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學熱”方興未艾,但由于存在實踐先行、理論建設滯后的問題,所以造成國學的學科屬性不明,這成為制約國學發(fā)展的瓶頸。許多高校開展的國學教育,雖然注重知識結(jié)構(gòu)擴展和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但課程體系依然存在駁雜無中心態(tài)勢。在國學的學科屬性上,無需增設新的一級學科,國學屬于歷史視域中的研究對象,其應歸屬于中國歷史學科。在學科建設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應當受到更多關注,各高校應積極在中國歷史學科基礎上組建國學院,積極促進國學研究的開展和傳播。
關鍵詞:高校;國學;學科屬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6)02010305
國學教育在中國近代以來的教育史上曾有過多次實踐,如果說20世紀上半期的國學教育實踐稍顯短暫的話,那么,當下的國學教育思潮與實踐活動20多年來依然方興未艾,并有向縱深發(fā)展的趨勢。談到國學,喜歡懷舊的學者總是回溯20世紀20年代清華大學研究院國學門所取得的成就,懷念那個大師云集的時代,并期望國學在當代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機遇,以賡續(xù)中國歷史上一以貫之的經(jīng)世致用傳統(tǒng)。不過,當前高校開展的國學教育遇到了發(fā)展的瓶頸,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身份認同。本文擬結(jié)合當下高校國學教育的實際,談談對國學和國學發(fā)展的看法。
一、“國學熱”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趨勢
“國學熱”的興起,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可被視為開風氣之先的高校。1992年,北京大學成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第二年該研究中心主編的《國學研究》第一卷出版,《人民日報》以《國學,在燕園悄然興起——北京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散記》為題發(fā)表文章,充分肯定北京大學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做法,指出“國學的再次興起,是新時期文化繁榮的一個標志,并呼喚著新一代國學大師的產(chǎn)生”[1]。北京大學設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其目的是為了發(fā)掘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促進學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說,北京大學利用學科優(yōu)勢研究和推廣國學,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期受到重視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北京大學不僅致力于國學的研究與大眾普及工
作,還率先開辦了文史哲實驗班,推動了國學熱和國學思潮的出現(xiàn)。
北京大學的文史哲實驗班,創(chuàng)辦于1994年,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國學專門人才,但開辦時間不長,2001年停辦。在北京大學文史哲實驗班停辦之際,武漢大學則于2001年開設國學實驗班。武漢大學的國學實驗班由哲學學院、歷史學院、文學學院、高級研究中心等聯(lián)辦,學生畢業(yè)頒發(fā)文學學士學位。根據(jù)該校的培養(yǎng)方案介紹,該班的創(chuàng)辦是一個全新的探索。在教學模式上參酌中國古代書院和牛津、劍橋?qū)熤笇ч喿x及討論的方法;在教材選用上力求直接采用原典原著;在考核方法上采用閉卷與課程論文寫作相結(jié)合的形式;在師資來源上盡量擴大范圍,邀請校內(nèi)外、國內(nèi)外名家作專題演講。2010年3月,武漢大學又專門成立了國學院,由哲學系郭齊勇教授出任院長。
武漢大學雖然國學教育實踐走在了全國前列,但并沒有最早把國學作為一個院系獨立出來,因此,在高校中,第一家建立國學院的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建立于2005年,學生最初來自學校的文、史、哲等院系,采取六年制本碩連讀,根據(jù)情況畢業(yè)后可獲得文學、歷史、哲學中某一種學科的學位。在人才培養(yǎng)上,由于不存在國學的獨立學科建制,中國人民大學在學位授予上采取了靈活策略,這和武漢大學有所不同。武漢大學的國學實驗班最早授予的是文學學士學位,后來改為授予文學、哲學、歷史中某一種學位,而其國學的碩士、博士畢業(yè)生則掛靠哲學學院,授予哲學學位,一校之內(nèi),學位授予并不統(tǒng)一,這也是由國學的學科屬性不明所造成的。
由于增列國學為一級學科的動議沒有實現(xiàn),所以各高校推廣國學教育的步伐放緩,致使之后高校設立的國學院或研究中心傾向于是一種學術研究與普及機構(gòu),而非教學單位,或者僅僅涉及研究生的招生和培養(yǎng)。截至目前,國學院或國學研究機構(gòu)主要分布在國內(nèi)重點大學。在北京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基礎上建立的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更名于2000年,聘請文學、哲學、歷史、考古等學科的教師擔任導師,除了致力于國學的研究與普及外,還于2002年起招收博士生,旨在培養(yǎng)跨學科新型人才。2006年12月廈門大學復辦國學研究院,學術研究計劃注重國學的區(qū)域性研究。2007年10月,首都師范大學成立國學研究所即國學傳播中心,創(chuàng)辦了國學網(wǎng),主要致力于國學的傳播和交流。2008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組建國學研究院,該研究院是在中國古代史、漢語史、中國哲學、文獻學等學科方向基礎上整合而成的,由羅家祥教授出任院長,并于2012年獲得國學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授權(quán),出版有《華中國學》等專集。2009年11月,清華大學也建立了國學院,院長由原北京大學哲學系陳來教授出任,清華大學國學院從建立之日起,就定位為一個學術研究機構(gòu),而不是一個教學實體,從而避免了學位發(fā)放的難題。2012年3月,華中師范大學成立武漢高校第三家國學院,由章開沅擔任名譽院長,唐翼明出任院長。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4月
