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年號:你應(yīng)該知道的歷史常識

      2016-05-05 10:23:59王旗
      文史雜志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紀(jì)年朝代武則天

      王旗

      一、關(guān)于“年號”

      “國號”是對一個政權(quán)的稱謂,“年號”則是對某一歷史時段的稱謂。年號是我國歷史上用來紀(jì)述年份的一種特有方式。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是“貞觀”,其間的史事就以“貞觀××年”來記述。(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受此影響,也曾經(jīng)用“年號”來記述某一年代,如“昭和××年”“明治××年”等。)這和現(xiàn)在的公元紀(jì)年法顯然不同。

      從明朝開始,由于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因此人們便習(xí)慣以年號來指代皇帝,如“崇禎”“乾隆”“光緒”等。

      建立新年號稱“建元”,改變舊年號叫“改元”。

      查范文瀾著《中國通史》所附《歷代紀(jì)年表》可知,我國歷史上最早創(chuàng)制年號(即在年次前冠以具有含義的某種稱號)的是漢武帝劉徹,創(chuàng)制時間是公元前140年,年號是“建元”。《漢書·武帝紀(jì)》“建元元年”條顏師古做注云“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于此”可為證。從公元前140年至公元1911年,共2000余年,我國歷史上共有年號300多個。從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歷時700年,都是以干支紀(jì)年或概稱為“某某王(帝)××年”,如“周武王××年”“秦惠文王××年”“漢高祖××年”等。而在西周共和元年之前,連干支紀(jì)年法也無據(jù)可考,異說頗多,尚無定論,故一般紀(jì)年表只能列帝王的世襲沿革。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jié)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因此,大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宣統(tǒng)”年號,便成了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年號。

      年號的字?jǐn)?sh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兩個字,如“太初”“景平”“開元”“永樂”“宣統(tǒng)”等。也有三個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國”、梁武帝蕭衍的“中大通”。四個字的年號也有,最早一個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建武中元”。唐朝的武則天更有三個四字年號,分別是“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北宋則有宋太宗趙匡義的“太平興國”,宋真宗趙恒的“大中祥符”和宋徽宗趙佶的“建中靖國”。兩個字的年號占絕大多數(shù),可能與國人傳統(tǒng)思維方式講求“和諧”“對稱”有關(guān)。當(dāng)然,兩個字的年號也確實好讀易記一些,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年號的變換,最初較有規(guī)律,如漢武帝劉徹自“建元”至“元封”(公元前110年)共30年,每隔6年改變年號一次;“太初”(公元前104年)至“征和”(公元前92年)共16年,每隔4年改變年號一次。這之后,年號的變換便漸無規(guī)律,隨時可改了。改換年號最多的是唐朝的武則天,在位21年(公元684—705年),17次改年號(國號則改“唐”為“周”)。其他如漢武帝劉徹、唐高宗李治,也都是十幾次改換年號。與此相反,有的帝王在位多年也只用一個年號,如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號用了23年;宋高宗趙構(gòu),“紹興”年號用了32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號用了31年。年號使用得最長的要數(shù)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康熙”和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的“乾隆”,分別使用了61年和60年,已經(jīng)是一個甲子了。

      一般地說,明清兩朝年號的變換是不大的。明朝“洪武”“永樂”“成化”“嘉靖”“萬歷”這些年號,都使用了20年以上;清朝近300年歷史換了12個皇帝,卻只用了13個年號,只有清太宗皇太極用了兩個年號(分別是“天聰”和“崇德”)。其中,使用了30年以上的年號有4個:“康熙”“乾隆”“道光”“光緒”。平均下來,清朝每個皇帝使用年號接近30年,可謂歷史之最。

