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偉
《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修訂的《準則》和《條例》甫一發(fā)布,即引起全社會的廣泛熱議和理論界的深入討論。其焦點在于,新修訂的《準則》和《條例》作為黨紀,是以規(guī)范性文件的方式發(fā)布的。那么,其與規(guī)范性的現(xiàn)行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以及二者之間應當如何調處?筆者認為,一方面,黨紀與國法作為黨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范式,二者存在內在共軛性,即黨紀與國法都是黨和人民意志的反映,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基于黨的先進性和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及要求,我們必須要在理論、實踐和制度上充分強調“紀嚴于法”。
黨紀嚴于國法的理論邏輯
中國的歷史發(fā)展表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而建設社會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就肩負在中國共產黨的身上。中國共產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力量,“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在根本上系于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建設與發(fā)展。所以說,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治理好一個有著8700多萬黨員、43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大黨,離不開嚴格且完備的黨紀作為保障。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王岐山書記指出:“黨的先鋒隊性質和先進性決定了黨規(guī)黨紀嚴于國家法律。”從功能上講,強調“黨紀嚴于國法”,有利于中國共產黨這個先進群體的組織建設,使其能夠充分發(fā)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各個階層力量,在發(fā)展與改革的共識中,不斷推進“四個全面”。而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就必然有賴于黨紀的高標準和嚴要求。
黨紀嚴于國法的實踐需求
黨紀,它指的是保障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忠實履行法定職責,有效抵御腐敗風險,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黨內法規(guī)。從定義來看,黨紀所指向的最為直接的對象是全體黨員。目前,有少數(shù)黨員領導干部為官不正、喪失底線,有損于黨的權威,有負于人民囑托,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消解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基礎的風險。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對周永康、令計劃、徐才厚等人的嚴肅處理,雖然極大地重塑了黨的威信,但同時,我們更應看到進一步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的緊迫性和現(xiàn)實性,尤其是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改革與發(fā)展的攻堅時期,必須抓住黨員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要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就必須用黨紀規(guī)范黨員領導干部的行為,杜絕懶政怠政和貪污腐敗,保證黨的隊伍的純潔性和先進性,以自身的廉潔贏取社會的普遍信任,團結人民以無畏的勇氣,推進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黨紀嚴于國法的制度建構
法律制度作為調整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一般社會主體行為的規(guī)則體系,其制定原則是既不宜過粗,亦不宜過細。過粗會使法律喪失實效,過細則會使法律捐棄彈性。其方法是,在積累社會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進而進行一般性的抽象立法。相對而言,黨紀的制定既要精細還要廣泛。之所以要精細,是因為要想讓黨紀充分發(fā)揮其效力與功能,就不能只采用蓋然性的定性模式,還必須采用對事實、情節(jié)、數(shù)據(jù)等嚴格分析的定量模式,使黨員領導干部能夠從黨紀規(guī)范中明確界定是與非、善與惡,在工作和生活中強化紅線意識,免于因任何原因而違法亂紀。而之所以要廣泛,則是因為黨紀不僅要起到規(guī)范黨員領導干部日常行為的作用,還應在道德上為全社會樹立模范標桿,使一般社會主體在普遍尊法守法的基礎上,面向更高的準則和要求去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進而在全社會形成新的風尚和秩序。從黨中央所制定的這兩部新的黨內法規(guī)來看,無疑是非常深刻地貫徹了這兩個方面的原則。
強調“紀嚴于法”,實際上是為了突出黨員領導干部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基石作用,以及在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只有進一步強調“紀嚴于法”,才能使黨員領導干部免于走上邪途歪路,才能充分發(fā)揮黨員領導干部的正能量,才能永葆中國共產黨隊伍的先進性與純潔性。但是,“紀嚴于法”并不意味著黨紀可以凌駕于國法之上,在全面依法治國和實現(xiàn)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將黨紀與國法統(tǒng)一于“法治”的邏輯之中,才會使“紀嚴于法”產生最大化的效能。
(作者單位:中共遼寧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