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璐
摘 要:大學生政治參與是大學生實現自身政治權利的重要途徑,較為集中地反映出大學生在其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度,必須了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方式和現狀,才能找出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度的對策。
關鍵詞:政治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所謂政治參與,是指“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guī)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研究大學生參與度,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關注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方式
(一)投票和選舉
在2015年8月吉林市豐滿區(qū)人大代表選舉中,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有509人到選票,其中395人親自投票,96人委托他人投票,總體上相當積極。參加人大選舉的機會很少,對于大學生來說,更常見的是校內的投票和選舉。66%的同學參加過所在院系的學生會和團委選舉;海選是產生班級“兩委”的通行方式;班級事務公決比較普遍,69%的同學表示參加過。但對于學校學生會和團委如何產生,有30%的同學表示“不知道”,45%的同學說“知道一點”,只有25%的同學選擇“知道”。
(二)政治結社
大學生政治結社主要體現為入黨、參加黨團組織的政治性活動和參與政治性社團組織。接受調查的學生中,中共黨員和預備黨員占18%,入黨積極分子占28%,有2個同學為民主黨派成員。黨團組織的政治性活動包括政治學習、紀念政治人物、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等。有37%的同學表示參加過“很多次”政治學習和會議,35%的同學偶爾參加。約有20%的同學參加過“毛澤東和鄧小平理論研究會”、“細菌戰(zhàn)調查會”、“政治學會”等政治性團體。
(三)政治表達和政治接觸
政治表達是大學生利用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手段表達自己政治觀點和政治態(tài)度的行為。有17%的同學表示參加過政府舉行的聽證會、民主懇談會、村(居)民議事會等校外公共決策活動。16%的同學曾通過申訴、舉報、上訪的方式主張自己的權利,分別約4%和1%的同學曾以罷課和游行示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35%的同學曾向學?;蛟合堤峤贿^意見和建議,主要采用寫信、打電話、發(fā)短信、發(fā)電子郵件等方式,有10%同學直接找過學?;蛟合殿I導反映意見。
二、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狀
(一)顯性的政治參與遠多于政治冷漠
顯性的政治參與是大學生有意識地通過作為來影響校內外的公共決策,而政治冷漠則表現為對政治的無意識和不作為。選舉和投票是典型的顯性政治參與,盡管在2015年8月吉林市豐滿區(qū)人大代表選舉中有43名同學拿了選票卻最終選擇了棄權,但大多數同學通過親自投票和委托他人投票實現了自己的公民權利;另外有一些同學沒有參與此次選舉,主要原因是不到法定年齡或當時不在學校。在校內選舉中,如前所述66%的同學參加過所在院系的學生會和團委選舉,沒有參加過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學院實行間接選舉,而且一年級的同學還未經歷過換屆選舉。大學生加入政黨和政治性社團的積極性也相當高,18%的同學已成為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占28%,由于本調查主要針對前三個年級,估計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的比例在大四年級中會更高;雖然學生政治性社團比較少,但活動并不少,如細菌戰(zhàn)調查會在浙江金華等地多次開展社會調查,結果不僅證實了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還支持了王選在日本法庭的起訴;由退伍復學軍人自愿組成的“軍輝戰(zhàn)友團”的活動也很有影響,不僅代表和維護退伍軍人的利益,還承擔起維護校規(guī)校紀與學校部分國防生和新生的軍訓工作。
(二)政治參與不足相當明顯
政治參與不足是指公民參與政治范圍小、層次低和參與不充分。世界著名的政治學家科恩認為,民主的尺度有三個方面:廣度、深度與范圍,民主的廣度是由公民是否普遍參與來確定的,民主的深度是由公民參與是否充分來確定的,民主的范圍則是指全社會實際參與決定問題的多少及重要程度,以及所起作用的大小。當前大學生存在政治參與不足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參與的范圍小、參與層次低和參與不夠充分。如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層面上,除了區(qū)人大代表換屆選舉的投票,大學生參與其他政治活動的機會很少;在高校管理中許多重要領域沒有向大學生開放,大學生對學校發(fā)展和建設,對師資、財務、教學、行政、學生管理等幾乎沒有決策權,行使管理和監(jiān)督權也是非常不足。
(三)被動政治參與比例不小
大學生被動政治參與的問題同樣存在。公民參與政治不僅僅是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與積極自主的政治參與相比,消極被動的政治參與的最主要特征是公民在參與政治的時候不抱有影響公共決策的明確意圖,接受政治宣傳、組織號召等從眾行為都被看做是被動參與。調查顯示,在區(qū)人大代表選舉中相當多的大學生表示對候選人“根本不知道其人”,加上“按黨團組織的指示”投票和“看別人怎么選自己跟著選”的比例,高達一半以上的同學在投票中缺乏自主性。當然在校內選舉和公共活動中被動參與的比例沒有那么高,但也不少見。
二、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度的對策
要推進大學生自主有序的政治參與,首先需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能力。這里所說的政治能力,既包括大學生對國家政治發(fā)展前途的關懷和豐富的政治參與知識,也包括獨立自主的政治人格和良好的政治參與實踐能力。大學生雖然大多已成年,但還處于全日制受教育階段,其政治思想觀念還沒有完全定型,政治參與知識還處于積累之中,政治人格還在形成時期,應該充分利用大學教育的機會,引導大學生關心國家政治發(fā)展前途,積極學習政治參與知識,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政治人格。為此需要加強大學中已有的政治和法律教育,緊跟時代發(fā)展更新教學內容,增加公民教育的成分,改革教學方法,變強制灌輸為耐心引導、單向授予為雙向交流,唯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激發(fā)大學生的熱情和主動性,獨立自主地思考和認識政治問題。政治參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做到,為此需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高校管理民主化,拓寬政治參與途徑,增強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效能感。在參與政治的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將得到更好的政治教育:“公民通過政治參與成長為更理想的具有民主意識的公民。公民通過政治參與可以學習如何發(fā)揮自己的政治作用,變得關心政治,增強對政治的信賴感,并感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正在發(fā)揮正確的政治作用,從而得到一種滿足感。
高校管理民主化是推進大學生政治參與的重要途徑。我國高校管理的民主化還處在初步的階段,在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制度制定、事務決策和管理執(zhí)行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向學生開放,在學生組織的獨立性、代表性、重要性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應該擴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的深度和范圍,在各類校務委員會中應有學生代表參加,他們有權就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應鼓勵推進學生組織和社團的自治性。大學生參與高校民主管理的領域,應該包括重要人事和財務決策、教師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的任免、教學科研工作安排和管理、學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個方面。
因此,高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大學生的政治關注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熱愛國家、熱愛學校,成為地方經濟用得著、留得住的人才,助力于東北經濟振興的早日實現。(作者單位: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