      變換年號并不一定要在一年之頭,隨時都可以。如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1年)十二月就改“開元”為“天寶”;元世祖忽必烈在“中統(tǒng)”五年(1264年)五月就改“中統(tǒng)”為“至元”。考察《歷代紀(jì)年表》可以看出:在我國十幾個朝代中,最早建立年號的朝代(漢)和最后兩個朝代(明、清),以及實現(xiàn)了全國統(tǒng)一的朝代,很少有在一年之中變換年號的。比如東漢接近200年,使用了40幾個年號,只有5個是在年內(nèi)變換的。明朝300多年,只在兩個年頭變換過年號;清朝近300年,更是只有一次在年內(nèi)改換年號。明、清兩朝,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幾乎成了一個制度。相反,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金、元這些要么全國處于分裂的朝代,要么是非漢人統(tǒng)治的朝代,年內(nèi)變換年號的現(xiàn)象卻屢次出現(xiàn)。如北魏有40個年號,有近30個是在年內(nèi)變換的;元朝有一大半的年號是在年內(nèi)變換了的;西晉惠帝司馬衷,僅在公元304年這年就四易其年號:正月將“太安”易為“永安”,七月改“建武”,十月復(fù)用“永安”,十二月再改為“永興”。變換之快,好像兒戲。

      年號使用了2000年,便難免重復(fù)。有些年號,如“太平”“建平”,就有8個帝王用。最奇怪的莫過于同一朝代重復(fù)使用同一年號了。如唐高宗李治有“上元”年號,而唐肅宗李亨也曾以“上元”紀(jì)年。元朝則有明宗、寧宗、順帝三代帝王共用“至順”年號。史載,最早的同朝代而重年號的事發(fā)生于西晉的惠帝司馬衷和東晉的元帝司馬睿,他們都用過“建武”這個年號。至于重復(fù)某年號頭一個字(如“元光”“元朔”“元狩”“元延”“元興”“元和”)或末一個字(如“永平”“興平”“建平”“景平”“太平”“治平”),則比比皆是。其中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截取前代年號的上一字或下一字制成新年號,可以借此體現(xiàn)自己緬懷盛世開業(yè)前輩的思想。如唐德宗李適之“貞元”年號,就是截取了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號中“貞”字而成的。明人焦竑在《焦氏筆乘》卷八《紀(jì)年》中就是這樣講的:“……用先朝字者,如唐德宗以(因為)建中、興元之亂,追思太宗貞觀,明皇開元為不可及也,合為‘貞元’以法象之……”

      從另一個方面講,由于年號都是選用“正大光明”“吉祥如意”這樣一些美好的字眼,漢字雖然不少,但這類吉祥的字畢竟有限,所以年代久了,在年號的用字上也就難免要重復(fù)。清代史學(xué)家趙翼在《陔余叢考·年號重襲》中說:“歷世既久,而所取吉祥字止有此數(shù),稍不祥考,未有不至重襲者”。

      在史籍中,某些年號有時會出現(xiàn)異寫的現(xiàn)象,如“貞觀”之作“正觀”,“顯慶”之作“光慶”“明慶”等。這是出于對帝王避諱的需要;如不加注意,很容易理解成是不同的年號,以為是改元了。宋仁宗名“禎”,是兩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宋人便諱“禎”為“正”,作“貞觀”為“正觀”。唐玄宗名“隆基”,史官便諱“隆基”為“永崇”。

      此外,也有一些帝王繼位后并不改元重定年號,而是沿用前任的年號。如唐朝最后一個皇帝唐哀帝李柷,公元904年繼位后就沿用前任唐昭宗李曄最末一個年號“天祐”。五代時后晉的出帝,后漢的高祖、隱帝,后周的世宗、恭帝等,即位之后也都未新建年號,而是沿用前任所用年號。清人鐘淵映在《歷代建元考·總論》中曾有記載:“西魏二主,廢帝、恭帝,俱不改元。時初行周禮,去年號?!卑?,查《歷代紀(jì)年表》,西魏的廢帝元?dú)J和恭帝元廊,各在位3年,確實都沒有自己的年號。