第32卷第2期李桂民:高校國學教育現(xiàn)狀與學科屬性研究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建立的國學院或國學研究中心,使得國學一時蔚為風潮。但由于對國學學科屬性的認識不一,注定了國學發(fā)展的先天不足。雖然在國學學科屬性等問題上存在廣泛爭議,但是,不管是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力推國學專業(yè)學科化的做法,還是清華大學等高校把建立的國學院定位于研究機構(gòu)而非教學單位的做法,抑或是有高校建立國學研究所或國學教育中心這樣的虛體機構(gòu),承擔全校性通識課和進行社會上國學培訓活動的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宣傳了國學。盡管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辦學模式?jīng)]有在全國高校大規(guī)模復制,但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對于國學的研究和傳播,還會掀起新一輪熱潮。endprint
二、高校國學教育的現(xiàn)狀
高校學科目錄中沒有國學專業(yè),使得國學尚未成為獨立的學科,因此,當前的國學教育仍舊停留在探索階段,武漢大學和山東大學就把這種國學班分別稱為國學實驗班和古典實驗班,舉辦者的謹慎態(tài)度可見一斑,而且相關高校的國學班規(guī)模較小,人數(shù)一般在30人以內(nèi),定位于精英教育。在這些國學機構(gòu)中,真正涉及學位教育的并不多,涉及本科生教育的就更少,主要有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山東大學等高校。從有的高校國學專業(yè)開設的課程看,雖然聲稱力避課程的拼盤化,但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文史哲課程駁雜無中心的狀況,不過經(jīng)過多年實踐和對培養(yǎng)方案的修訂,逐漸形成了脈絡較為清晰的培養(yǎng)目標。武漢大學的國學實驗班創(chuàng)辦較早,根據(jù)該校培養(yǎng)方案,開設的課程主要有:國學通論、國學研究方法論、文獻學及目錄學、四書、老子及莊子、左傳、詩經(jīng)(附楚辭)、史記、《文選》選讀、訓詁學等,早期的課程比較駁雜,包括哲學、文學、歷史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書法等多學科課程,雖然有些課程是以專業(yè)選修課形式呈現(xiàn),不必全部選修,但國學內(nèi)容的駁雜可見一斑。后來武漢大學弘毅學堂國學班制定的新培養(yǎng)方案對舊培養(yǎng)方案中過多的導讀課程進行了削減,許多課程也做了調(diào)整,主干課程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國學通論、四書研讀、詩經(jīng)(附楚辭)研讀、古代經(jīng)學與經(jīng)典注釋學、文獻研究方法論、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先秦哲學、宋元明清哲學、柏拉圖《理想國》釋義與研讀、《圣經(jīng)》研讀、四部要籍概述、史學方法與社會理論、中國古代小說源流等,此外還有一些通識選修課程。[2]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國學通論、中國哲學史、中國通史、中國文學史、《左傳》研讀、《詩經(jīng)》研讀、《論語》研讀、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孟子》研讀、《老子》《莊子》研讀、《楚辭》研讀、《周易》研讀、《史記》研讀、《漢書》研讀、《史通》研讀、海外漢學研究、樂府詩研究、杜詩研究、宋詞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考古學通論、中國思想史研究、古代詩文寫作、文獻精讀與論文寫作、西方學術專題等等。需要提及的還有山東大學,山東大學有著注重文史哲的傳統(tǒng),文史哲研究院更名為儒學高等研究院,更加凸顯了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山東大學的國學教育更加注重儒學,開設了尼山學堂古典實驗班,學生從各院系中有志于中國古典學術研究的人才中選拔,進行本碩連讀培養(yǎng)。本科開設課程主要有中國傳統(tǒng)文獻《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四書》《說文解字》《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史通》《老子》《莊子》《墨子》《荀子》《世說新語》《楚辭》《昭明文選》《文心雕龍》等導讀,希羅多德《歷史》、《荷馬史詩》、康德哲學三門西方原典的導讀,還有文字學、 音韻學、訓詁學、古希臘羅馬史、當代世界儒學、前沿學術講座等基礎及前沿課程。另外,根據(jù)專家建議開設了詩詞書畫創(chuàng)作專題課。至于研究生階段,必修課有周易研究、尚書研究、詩經(jīng)研究、禮記研究、左傳研究、文獻學六門,外加選修課幾十門,研究生根據(jù)興趣選修2~3門課程即可畢業(yè)。[3]
