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鑫
(湖南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 湖南 長沙 410008)
?
緊鄰高樓的隧道基坑支護方案研究
李金鑫
(湖南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 湖南 長沙410008)
摘要:普瑞隧道明挖段基坑K1+230~275段緊鄰18層樓房,采用了鉆孔樁+橫撐的結構型式對基坑進行了支護。采用理正深基坑7.0計算軟件對基坑支護結構穩(wěn)定性進行了計算,得出基坑整體穩(wěn)定性安全系數、抗傾覆安全系數;并對基坑開挖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得出了地表位移、排樁位移及內力、第一道橫撐的位移及內力,結果表明基坑及高樓均是安全的,對類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隧道; 基坑; 高樓; 鉆孔樁; 橫撐; 位移
1工程概況
普瑞隧道K1+230~275段緊鄰18層樓房,該段隧道為明挖,明挖基坑深度為13.2 m,寬21.4 m,具體見圖1所示。18層樓房距離基坑邊僅為5 m。該段圍巖從上而下依次為1 m厚填筑土、2 m厚軟粘土、4 m厚圓礫層、4 m強風化板巖、中風化板巖。
圖1 基坑平面
基坑深度較大且該段圍巖穩(wěn)定性差,選擇好的基坑支護型式很關鍵;18層樓房離基坑的距離僅5 m,基坑開挖之后容易導致高樓產生較大的沉降,從而影響高樓的穩(wěn)定性。
2基坑的支護型式設計及計算
由于本基坑工程圍巖較差且有2 m厚的軟粘土,如果采用樁錨支護型式的話,錨索預應力容易損失,且錨索容易侵入到高樓地下車庫,從而無法保證基坑及高樓的穩(wěn)定性;地下連續(xù)墻雖然能有效地阻止基坑變形,不過鑒于本項目基坑不是太深,采用地下連續(xù)墻會導致造價太高;針對本基坑的特點決定采用鉆孔樁+橫撐的支護型式,見圖2、圖3所示,鉆孔樁的直徑為1.0 m,間距1.3 m,并在地表施做冠梁(截面尺寸為1.0 m×0.8 m),在基坑內部設置3道水平支撐,豎向間距為4 m,第1道支撐為鋼筋混凝土(截面尺寸1.0 m×0.8 m,每隔7 m布置1道),其余2道水平支撐為鋼管(鋼管直徑為609 mm,壁厚12 mm,每隔3.9 m布置1道);在基坑外側設置高壓旋噴樁,旋噴樁的直徑為0.8 m,按間距1.3 m布置。
隧道結構斷面見圖4所示,鉆孔樁與旋噴樁的布置關系見圖5所示。
圖2 支護立面(單位: cm)
圖3 基坑支護平面
圖4 隧道斷面(單位: m)
圖5 鉆孔樁與旋噴樁(單位: m)
為了確保基坑結構的穩(wěn)定性,同時不影響高樓安全,采用理正深基坑7.0計算軟件進行本段基坑結構左側(高樓所在的那一側)進行計算,計算模型見圖6所示,受高樓的影響,地表超載值取P=20 kN/m2,超載距離基坑5 m。計算內容有: ①地表沉降計算,見圖7所示; ②整體穩(wěn)定計算,見圖8所示; ③抗傾覆穩(wěn)定計算; ④抗隆起驗算,見圖9所示。
圖6 計算模型(單位: m)
圖7 地表沉降
圖8 整體穩(wěn)定性計算模型(單位: m)
圖9 抗隆起計算模型(單位: m)
1) 地表沉降:從圖7中可以看出,離坑邊越遠地表沉降就越小,最大地表沉降值為2 mm左右,且距離基坑5 m處(18層樓房位置)的地表沉降約為1.1 mm,滿足要求。
2) 整體穩(wěn)定性驗算:計算方法:瑞典條分法,條分法中的土條寬度:0.40 m;應力狀態(tài):總應力法,滑裂面數據:整體穩(wěn)定安全系數Ks=2.347,滿足要求。
3) 抗傾覆驗算:抗傾覆安全系數:
式中:Mp為被動土壓力及支點力對樁底的抗傾覆彎矩,對于內支撐支點力由內支撐抗壓力決定;對于錨桿或錨索,支點力為錨桿或錨索的錨固力和抗拉力的較小值;Ma為主動土壓力對樁底的傾覆彎矩。
Ks=1.658,大于1.250,滿足規(guī)范要求。
4) 抗隆起驗算:
經過10多年的發(fā)展,INSPIRE相關法令(包括規(guī)定)、數據規(guī)范、元數據及網絡服務、數據與服務共享、空間數據服務和報告監(jiān)測機制等已在歐洲國家,包括部分亞洲國家普遍采用,19個專家組開發(fā)的70多個核心模式已在基礎設施建設涉及的各領域得到普遍應用,INSPIRE標準系列的頂層設計經驗亦推廣到相關國家和區(qū)域。
坑底抗隆起按以最下層支點為轉動軸心的圓弧條分法計算,結果如下:
Ks=2.585,大于2.200,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性滿足。
3基坑開挖數值模擬
3.1模型及材料參數
本文采用MIDAS/GTS 數值計算軟件對18層高樓附近段的基坑(樁號為K1+245~265)進行開挖數值模擬,為了計算的方便,計算模型橫向(X方向)取80 m,豎直方向(Z方向)取30 m,縱向(Y方向)取20 m;邊界條件為橫向左右固定,豎直方向底部固定,縱向前后固定;18層高樓采用地面超載P=20 kN/m2進行模擬,整體模型見圖10所示,鉆孔樁+橫撐支護結構模型見圖11所示。
圖10 整體模型
圖11 支護結構模型
計算中,冠梁、鉆孔樁、水平支撐均采用梁單元來模擬,本構關系為彈性;高樓采用地面超載進行模擬;圍巖采用實體單元模擬,本構關系為摩爾-庫倫。 材料參數見表1、表2所示。