      年號不僅封建統(tǒng)治政權(quán)使用,農(nóng)民起義的政權(quán)也使用,而且大都與前面的重復(fù)。如黃巢之號“金統(tǒng)”,方臘之號“永樂”,李自成之號“永昌”,張獻(xiàn)忠之號“大順”等,全都重復(fù)過去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年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清朝史學(xué)家趙翼是這樣解釋的:“蓋前代正統(tǒng)紀(jì)年,載在史冊,易于稽核”。這種解釋很有道理。

      二、關(guān)于“改元”

      前面已經(jīng)講到,改換年號叫“改元”。我國歷史上的正式改元,是從漢文帝開始的。改元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依例改元,二是因事改元。

      (一)依例改元。一種是同一朝代舊君死新君繼后的改元,這往往是逾年再改,即把舊年號用到年底,下一年再改用新年號。另一種是改朝換代建立了新政權(quán)時的改元。這一般是在政權(quán)更迭的當(dāng)年就要進(jìn)行的,新政權(quán)不會把已被自己推翻了的朝代的年號沿用到該年年底。

      (二)因事改元。這就比較復(fù)雜了,大致上可分成如下幾種情況:

      1.因政局變動而改元。如唐昭宗李曄當(dāng)皇帝時,宦官劉季述、王仲先等發(fā)動宮廷政變,欲廢昭宗。軍閥朱全忠在宰相崔胤等的配合下班師回宮,誅殺了政變的宦官,恢復(fù)昭宗帝位,并把昭宗從長安遷到洛陽,同時也改原來的年號“天復(fù)”為“天祐”(公元904年)。漢靈帝劉宏的“光熹”(公元189年)和唐僖宗李儇的“光啟”(公元855年)、“文德”(公元888年)年號,都是因為政局動蕩而改的。

      此外,還有因廢立儲君而改元的。如唐高宗李治在永徽七年(公元656年)廢皇太子忠為梁王,立代王弘為皇太子時,就改元為“顯慶”。還是他,由于在“調(diào)露”二年(公元680年),又廢太子賢為庶人,立英王哲為皇太子,于是再改元為“永隆”。

      2.因大赦而改元。如唐武則天改“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就是因為“大赦天下”,而以改元來標(biāo)榜自己。唐高宗李治乾封三年春下詔大赦犯人,也把年號由“乾封”改為“總章”(公元668年)。

      3.因軍事勝利而改元。如唐武則天之“垂拱”年號,就是因為在公元685年擊敗了反對者徐敬業(yè),認(rèn)為從此以后可以“垂拱而治”了才改換而來的。漢元帝劉奭改“建昭”為“竟寧”(公元前33年),是因為他在軍事上降服了于邊境騷擾的匈奴人?!熬埂?,應(yīng)劭、錢大昕等人解釋與“境”通,“竟寧”即“邊境得以安寧”之意。

      4.因災(zāi)異祥瑞而改元。這又可詳分為三類:

      (1)因天象而改元。如漢武帝劉徹之“元光”(公元前134年)年號,就是由于當(dāng)時出現(xiàn)了“三星見”這一祥瑞的天象。而如果遇上了災(zāi)異天象,比如日食、地震,一般也要改元。如漢獻(xiàn)帝劉協(xié)之“延康”(公元220年),唐高宗李治之“開耀”(公元681年),唐武則天之“如意”(公元692年)等,都是因為那年出現(xiàn)了日食,遂以改元。公元684年七月,“彗星見(通“現(xiàn)”)西北方,長二丈余,經(jīng)三十三日乃滅”,于是武則天于九月間改元為“光宅”(《舊唐書·則天皇后紀(jì)》)。漢宣帝劉詢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四月,“郡國四十九地震”,翌年,“以先者地震,山崩水出,于是改元曰‘地節(jié)’,欲令地得其節(jié)(節(jié)制)”(《漢書·宣帝紀(jì)》及顏師古注引應(yīng)劭曰)。因災(zāi)異天象而改年號的目的顯然是為了祛邪除災(zāi)。

