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
我當(dāng)時只有五六歲,高粱比我的身子高一倍還多。老玉米也比我高得多,必須踮起腳才能摘到棒子。谷子同我差不多高,現(xiàn)在都成熟了,風(fēng)一吹,就涌起一片金浪。只有黃豆和綠豆比我矮,我走在里面,覺得很爽朗,一點也不悶氣,頗有趾高氣揚之概。
因此,我就最喜歡幫助大人在豆子地里干活。我的興致是十分高的。我跟在母親身后,跑來跑去。捉到一只蚱蜢,要拿給她看一看;掐到一朵野花,也要拿給她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霉,我覺得奇怪,一定問母親為什么;有的豆莢生得短而粗,也要追問原因。總之,這一片豆子地就是我的樂園,我說話像百靈鳥,跑起來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干起活來,更是全神貫注,總想用最快的速度摘下最多的綠豆莢來。但是,一檢查成績,卻未免令人氣短:母親的筐子里已經(jīng)滿了,而自己的呢,連一半還不到哩。不久,我就發(fā)現(xiàn),這里面也并沒有什么奧妙,關(guān)鍵就在母親那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上。
這一雙手看起來很粗,由于多年勞動,上面長滿了老繭,可是摘起豆莢來,卻顯得十分靈巧迅速。
我當(dāng)時歲數(shù)還小,經(jīng)歷的事情不多。我還沒能把許多事情都同這一雙手聯(lián)系起來,譬如說做飯、洗衣服、打水、種菜、養(yǎng)豬、喂雞,如此等等。我當(dāng)然更沒能讀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樣的詩句。但是,從那以后,這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卻在我的心里占據(jù)了一個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后來大了幾歲,我離開母親,到了城里跟叔父去念書,代替母親照顧我的生活的是王媽,她也是一位老人。
她原來也是鄉(xiāng)下人,干了半輩子莊稼活。后來丈夫死了,兒子又逃荒到關(guān)外去,二十年來,音訊全無。她孤苦伶仃,一個人在鄉(xiāng)里活不下去,只好到城里來謀生。我叔父就把她請到我們家里來幫忙。做飯、洗衣服、掃地、擦桌子,家里那一些瑣瑣碎碎的活全給她一個人包下來了。
每到夏末秋初,正當(dāng)夜來香開花的時候,她就搓麻線,準(zhǔn)備納鞋底,給我們做鞋。干這活都是在晚上。這時候,大家都吃過了晚飯,坐在院子里乘涼,在星光下,黑暗中,隨意說著閑話。
這正是王媽搓麻線的時候。干這個活本來是聽不到多少聲音的。然而現(xiàn)在那揉搓的聲音卻聽得清清楚楚。這就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了。我轉(zhuǎn)過身來,側(cè)著身子躺在那里,借著從窗子里流出來的微弱的燈光,看著她搓。最令我吃驚的是她那一雙手,上面也長滿了老繭。這一雙手看上去拙笨得很,十個指頭又短又粗,像是一些老干樹枝子。但是,在這時候,它們卻顯得異常靈巧美麗。那些雜亂無章的麻在它們的擺布下,服服帖帖,要長就長,要短就短,一點也不敢違抗。
這樣一雙手我是熟悉的,它同母親的那一雙手是多么相像呀。我總想多看上幾眼。看著看著,不知道在什么時候,竟沉沉睡去了。到了深夜,王媽就把我抱到屋里去,同她睡在一張床上。半夜醒來,還聽到她手里拿著大芭蕉扇給我趕蚊子。在朦朦朧朧中,扇子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從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地方傳來似的。
(摘自“搜狐讀書”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