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峰
春暖花開之際,帶一壺香酒,熏一爐供香,攜一份手卷,邀三五好友,開案展卷,最時令的,比童子拉來立軸另增些驚喜和互動。
樂震文 春風留玩孰鳥不歌卷 紙本設(shè)色 (局部)。
2016年4月16日-28日,朵云軒的“繪卷物語——海上繪畫名家精品手卷展”,無疑下了場及時雨,不僅是時間上的問題,更是藝術(shù)現(xiàn)象問題的及時提出?!笆志碚梗吭趺醋??不應(yīng)該是掛在墻上的嗎?現(xiàn)在很少人有畫手卷了?!痹驹俪R姴贿^的文案必備在當下卻成了造型神器。這種藝術(shù)形式似乎很稀奇很怪異,包括冊頁也淪為此番命運,是什么所導(dǎo)致?如今大多的繪畫都成了“墻紙”,漂漂亮亮的墻紙,繪畫的感知性和游戲性變得微乎其微,以至于被日人說成手卷是他們的獨創(chuàng),漫畫即來于此,他們稱之為“繪物卷”,平安時期大量流行,當然他們目前的手卷發(fā)展狀況與我們接近。畫越畫越大,那些小畫反被稱為“不入流”“小家子氣”“進不了展覽的”。那么,《女史箴圖》《韓熙載夜宴圖》《游春圖》等按現(xiàn)在說法就是不入流的了?成教化助人倫的思想宣傳到記錄故事性的文人游戲,這種特有的藝術(shù)形式在書畫船中、車輿步輦中可讀、可臥、可游、可行,恰為妥帖的,每每打開,來龍去脈,大千世界的一本書,盡在其中,因為小巧,以至于溥儀當年偷攜大量珍貴手卷藏于小白樓,方便、實用、不易發(fā)現(xiàn)。
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窺探顧潛馨、樂震文、張弛、丁一鳴、顧炫、牛孝杰等老中青三代對手卷形式的不同理解,在細細窄窄的盈寸尺幅中表現(xiàn)各色,大千世界,山水的,花鳥的,人物的,春夏秋冬,風花雪月,仿佛在觸摸生命的本質(zhì),也是現(xiàn)代人對于山水、城市、生活狀態(tài)的某些探索。在表達方式上,靜謐,凝重,輕快,當一種嶄新的位置呈現(xiàn)出來,我們感知到它協(xié)調(diào)優(yōu)美,那個瞬間讓人身心愉悅。天地自然里充滿未知,這些作品就像一個個的瓶子,搜集著大自然的饋贈和無數(shù)時間的雨,反復(fù),積累,試紙,下筆,單純又短暫的一瞬,確確實實地記錄著自身的內(nèi)心,記錄著對自然的感恩。
古人并不以大小評定高下,更不以題材取決主次。手卷,既是一種形式,更是階段停留的記憶,其中滋味,我們是無法完全理解的,骨上刻字一般,刻那些在今人看來大可不必的大白話,于他們而言,每一句獨語,卻是前世的耳語。某年某月某天,詞語,聲音,片段。閱讀,體會,接近,他們的用意。俞子才畫《阿里山紀游圖》,吳湖帆先生見之大贊,除了興致勃勃地題了跋外,還即興畫了《阿里山云海》圖卷,由沈尹默題引首,師友同道間在云衣素紙中留下一段1948年的紀盛;1931年陸小曼畫了張山水長卷,徐志摩極愛,11月19日,飛機失事,當搜救人員清理事故現(xiàn)場,這張手卷還安然躺在鐵匣中,上面留有徐志摩請諸家題跋的片片斷斷,小曼臨終之際托付徐志摩表妹夫陳從周,陳又交予浙江省博物館保存;海上一裱劉定之的生辰,吳湖帆、周煉霞、陸儼少等合力繪制,并題以跋文做念。
忽有斯人可想。引首,題跋,揭裱,裝池,供匣,編號,就是一段刻骨銘心,不可言傳的。每每打開手卷,邊卷邊看,總有一種緊張感,好的,壞的,悲的,喜的,那些故事又繞了回來,但有時享受的,有溫度的,你以為還未到,其實已經(jīng)遠去。
起承轉(zhuǎn)合中,思緒蕩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