在北京簽訂了《通商條約》,奧地利商船多于福建駐泊,兩國規(guī)定:
“第十五款:澳斯馬加國船只甫臨近口,約準該關監(jiān)督仍難以派委員弁、丁役看守,或在該船,或在本艇,隨便居住?!逼浜瞬榇皣嵨?,按噸位收取船鈔。船舶進入海關,需辦理如下手續(xù):
“第十六款:澳斯馬加國船只進口,限一日該船主將船牌、艙口單各件交領事官,即于次日通知監(jiān)督官,并將船名及押載噸數(shù)、裝何貨物之處照會監(jiān)督官,以憑查驗。”商船“碰壞、擱淺或遭風收口。地方官查知,立即設法妥為照料。”
這些船只登記、檢查和修補條款,都與先前西方國家強迫清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通商條約》和《海關稅則》內(nèi)容基本相同。
同日,奧地利還在北京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通商章程》附則《海關稅則》,其中第三、第四款規(guī)定了火藥槍炮等軍器的限運,以及兩國間長度和重量的測量換算標準。這些都涉及海關人員對商船的檢查、測量和登記工作。
中奧《通商章程》附則《海關稅則》:
“第三款:凡有違禁貨物,如火藥、大小彈子、炮位、大小鳥槍、并一切軍器等類、及內(nèi)地食鹽。以上各物概屬違禁,不準販運進出口。”
白河戰(zhàn)役
“第四款:凡有稅則內(nèi)所算輕重、長短,中國壹擔,即系壹百斤者,以奧斯馬加國壹百貳拾□□貳拾柒□□壹咕□□捌□□,即法國陸拾吉羅葛棱么零肆百伍拾叁葛棱么,是為中國壹百斤;中國壹丈,即拾尺者,以奧斯馬加國拾壹□□貳昨哩零玖分,即法國叁邁當零伍拾伍桑的邁當,是為中國壹丈。中國壹尺即奧斯馬加國拾叁因制零伍分,即法國叁百伍拾伍蜜理邁當;照此為例?!?/p>
1874年6月26日(同治十三年五月十三日)秘魯在天津與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秘通商章程》。章程規(guī)定在雙方遇險船只在進入對方國家口岸時,地方政府有救助義務,并負責檢查船只損壞程度,進行相應的船體修補工作。
《中秘通商章程》第十一款規(guī)定:
“中國船只如遇天災,在秘國沿海地方碰壞擱淺,以及遭風收口,該處海關官員自當設法相幫;……遇險船只,秘國亦與待別國船只一律。至秘國船只遇有天災,在中國沿海地方或碰壞、擱淺,以及以及遭風收口,有時將貨卸岸,修理船只,概不納稅,亦不給船鈔。地方官查知,自當設法妥為照料。船上商民,送交就近領事官查收,以昭友誼。”
清廷被迫與上述這些西方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及相關續(xù)約,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quán),這些條約的簽訂,使得西方列強的侵略勢力延伸到了長江沿岸、華南和東北流域地區(qū),任其在中國腹地縱深肆意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給中國經(jīng)濟造成巨大破壞,加速了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