從設立國學專業(yè)的高校設置的課程看,其課程主要集中于文史哲領域,同時開設了國學通論課程。課程學習注重研讀式教學,在方法論上有所革新,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文史哲學科培養(yǎng)的人才知識結(jié)構(gòu)狹窄的問題,但課程開設的學科意識不強,對于究竟哪些課程應該列入國學并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把國學看成是一門交叉學科的學者,力圖改變現(xiàn)行文史哲分割產(chǎn)生的弊端,但由于學界對國學范圍的認識存在分歧,導致國學增列為一級學科的動議長期擱淺。可以看到,由于國學具有強烈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使國學的研究者不愿意把國學歸就現(xiàn)有學科,開設國學專業(yè)的學校向?qū)W生頒發(fā)文學、哲學學位或根據(jù)學生發(fā)展在文史哲學科頒發(fā)相應學位,實質(zhì)上是一種不得不然的選擇。
三、當代知識分子的國學情結(jié)與國學的學科屬性
高等教育中的國學情結(jié),不僅有著時代原因,更是知識分子文化自覺的體現(xiàn)。當下的“國學熱”和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國學教育一樣,都是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今日談國學,往往推崇20世紀20年代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曾經(jīng)的輝煌。在20世紀20~30年代建立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等機構(gòu)中,尤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影響最大,但存在時間僅有4年。清華大學等高校重建國學院,目的就在于通過恢復歷史上的建制,重拾失落的國學傳統(tǒng),打造當代的國學重鎮(zhèn)。但隨著國學的發(fā)展,當下的國學也面臨著制約其發(fā)展的瓶頸問題?!皣鴮W熱”不僅表現(xiàn)在民間的國學傳播活動上,更為重要的是國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需要引起思考的是,在現(xiàn)代學科制度建立以后,是增列新的學科,還是在現(xiàn)有學科建制內(nèi)優(yōu)化組合,進一步完善培養(yǎng)體系呢?在國學機構(gòu)組建上,一般的做法是整合校內(nèi)的文史哲師資,但由于受學科設置的影響,在學位授予上并無統(tǒng)一做法。
相關高校開設的國學專業(yè)之所以不太情愿在既有的文史哲領域選擇學位,而力推國學成為一門時代感強的新興學科,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們不滿足于當前文史哲學科的既有地位。從目前國內(nèi)大學的情況看,涉及學位授予的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在國學人才培養(yǎng)上,中國人民大學提出培養(yǎng)方式兼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武漢大學提出“根基經(jīng)典,回歸傳統(tǒng),面向現(xiàn)代”的培養(yǎng)思路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綜合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表述上雖略有不同,但都注重文史哲交叉和經(jīng)典的研讀,在國學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上并無區(qū)別。在課程設置上,通過“精”“博”教育的有機結(jié)合,減少通論性質(zhì)課程,加大原典研讀課程比重,提高國學素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一般本科培養(yǎng)注重基礎、知識結(jié)構(gòu)淺層化的問題。盡管國學實踐走在了理論系統(tǒng)建構(gòu)之前,但其學科屬性不容回避,在相關認識上還出現(xiàn)過激烈爭論。
對于國學,學科屬性之所以長期得不到解決,原因之一在于國學的內(nèi)涵、外延不清。從歷史上看,中國近代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建國后,1992年北京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設立,該中心的學術年刊名為《國學研究》,主要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工作,也是把國學等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國學,近代許多著名學者都持如是觀點,這也為學界所熟悉,如吳宓在《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jīng)過》中所說:“惟茲所謂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盵4]胡適在《〈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中指出:“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5]鄧實在《國學講習記》中也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盵6]這些論述都把國學的范圍界定得較廣,是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代名詞。endprint