      (2)因物象而改元。龍、鳳、麒麟,自古都被國人視為吉祥之物,它們象征著天降福庥。因上述吉祥的物象而改元的事是不少的。如漢宣帝劉詢之“五鳳”“黃龍”年號,唐高宗李治之“儀鳳”“麟德”“龍朔”年號,唐中宗李顯之“神龍”“景龍”年號等。

      (3)因人事而改元。因人事祥瑞而改元的如唐高宗李治之改“開耀”為“永淳”,是因為這一年(公元682年)“太子誕皇孫滿月”。唐武則天之“延載”“證圣”“天冊萬歲”“萬歲登封”等年號,是因為臣下對她上尊稱徽號而改來的。因人事的災(zāi)異而改元的也有,比如唐高宗李治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因為十一月間“帝自奉天宮還東都……疾甚,宰臣以下并不得謁見”,于是在十二月改元為“弘道”(《舊唐書·高宗紀(jì)》)。

      5.祭祀而改元。這也可細(xì)分為三種情況:

      (1)因封天禪地而改元。封禪之禮儀在古代是隆重莊嚴(yán)而影響巨大的國家級盛典,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極其重視,以至西漢太史公司馬談因未獲參加祀典而“發(fā)憤且卒”,引為余恨,并遺囑其子司馬遷。因此,遇封禪而改元就不足為怪了。漢武帝劉徹之“元封”(公元前110年)年號,唐高宗李治之“乾封”(公元666年)年號,都是因為封禪泰山而改的。

      (2)因享祀明堂而改元。“明堂”即闡明政教的廟堂,這是祭祀五帝五神的莊嚴(yán)場所,是諸侯朝見君王、分別尊卑的重要場所。因祭祀明堂而改元,是很自然的。漢安帝劉祜的“永寧”,漢順帝劉保的“永和”,唐武則天的“永昌”“萬歲通天”“圣歷”等年號,就是這樣來的。

      (3)因典祭宗廟而改元。宗廟之地,除循例的月祭和四時祭在此進(jìn)行之外,重大事件如戰(zhàn)爭,也要告之于它,在此占卜兇吉,并可改元。漢獻(xiàn)帝劉協(xié)的“建安”,唐穆宗李恒的“長慶”,唐敬宗李湛的“寶歷”,唐武宗李炎的“會昌”,唐僖宗李儇的“乾符”,無不是因有事告于宗廟而改元以紀(jì)。

      總之,“年號”是我國歷史特有的紀(jì)年名號,除了用于紀(jì)年表示年份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它了解到一些歷史事實和問題的緣由,進(jìn)而增加我們的歷史知識,以更好地繼承和弘揚(yáng)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作者:南充廣播電視大學(xué)副校長、副教授

      猜你喜歡
      紀(jì)年朝代武則天
      烏程漢簡 紀(jì)年簡選
      中國書法(2023年1期)2023-07-17 09:25:07
      MYTH AND MECHAS
      漢語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3:30
      古代的“干支紀(jì)年法”
      武則天的遺囑
      公民與法治(2020年9期)2020-05-30 12:45:20
      猜朝代
      讀者(2018年23期)2018-11-20 07:19:36
      朝代誰也不服誰
      百家講壇(2017年14期)2017-11-08 21:47:39
      朝代誰也不服誰
      不懂就百度
      稀里糊涂大紀(jì)年(下)
      稀里糊涂大紀(jì)年(上)
      济阳县| 武穴市| 郎溪县| 江城| 临西县| 浠水县| 佛冈县| 靖宇县| 尼玛县| 横山县| 灵璧县| 正安县| 清镇市| 正宁县| 四平市| 邹平县| 泰州市| 抚州市| 万盛区| 宁河县| 新和县| 剑川县| 奉新县| 武山县| 肥东县| 清涧县| 嘉祥县| 苗栗县| 桐柏县| 娄烦县| 珲春市| 邯郸县| 蒙山县| 雷山县| 秦安县| 莱州市| 甘德县| 慈溪市| 周至县| 宿迁市|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