表1 材料參數表材料單元類型模型類型彈性模量E/(kN·m-2)泊松比ν容重/(kN·m-3)γ飽和粘聚力c/MPa摩擦角φ/(°)填筑土實體單元摩爾庫倫130000.3520210.1225軟粘土實體單元摩爾庫倫860000.321220.330圓礫實體單元彈性2000000.22223——板巖實體單元彈性4200000.22122
表2 結構單元參數表材料單元類型模型類型彈性模量E/(kN·m-2)泊松比ν重量密度/(kN·m-3)厚度或直徑/m鉆孔樁梁單元彈性298600000.2261.0第1道橫撐梁單元彈性297000000.2240.8第2、第3道橫撐梁單元彈性1000000000.278.50.6冠梁梁單元彈性298200000.2250.8
3.2開挖流程
具體開挖流程為: ①施做鉆孔樁、冠梁、旋噴樁; ②向下開挖2 m然后施做第1道鋼筋混凝土橫撐; ③繼續(xù)向下開挖4 m并施做第2道鋼支撐; ④繼續(xù)向下開挖4 m并施做第3道鋼支撐; ⑤繼續(xù)向下開挖3.2 m; ⑥施做隧道襯砌并逐步拆除橫撐; ⑦基坑回填。3道橫撐的施做見圖12所示。
a) 施做第1道橫撐b) 施做第2道橫撐
c) 施做第3道橫撐
3.3結果分析
通過計算得出本段基坑開挖后圍巖位移變形等值性圖,見圖13所示。
a) 豎向位移
b) 水平位移
從圖中可以看出,基坑開挖后地表發(fā)生了沉降,基坑底部向上隆起,而基坑側壁圍巖向內側發(fā)生了變形,具體表現在:基坑兩側地表位移不一樣,受高樓的影響,地表左側位移要比右側大,高樓處地表最大沉降為1.36 mm;受高樓的影響,基坑左側水平位移要比右側大,左側最大水平位移發(fā)生在左側壁下部,最大水平位移值為2.22 mm,右側最大水平位移值同樣發(fā)生在基坑下部,最大值為1.29 mm。因此,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基坑豎向位移及水平位移均不大,且高樓發(fā)生的沉降值也不大,表明基坑和高樓均是安全的。
3.3.2鉆孔樁位移及軸力分析
通過計算得出鉆孔樁水平位移及軸力圖,見圖14、圖15所示。
圖14 鉆孔樁水平位移
圖15 鉆孔樁軸力
從圖14中可以看出,受側壁圍巖擠壓的影響,鉆孔樁發(fā)生了變形,且左側鉆孔樁水平位移要比右側大,最大位移發(fā)生下鉆孔樁中部,最大值為2.22 mm;從圖15中可以看出鉆孔樁最大軸力發(fā)生在左側3/5位置處,最大值為589 kN。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鉆孔樁位移及軸力均不大,在安全范圍之內。
3.3.3橫撐位移及彎矩分析
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水平橫撐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尤其是第1道水平橫撐有效地控制地表變形,通過計算得出第1道水平鋼筋混凝土橫撐的位移及彎矩圖,見圖16、圖17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受左側高樓的影響,橫撐最大水平位移發(fā)生在橫撐的左側,最大值為0.92 mm;彎矩最大值發(fā)生在橫撐兩端,最大值為720 kN·m。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1道橫撐的水平位移及彎矩均不大,在安全范圍之內。
圖16 第1道橫撐水平位移
圖17 第1道橫撐彎矩
4結論及建議
本文采用了鉆孔樁+橫撐的結構型式對緊鄰高樓段的隧道基坑進行了支護,采用理正深基坑7.0對本段設計進行了驗算,得出基坑整體穩(wěn)定性Ks=2.347、抗傾覆安全系數Ks=1.658、抗隆起安全系數Ks=2.585,均比規(guī)范值要大,表明基坑支護型式是合理的。并對基坑開挖進行了數值模擬,得出了地表位移、排樁位移及內力、第1道橫撐的位移及內力等,從計算結果中可以得出基坑及高樓都是穩(wěn)定的,說明鉆孔樁+橫撐這種結構型式能有效地控制基坑變形。另外在基坑施工過程中建議加強排水工作,對基坑地表位移及側壁位移進行監(jiān)控,以便及時了解基坑施工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劉國彬,王衛(wèi)東.基坑工程手冊(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2] 蔣洪勝,侯學淵.基坑開挖對臨近軟土地鐵隧道的影響[J].工業(yè)建筑,2002(5):53-56.
[3] 尉希成.支擋結構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5.
[4] 李志高,劉國彬,曾遠,等.基坑開挖引起下方隧道的變形控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6,2(3):430-433.
[5] 孫鈞,汪炳鑒.地下結構有限單元法解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6] 易震宇,陳驊偉,王璞.寒嶺界隧道特大涌水處治工程措施探討[J].公路工程,2014(1):184-186.
中圖分類號:U 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44X(2016)01-01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