對于上述觀點,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廣義上的國學,還應該存在狹義上的國學。近代一些學者的論述和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培養(yǎng)模式都產(chǎn)生于現(xiàn)代學科建立之前,這種大而全的培養(yǎng)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的教育機制,問題是,強調(diào)文史哲綜合的國學和近代教育中的國學區(qū)別何在?如果國學為一級學科,其包含的二級學科依然是眾口難調(diào)的問題。如果存在狹義的國學,其對中國文化的取舍科學性如何,這種取舍能否獲得廣泛的共識?這些無疑都成為制約國學增列為一級學科的問題。事實上,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總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能厚此薄彼,國學應是大國學,而不應該是狹義上的國學,這樣一來,對應中國文化包容性強的學科,則非中國歷史這個一級學科莫屬。當然,國學要定位為中國歷史,會有不小的分歧意見。在當下高校國學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開辦國學班的高校,在國學成為一級學科的動議擱淺以后,更傾向于把國學定位于一種交叉學科,其學生來源于學校的文科專業(yè),實行嚴格的選拔機制,暫且不說培養(yǎng)內(nèi)容和方法的變革,單說靈活的學位授予就對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如果把國學定位于中國歷史學科,則顯然失去了這種優(yōu)勢。由于現(xiàn)在的中國歷史屬于歷史學科,歷史學在市場經(jīng)濟下的“過氣”之感,也會使得國學的研究者不愿意把國學等同于史學。
當下有種很流行的觀念,認為國學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不僅包括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等方面的社會科學,還包括醫(yī)學、數(shù)學、天文、生物等自然科學,且各學科間相互貫通”[7]。也有學者認為:“國學當然包括傳統(tǒng)學術的各方面,例如包括古代的天學、地學、農(nóng)學、醫(yī)學、數(shù)學與數(shù)術方技等,也包括歌舞、戲劇、書法等,但作為文科大學生或研究生的國學班,當然只能以經(jīng)、史、子、集為主。國學的修習當以小學為工具,經(jīng)學為核心。”[8]這里涉及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國學是不是包羅萬象的一門學科。筆者認為,國學是應該有其清晰邊界的,其屬于中國歷史學科,這一學科有著巨大的包容性,但歷史學和文學、哲學、數(shù)學等學科研究的視角和方法是不同的,歷史視域中的文學、哲學、數(shù)學并不能取代或包括文學、哲學和數(shù)學等學科,國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視域中的對象。另一個問題是,國學有沒有一個中心,是不是應當以經(jīng)學為中心?儒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但顯然不能把儒學等同于國學。不過,由于國學的博大精深,各高校的國學研究機構(gòu),可以根據(jù)學校學科發(fā)展實際和地域文化的特點,突出不同文化研究特色,而不應搞得千校一面。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師資和地域特點(如山東大學開展的儒學研究等),有選擇地對國學的某些方面做深入研究,而不強求簡單統(tǒng)一。
長期以來,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響,歷史學長期被視為冷門學科,歷史學的研究者強調(diào)史學的“無用之用”,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對歷史學科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和社會功用重視不夠,而“國學熱”的興起,恰恰促使我們反思學科的定位和培養(yǎng)模式的不足??梢钥吹剑瑲v史學科由原來的一個一級學科
分為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這種學科調(diào)整實際上是世界史、考古學學者多年呼號奔走的結(jié)果,也意味著中國史在歷史學科中優(yōu)勢地位的喪失。因此,當前方興未艾的“國學熱”給中國史的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需要對中國歷史學科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和設計,
在“求真”的精神追求中,多點服務社會的意識,多點文化擔當,因為這是中華民族的根系所在,而這正是國學提倡者所注重的。因此,筆者認為,當下最要緊的不是給國學一個新的名分,使之成為一個超級學科,而是對已有學科的認同,在觀念上保持對中國歷史的尊重和敬畏,當然,國學教育的當代實踐也促使對當下歷史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和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在認識一致的基礎上,各高校應在中國歷史學科的基礎上積極組建國學院,明確國學就是中國歷史學。
從當前國學教育課程設置看,其特點主要有二:一是強化學生閱讀古代經(jīng)典著作的能力,二是增加了思想史課程的比重。近年開展的國學教育,促使我們反思歷史學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從當前的情況看,我們不贊成對現(xiàn)有歷史學專業(yè)的課程進行調(diào)整,而是主張在歷史學院系設立國學專業(yè),這樣,無需改變現(xiàn)有的學科體系就能解決國學的歸屬問題。當然,對于這一觀點,難免有不同意見,在增設新的一級學科和在現(xiàn)有學科內(nèi)弘揚國學兩者之中,我們更傾向于后者。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傳統(tǒng)文史哲專業(yè)中培養(yǎng)出的學生的國學素養(yǎng)不足,這種情況甚至在北京大學開辦的文史哲實驗班中也存在,北京大學停辦文史哲實驗班就有這方面的原因。