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沫
看書是為了當作家?當然不是,僅僅是欣賞而已,閱讀帶來的愉悅感,無可替代。
曾記得胡蘭成第一次看到張愛玲的文章時,躺在院子里的躺椅上,看到一半,驚得坐了起來,再看完時,站了起來,激動得不停地踱步,然后是輾轉(zhuǎn)寫信要見這位作者……當然,見不見沒那么重要,看到好文時的那種感受和震動倒是真的,只是因為欣賞。
我對于喜歡的書,總是反復地讀,只是因為愉悅感。去年8月底去北京,往返坐高鐵,我?guī)Я怂_岡的《你好,憂愁》,曾讀過幾遍的書。停停讀讀。書、景、火車、行程,本就構(gòu)成了一種曼妙,這種曼妙無限演繹。
那個冬夜,我重讀《紅樓夢》,看到一個晴雯撕扇的小細節(jié),寶玉說的一段話:“你愛砸就砸,這些東西,原不過是借人所用,你愛這樣,我愛那樣,各有性情。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著玩兒也可以使得,只是別生氣時拿它出氣;就如杯盤,原是盛東西的,你喜歡聽那一聲響,就故意砸了也是使得的,只別在氣頭兒上拿它出氣。這就是愛物了?!碑敃r,就發(fā)了一會兒呆。道理不是說出來的,是悟出來的。
夏天的某個深夜,窗外蟬鳴,客廳里只留了一盞燈,讀龍應(yīng)臺的《大江大?!?,那種感覺像在一艘大船中,漆黑一片,跟隨著別人的命運顛沛流離、心情起伏。做讀書筆記時,摘錄下這一段:“臺北的劇院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帶了老父親去聽,那時,他已80歲?!液帽然\中鳥,有翅難展;我好比虎離了山,受了孤單;我好比淺水龍,困在了沙灘……一出戲,他的眼淚一直流,一直流,我也只能緊握他的手,不斷地遞過紙巾。然后,我意識到,流淚的不只是他,斜出去前一兩排一位理著平頭、鬢發(fā)皆白的老人也在拭淚,他身旁的中年兒子遞過手帕后,用一雙手從后面輕拍他的肩膀。謝幕的掌聲中,人們紛紛從座位上站起來,我才發(fā)現(xiàn),四周多的是中年兒女陪伴而來的老人,有的拄著拐杖,有的坐著輪椅,有的被人攙扶,他們不說話,因為眼睛噙著淚。中年兒女彼此不相識,但在眼光接觸的時候,仿佛交換了一組密碼……”
喜歡讀劇本,是因為想當劇作家?當然不是,也只是喜歡而已。家里有個老式不能活動的躺椅,冬天落雪時,我把被子鋪在躺椅上,暖暖地窩著,很享受地讀,沉入一種意境中。那真是沉悶高中時代的一點點微光,過去多少年還記得。
現(xiàn)在這個劇作家橫行的時代,我從未動什么心思去寫個劇本,劇本的要求有多高?畫面感、文字感、空間架構(gòu)感、節(jié)奏感、遞進轉(zhuǎn)換的能力,作者好像是水墨畫家,是攝影師,又像是書法家,還像建筑師,當然,還要有相當?shù)奈淖竹{馭能力和底蘊,眼到手到心到,有到此為止的節(jié)制卻又回味無窮……一般人根本不能勝任。記得自己高中時代看過的好劇本,那時,劇本是可以當文學書去看的,簡凈韻味畫面感情境感,種種種種,真的給了我太多美好回憶。
電影我也是愛看的,喜歡的電影連續(xù)看上兩次。換上干凈衣裳,用保溫杯裝上咖啡,留下充裕的時間步行去影院,散場后慢慢步行回家……特別喜歡的影片,再看一遍;不喜歡的,笑笑就好,無須評論。按自己的選擇,當個好的觀眾和欣賞者,這個世界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評論家。
面對美景時,也不太喜歡用相機,碰到喜歡的地方,靜靜坐一會兒,記在腦子里就好。記得陳丹燕寫到的這么一個場景:有一次旅行到酒店,已是深夜,月色清明,推開陽臺門,映入眼簾的是海,是遠遠的火山遺址,那個月夜,她想趕緊開一瓶葡萄酒,好好地融入這種震撼中……對,就是這種心情。欣賞,只是好好地沉浸下來欣賞。
記得這樣一句話:真正懂得人生的人,只是為了欣賞而趕路。對于人生,我一知半解,但想做一個好的欣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