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良
【摘要】 目的 分析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冠狀動脈(冠脈)狹窄程度及支架術后再狹窄相關性。方法 53例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患者, 對比術前、術后hs-CRP含量, 并分析hs-CRP和冠脈狹窄程度及支架術后再狹窄相關性。結果 本組術前三支、雙支及單支病變hs-CRP含量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雙支、單支多處病變hs-CRP含量變化大, 三支hs-CRP含量變化不顯著, 單支局限性病變變化不顯著;1年后冠脈造影復查再狹窄發(fā)生率(3.57%)顯著低于支架內再狹窄發(fā)生率(16.00%)(P<0.05)。結論 hs-CRP與冠脈內狹窄程度顯著相關, 且與單支病變相比, 多支病變hs-CRP顯著顯升高, hs-CRP可作為預測術后出現(xiàn)再狹窄重要指標。
【關鍵詞】 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超敏C反應蛋白;支架術;相關性;再狹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141
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已成為臨床治療冠心病最為有效的方法, 雖然該術式具恢復速度快、安全性高等特點, 但患者再狹窄發(fā)生率依然較高, 嚴重影響臨床療效。因此, 進一步研究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再狹窄發(fā)生機制與防治措施已成為目前研究難點、熱點之一[1]。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53例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旨在探討hs-CRP與冠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3例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其中女15例, 男38例, 年齡34~78歲, 平均年齡(57.02±7.05)歲。合并高血壓45例, 合并高脂血癥32例, 合并糖尿病21例, 心血管病家族史10例, 吸煙史38例。本組患者術后皆予以常規(guī)治療、戒煙酒;排除痛風、伴腎肝功能不全、糖尿病、栓塞性疾病者。
1. 2 方法 患者均于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當日早晨空腹抽取2 ml靜脈血, 離心后予以免疫比濁法檢測其血清hs-CRP濃度, 患者皆予以100 mg/d拜阿司匹林+75 mg/d氯吡格雷治療, 連續(xù)用藥7 d;每12小時1次注射低分子肝素, 持續(xù)7 d后停用。根據(jù)常規(guī)方案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 患者病變支數(shù)共為三支、雙支及單支病變, 置入后患者均口服100 mg/d拜阿司匹林+75 mg/d氯吡格雷(持續(xù)服用≥1年);置入后1年復查冠狀動脈造影, 支架內再狹窄:支架兩端5 mm內及支架內管腔直徑丟失>50%[2]。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本組手術前后hs-CRP含量;三支、雙支及單支病變與病變不同程度含量變化;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1年后靶血管病變和支架置入術后hs-CRP水平相關性。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術前、術后hs-CRP含量對比 術前hs-CRP含量:單支局限性病變17例, hs-CRP含量(3.46±1.03)mg/L;兩支、單支多處病變22例, hs-CRP含量(5.69±1.82)mg/L;三支病變14例, hs-CRP含量(10.37±2.18)mg/L, 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hs-CRP含量, 雙支、單支多處病變21例, hs-CRP含量變化大, 其中10例hs-CRP含量升高>10 mg/L, 11例下降至約5 mg/L;三支病變14例, hs-CRP含量維持水平>10 mg/L, 但變化不顯著;單支局限性病變變化不顯著。
2. 2 術后1年冠狀動脈復查結果 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支架內的內膜增生, 管腔通暢且無再狹窄、支架內再狹窄;1年后冠脈造影復查發(fā)現(xiàn)hs-CRP含量<5 mg/L 28例, 再狹窄發(fā)生1例(3.57%), hs-CRP含量>10 mg/L 25例, 支架內再狹窄4例(16.00%), 兩者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支架置入后斑塊受擠壓致使血管局部損傷, 促進炎癥反應與白細胞聚集, 并將嗜中性粒細胞激活, 使其釋放多種炎癥因子, 從而促使平滑肌細胞不斷增殖, 造成支架內出現(xiàn)再狹窄。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肝臟合成的敏感反應蛋白, 因體內CRP合成少, 血液水平低, 因此, 常規(guī)檢測的敏感性較弱, 而本研究中應用的hs-CRP于檢測上敏感性更高, 且hs-CRP恒定保持時間長, 不受時間及進食等因素影響, 因此檢測結果穩(wěn)定[3]。
相關研究顯示, 血液中CRP水平升高的心絞痛患者預后質量與需予以血運重建術顯著高于CRP低者, 且CRP水平上升機制與斑塊破裂及不穩(wěn)定性相關, 由此表明CRP高低能夠作為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指標[4]。本研究為深入探討hs-CRP與冠脈狹窄的程度相關性, 回顧性分析已選定的53例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患者臨床資料, 結果顯示:hs-CRP含量與冠脈內狹窄程度顯著相關, 且多支病變hs-CRP含量顯著高于單支病變。分析原因可能為:CRP可誘導單核細胞進行表達組織因子, 并可將補體、凝血系統(tǒng)激活, 致使纖溶、凝血系統(tǒng)失衡, 最終造成支架內發(fā)生再狹窄;此外, CRP參與單核、巨噬細胞遷徙與增殖。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hs-CRP濃度和與術后1年支架內再狹窄呈正相關, 這與李云松等[5]研究結果類似, 進一步驗證冠脈狹窄及支架內再狹窄均是因急、慢性炎癥反應造成, 這為臨床預防支架內再狹窄及冠心病提供理論基礎。受時間、環(huán)境及樣本因素制約, 本研究未對本組部分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是否影響數(shù)據(jù)結果進行分析, 尚存在不足之處, 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驗證。
綜上所述, 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再狹窄患者中hs-CRP水平顯著升高, 可作為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支架內再狹窄重要預測指標, 但對于術后再狹窄預測價值需予以更大規(guī)模臨床實驗予以證實補充。
參考文獻
[1] 黃瓊, 張新風.高敏CRP與冠脈狹窄程度及支架術后再狹窄相關性.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4, 16(8):1197-1199.
[2] 紀軍, 何勝虎, 徐日新, 等.高敏C反應蛋白結合血管內超聲對冠心病臨界病變介入術后心臟不良事件的評價.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2, 19(15):2258-2260.
[3] 顏素嵐, 鄭昭芬, 郭瑩, 等. OSA對ACS患者冠狀動脈支架術后再狹窄和血漿hsCRP的影響.醫(yī)學臨床研究, 2014, 31(11): 2098-2100.
[4] 林佩環(huán).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高敏C-反應蛋白和肌鈣蛋白水平對支架內再狹窄的評價.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15, 43(4): 26-28.
[5] 李云松, 畢偉, 王偉, 等.高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水平對股腘動脈支架植入術后再狹窄的影響.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4, 23(6):755-758.
[收稿日期: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