國學不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學科,其內(nèi)容盡管涉及諸多學科,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學科,國學視域下的醫(yī)學、音樂、書法等決不是專門技能式的教育。在國學教育中,要警惕國學被過分放大的現(xiàn)象,警惕一些封建糟粕在“國學熱”的大背景下死灰復燃,因此,不斷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不過,在注重傳統(tǒng)經(jīng)史子集教學過程中,不能把國學僅僅等同于中國古典學,由于時代的遷移,近現(xiàn)代的內(nèi)容也理應構(gòu)成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國學教育在當代大學教育中發(fā)揮更大作用,使之成為大學生身心養(yǎng)成的重要教育內(nèi)容。[9]當然,國學的當代傳播者也要自覺提高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以文化弘揚和批判的辯證立場,去積極營造國人精神的家園。
總之,國學在當代的興起,應當引起人們對文化的反思,這種文化思潮不僅有其深刻的社會因素,而且更多地是廣大知識精英意欲文化報國的體現(xiàn),是中國歷史上經(jīng)世致用思想在當代的新的體現(xiàn)。國學思潮的出現(xiàn)和實踐,引發(fā)了人們對當前學科設置及各學科培養(yǎng)體系、方法的反思,因此,目前最迫切的任務并不是使國學具備新的名分,而是明確其學科歸屬,通過對已有學科的整合、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學科地位的提升,使中國文化在國人心里扎根、發(fā)芽,這對于當代生態(tài)倫理建設和構(gòu)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畢全忠.國學,在燕園悄然興起——北京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散記·編者按[N].人民日報,19930816(3).endprint
[2] 國學院宣傳部. 武大“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實驗計劃”實施細則[EB/OL].(20111222) [20151016].http://guoxue.whu.edu.cn/index.php/news/show/id/182.
[3] 平方.今天的國學課程應該怎樣教——專訪山大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杜澤遜[N].中華讀書報,20130918(5).
[4] 吳宓.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jīng)過[J].清華周刊,1925(351):1.
[5] 胡適.《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M]//《民國叢書》編委會.胡適文存二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11.
[6] 鄧實.國學講習記[J].國粹學報,1906(19):4.
[7] 付以瓊.國學課程群在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若干設想[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97.
[8] 郭齊勇.淺談大學人文教育、國學教育的課程設置[J].讀書,2006(4):23.
[9] 馬麗麗.通識教育理論下的國學教育[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6):96100.
責任編輯:趙玲
On the Status Quo and Subject Attribu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 Guim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there has been a rising craz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However, with the backwar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e subject attribu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 still not clear, which has constrained its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 many universities is still confusing, though much stress has been laid on the expansion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 innovation of pedagogical method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re is no need to def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It should be categorized as a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history. More school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set up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history discipline in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ubject attributesendprint